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菌也怪可爱的?年轻人扎堆养的“异宠”安全吗? | 每日观察

文化   2024-11-11 18:05   北京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科普中国、半月谈(作者:刘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如今,养宠物
是不少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纸盒狗”“宠物石头”“芒果核”后
最近
年轻人中流行起了养黏菌


社交平台上
有不少人晒出了自己养的黏菌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
不能理解这种宠物
“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吗?总觉得不安全”
“不怕真菌感染吗?”

黏菌到底是什么?

科普博主“曳尾菌”曾是一名药物研发人员
一次偶然
让她一发而不可收地爱上了黏菌
全身心投入到寻找和拍摄
微观菌物的爱好中
一拍就是十多年


“曳尾菌”介绍
黏菌不是真菌也不是细菌
而是真核生物域-变形虫总群
黏菌纲的生物,算是变形虫的远亲


黏菌的一生有两个阶段:营养期和繁殖期
黏菌的营养阶段叫原质团
是多核的单细胞,没有细胞壁
外面包裹着一层胶质的鞘
通过吞噬食物颗粒获得营养
营养生长阶段
黏菌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它们到处爬行
通过吞噬食物颗粒来获得营养

黏菌有上千种,但只有不超过十种爱吃燕麦,“曳尾菌”繁育的刚丝绒泡菌就是其中之一。

当黏菌到了繁殖阶段
会停止进食,爬向干燥的地方
这时,将食物拿走
给一点光线,湿度稍微降一些
黏菌就会长出美丽的子实体
散播孢子


没有大脑和眼睛
却能自己找食物

所谓“给吃货食物
他就能创造奇迹”
实际上关于黏菌的很多研究
正是基于这个思路
最新研究发现
多头绒泡菌(又名多头黏菌)
会利用身体感知周围环境
然后再“决定”要去哪里

请看 VCR:

黏菌会去食物更多的地方。

研究人员将黏菌样本放在培养皿中
培养基为普通琼脂胶
培养皿的一侧
放置一个小玻璃片
另一侧则放置三个并排的玻璃片
玻璃片上都有黏菌的食物
培养皿被放置在一个黑暗的房间中
这是黏菌偏好的光线环境
最初的12小时里
黏菌向四周均匀生长
然而
24小时之后
70%的样本向着三个并排的玻璃片生长
而不是单个玻璃片

黏菌的迷宫解谜实验
也是利用了这样的思路
人们设计了一个复杂的迷宫
其中出口放置了燕麦片作为食物
黏菌起始时被放置在迷宫的一个入口处 

在实验过程中
黏菌通过伪足的运动
在迷宫中蔓延,逐渐覆盖各个通道
在探索的过程中
它会感知环境中的变化
并调整其扩展方向
当它找到食物时
细胞质流动会逐渐集中在最短的路径上
而其余的伪足会逐渐收缩和消失

实验结果表明
黏菌能够高效地找到从入口到食物的最短路径

黏菌在迷宫中寻找食物的最短路径。

这种行为令人惊讶
因为黏菌没有神经系统或大脑
却表现出了类似分布式计算的能力
科学家们认为
这与黏菌的细胞质流动和化学感知机制有关
通过不断试探和反馈
它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最优解

2010年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科学家
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
他们成功地用地燕麦片替代“城市”
在培养皿里让黏菌绘制了东京铁路系统的线路图


让人惊掉大牙的是
黏菌绘制出的东京铁路系统
和人类百年来勤勤恳恳地通过反复试错
修建出来的铁路网几乎一模一样

模拟城市交通的黏菌网络。

从那时起
许多做交通运输网优化研究的科学家
就开始利用黏菌来设计交通网

玩黏菌有没有风险?

黏菌本身对人体并没有危害
作为一种常见实验生物
它们既无毒性
也不会引发疾病
然而
养黏菌的过程中
需要保持环境适度湿润
在这种湿润情况下
一旦环境卫生条件不佳
就很容易滋生霉菌并产生大量孢子
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
这些与黏菌伴生的霉菌孢子
有可能随着呼吸
进入我们的气管和肺部
引发呼吸道问题、过敏反应
和其他健康风险

如果你养了黏菌
一定要定期检查培养环境
保持清洁、通风
尽量避免霉菌过度生长


■更多报道

网红异宠不止黏菌
别被“呆萌”蒙蔽双眼

许多人会选择养宠物以寻求情感慰藉。除了传统宠物如猫和狗,部分年轻人对手感毛茸茸、眼神清澈呆萌的“萌新”宠物,也有着难以抗拒的渴望。有些人开始饲养一些不同寻常的网红萌宠:水豚、浣熊、狐獴、土拨鼠、蛇、龟、守宫、蜥蜴、蝎子……

与此同时,因被宠物咬伤前往就医的事件明显多了起来,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些动物安全吗?

