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杜牧名句,王安石一首南京词,收获赞誉无数,苏轼却说:此人就是个野狐精
文化
2025-01-14 06:31
山东
来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叶寒
有一次,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这时,苏轼发现桌子上有一首王安石的诗歌,就好奇地拿起来看了。
谁都知道,桃花杏花才会被风吹落满地,而菊花开于深秋,花瓣只会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苏轼也是自信惯了,他不假思索,就在人家王安石的诗下题了两句:一走到书房,他就看见苏轼的题诗了,心里是又好笑又好气:苏轼这个人呀,屡遭挫折,怎么那轻薄的性情还是改不了呢?
人家屈原《离骚》上早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了,他不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反倒讥笑起老夫来了。重阳节后的一天,苏轼和好友陈季常一同到后花园赏菊。
苏轼此时此刻想起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竟觉得如此生动传神。苏轼又尴尬又羞愧,这才知道,原来无知的竟然是自己呀。上面这个小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虽然真实性有待商榷,却也能够看出:王安石第一次拜相,主持变法的时候,苏轼在朝堂上还是个小透明。一个作品也是屡屡见诸中小学课本,让学生们背得苦不堪言、昏天黑日。论性格,一个洒脱通透,放达率真;一个执拗坚韧,特立独行。俗话常说,“一山不容二虎”;可俗话又说,“惺惺惜惺惺”。苏轼与王安石这两人的复杂关系,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大概就是:他写了一篇文章,叫《辩奸论》,一口断定王安石这个人是“阴贼险狼”。王安石听到了,也很不高兴,苏、王两家从此就结了仇。苏轼多次上疏痛骂王安石,反对新政,王安石也毫不畏惧地反击:看起来,这两个人是“针尖对麦芒”“一山不容二虎”了。昔日在新法上互不相让的两人,此时此刻,却把酒言欢,相处得很是愉快。还有一次,据说是在王安石出任江宁(位于南京)知府的时候。
当时王安石等一群文友,依着《桂枝香》的调子,各自填一首“金陵怀古词”。
后来,苏轼也读到了这首词,读完之后,他赞叹不已,直呼王安石“此老真乃野狐精也”。
不过天地良心,苏轼要在这里,肯定会拍着胸脯说,自己可没有丝毫嘲讽的意思。诗人登上城楼远望,正是晚秋时节,千里澄江如练,青翠山峰高耸。
残阳斜照里,江帆归来,酒旗飘扬,彩舟穿梭,水鸟惊起。
可叹的是,六朝君主相继败亡,多少人登过高,怀过古,感伤荣辱。
结尾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很明显是对杜牧《泊秦淮》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直接化用。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渊源厚重的金陵城,估计是怀古词最爱的城市了吧。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高蟾的《金陵晚望》,“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唯有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被誉为“两宋名家竟无二手”。苏轼喜欢这首词,或许不仅仅是喜欢它高超的技艺、雄浑的境界、沉郁悲壮的风格。
他们都是真正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所以对大宋怀揣真挚的爱。他们也都是真正的君子,所以哪怕政治立场不同,彼此攻讦,也都仍是光明正大,不屑小人行径。有一句话说得好:宁与君子一世为敌,莫与小人一日为友。
文末点亮在看,鼓励下儒风君!
3秒加星标,儒风大家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