前 言
中国工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缩影,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折射了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发展。为求达到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传承中国工人运动的红色基因,助力新时代中国工会事业创新发展之目的,椒江区总工会通过“椒江微工会”微信公众号开设“椒工学堂”《中国工会简史》栏目,通过对《中国工会简史》一书的学习,回望奋斗长河,赓续红色精神。
一、筚路蓝缕 开天辟地
(19世纪中叶—1927年)
中国工人运动的萌芽(一)
中国工人阶级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伴随着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外资企业,60年代开始的清政府官办企业和70年代开始的民办企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统计,在1840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大约有产业工人10万余人,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产业工人已增加到100万人。到“五四运动”爆发前,全国产业工人约260万人。这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新生的阶级已经产生了。
中国工人运动自工人阶级产生后就具有了自己的萌芽形式。经过长期的自发斗争与痛苦摸索,中国工人能参加的组织,一开始只有封建社会早就有的行会、帮口和秘密结社组织。例如广州的西家行,上海的行业帮会,以及遍布交通要道与工业区的青洪帮组织。
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为动员和组织工人进行革命活动,曾派人在香港、广州等地,先后组建机器工人参加的“中国研机书塾”“广州机器研究总会”和主要吸收海员参加的“联义社”等。一些人受到欧美各国政治和工运思潮的影响及启发,也掀起了组建与工人有关的政党和工会热潮,与此同时,工人自发组织的一批近代工会也开始崭露头角。这期间,能够说明工人阶级早期斗争中在新觉醒组织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应首推辛亥革命前后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人创立的“制造工人同盟会”与商务印书馆职工组建的“集成同志社”等。在东北中东铁路,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与后来布尔什维克的号召、宣传与组织下,中俄工人也先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创建了“哈尔滨工人团”“哈尔滨工人委员会”和完全由中国工人组成的“工业维持会”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不仅震撼了世界,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之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接受新思想的指导,从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性转折。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即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宣传和组织劳动群众的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各种宣传、歌颂劳动者的出版物也相继出现。1918年3月,《劳动》杂志创刊;1919年5月1日,《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毛泽东等知识分子,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教育和动员工人的活动,纷纷以“平民教育讲演团”和主办工人夜校等形式,开始了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的尝试。
来源:《中国工会简史》
审核:尹江辉
监制:裘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