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崛起: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终极颠覆者?

科技   2024-11-20 20:00   四川  

原文:[1]陈媛媛,张竞,周亚虹.工业机器人与劳动力的空间配置[J].经济研究,2022,57(01):172-188.

1

引言

在引言部分,文章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增长动力的转变。研究的背景是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外生冲击,尤其是在劳动力空间配置方面的影响。文章强调了劳动力流动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城乡人口流动方面。随着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加剧,研究劳动力资源的空间再配置对于理解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源泉至关重要。

此外,文章提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影响具有异质性。一种假说认为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可能更多地替代低技能劳动力的工作,而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工业机器人可能替代所有技能水平劳动力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研究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文章希望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提供新的视角和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部分,文章详细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就业率和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存在替代作用,但对总体就业率的影响存在分歧。自动化生产技术,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在多个方面取代劳动者的工作,导致大范围的失业。

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中国和美国的数据研究发现了这一点,但德国的研究则没有发现显著的负向效应,原因在于工业机器人对劳动需求的替代作用和再配置作用主要发生在年轻劳动力群体中,他们可以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实现再就业。

此外,文章指出劳动力的空间迁移主要是由地区间的收入差异和生产率差异导致的,同时也与迁移成本有关。迁移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情感成本、市场失效成本和制度造成的迁移成本。现有文献多关注工业机器人对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对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

本文的贡献在于系统研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尤其是从新兴技术进步的角度分析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配置。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空间迁移存在异质性影响,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影响显著。

3

数据与模型

(一) 劳动力空间流动的数据来源和指标设计

1.数据来源:使用2010年人口普查、2005年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微观个体数据,构建地级市层面的外来劳动力迁入率。研究对象为劳动年龄16—64岁的常住人口。

2.地级市选择:选择地级市作为研究单位,原因在于许多政策在地级市层面制定,如土地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为了保证地级市行政边界不随时间变化,依据民政部2000年划定的地级市边界进行调整,最终得到322个行政单位。

3.迁入率计算:劳动力迁入率及其变化量分别用以下公式定义:

4.技能水平区分:在衡量地区层面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迁入率时,分别用高中及以上外来劳动力和初中及以下外来劳动力占地区常住人口的比例计算。

(二) 工业机器人的数据来源和指标设计

1.数据来源:工业机器人数据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提供每个国家每年分行业的机器人运行量。

2.时间范围:研究中使用了2006—2015年间的数据。

(三) 回归模型

1.模型构建:使用回归方程估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

其中,ΔMct代表c地区在时间段t-1到t之间劳动力迁入率的变化量,ΔRobotsct是在时期t-1到t之间根据本地区的行业构成进行加权的c地区每千名劳动者拥有工业机器人的变化量。

2.控制变量:模型中加入了省份-时期的交互固定效应和一组地区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人口特征和就业分布特征。

3.标准误处理:考虑到同一省份内地级市之间可能存在的空间相关性,所有回归都使用省份层面的聚类标准误。

4

实证结果

(一) 基准回归

1.OLS 回归结果: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减少了外地户籍人口的迁入率。每千名劳动者多拥有一台工业机器人,外地户籍人口占地区常住人口的比例相应下降 4.3 个百分点。由于工业机器人更多替代的是重复性的劳动,因此其对于不同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高技能劳动力迁入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减少低技能劳动力的迁入率,每千名劳动者多拥有一台工业机器人,低技能外地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相应下降 5.9 个百分点。即使进一步控制初期地区人口特征和就业分布特征,结论仍保持一致。

2.工具变量回归结果:

工具变量回归的结果和 OLS 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迁入率的负向影响。第一阶段的估计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科技前沿国家与我国在人均工业机器人应用增长量上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且 Kleibergen-Paap F 值大于 10,排除了弱工具变量的可能性。

(二) 机制分析

1.机制一: 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效应: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别是在技术成熟期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更为显著。研究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负向效应在2010年以后才显现,尤其是在制造业就业规模较大的地区。

2.机制二: 制造业就业的规模效应: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比例较高的地区有显著的替代效应,显著减少了低技能劳动力的迁入。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技能劳动力中迁移成本较低的个体。

3.机制三: 劳动力迁移成本:

迁移成本是影响劳动力空间配置的重要因素。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冲击,使得迁移成本较低的个体更容易通过迁移实现重新就业。研究通过婚姻状况、离开户籍时间的长短、年龄等因素验证了这一机制。

4.机制四: 户籍改革的影响:

户籍制度的松绑使工业机器人应用更多的地区吸引更多高技能劳动力的迁入,但对低技能劳动力没有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仍是技能偏向性的。

(三) 稳健性检验

1.排除前期趋势:

使用安慰剂检验,结果表明基准回归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地区劳动力迁入的前期趋势导致。

2.排除出口增长的影响:

控制地区出口的增长后,结论与基准回归一致。

3.排除制造业转移的影响:

控制各地区制造业就业占比的变化量,结果仍与基准回归一致。

4.排除同时期其他技术进步的影响:

控制地级市层面人均计算机拥有量,结果仍与基准回归一致。

(四) 区域内部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需求外生冲击下,被工业机器人替代原先工作的劳动者可能留在现地区处于失业状态或退出劳动力市场,或留在现地区寻找其他行业的工作。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对留在本地区人口的总就业率没有显著影响,劳动力更多选择区域或行业上的转换。


5

结论与启示

1.结论:

  •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减少了地区劳动力的迁入,特别是低技能劳动者的迁入。这一影响在工业机器人达到一定应用规模时尤为显著,并主要影响迁移成本较低的人群。

  • 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传导工业机器人应用带来的需求冲击对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影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地区整体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表现在就业分布的显著替代效应上,尤其是显著减少制造业就业。

  • 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就业率没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市场主要通过劳动力在行业和空间上的重新配置来适应工业机器人应用带来的冲击。

2.政策启示:

  • 区域政策调整:建议区域政策应适应新技术条件下要素流动的趋势,完善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跨区域间统筹,促进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

  • 就业培训与再就业机制:在人工智能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各区域相关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再就业机制,帮助弱势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 促进劳动力流动:建议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疏通劳动力的流动渠道,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通过优化劳动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通畅有序流动。


数据皮皮侠
社科数据综合服务中心,立志服务百千万社科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