萌萌的动物不等于宠物
一直热度不减的新晋宠物水豚,原产美洲,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啮齿类动物,被亲切地称作“卡皮巴拉”,它以独有的圆滚体形和与世无争的松弛感迅速成为网红。国内已有不少宠物店、宠物博主开始饲养水豚。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它性格温顺就放松警惕,水豚在受到惊吓、发情交配期、哺育幼崽等特殊情况下,也会对人发起攻击,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豚咬伤人的新闻报道。水豚的两对大门齿非常发达,一旦被咬伤很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组织损伤。虽然水豚不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通常情况下被它咬伤并不需要预防狂犬病,但是仍需要预防伤口细菌感染和破伤风。
小浣熊又被叫作“干脆面君”,以聪明顽皮著称,面部特有的黑色眼斑让它们看起来犹如蒙面大盗,样子十分滑稽可笑,再加上它们适应性强、饲养比较容易。但小浣熊野性强,牙齿和爪子都很锋利,咬伤、抓伤饲养者的情况并不少见。今年初,一位千万粉丝的博主曾在短视频中记录了被自家饲养的浣熊咬伤的全过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浣熊为食肉目动物,属于传染人狂犬病的高风险动物。有监测数据表明,在美国,野生浣熊是继蝙蝠之后的第二大狂犬病宿主动物。
异宠来袭 制作:何丰伦,黄浩铭
还记得那个站立着大吼一声“啊”的土拨鼠吗?土拨鼠学名旱獭,也是一种大型啮齿类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地区。虽然它属于狂犬病低危动物,但土拨鼠是我国甲类传染病——鼠疫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千万不能购买和饲养野生的土拨鼠,它们身上很有可能携带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有个百万粉丝博主在视频中说,自己家养的宠物土拨鼠不存在感染风险,与家人同吃同睡,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家住北京的江先生,最近一直在打听怎么才能合法购买一只澳大利亚袋熊来饲养。袋熊因为憨态可掬的形象走红后,成为各路网友竞相去澳大利亚追逐的目标。然而,真相是残酷的,野生袋熊经常在洞穴出没,很容易感染疥螨,触摸后疥螨会随人类活动扩散,传染给多种哺乳动物。
冷门宠物遇热
风险指数增高

鹦鹉以其鲜艳的羽毛、聪明的头脑和模仿人类语言的能力而受到人们喜爱。但饲养鹦鹉需要警惕“鹦鹉热”,这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大部分人为无症状的隐匿感染或轻度腹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肺炎而出现寒战、发热、咳嗽、胸痛等临床表现。另外,鹦鹉的羽粉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或加重呼吸道疾病。
如今,形成了以年轻人为主的饲养爬宠的圈层,代表着一种“冷淡系”文化。年轻人对爬宠的追捧,不仅因为其多样且新奇的外形,还因为它们相对简单的日常管理。但是饲养爬宠必须注意品种的选择,千万不能选择有毒的种类。2018年陕西渭南一名女孩网购银环蛇作为宠物饲养,不幸被咬伤,最终医治无效去世。另外有些动物,比如猪鼻蛇、捕鸟蛛和雨林蝎,毒性虽然比较低,被咬伤、蜇伤通常不会致命,但也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其毒液一旦进入人体会引起剧烈的疼痛,有可能引起伤口感染或破伤风,也有可能造成严重过敏反应,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万一被自己饲养的爬宠咬伤或者蜇伤,要保持冷静,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尽快到有动物致伤救治经验的医疗机构就诊。2021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对我国常见动物致伤的诊疗做出了规范,其中就包括蛇咬伤、蜘蛛咬伤的救治原则。
尊重动物习性
守护生命安全

年轻人在学业、事业、家庭的多重压力下,对外表可爱、毛茸茸软乎乎的动物很是着迷。有网友看了电影《独行月球》后对袋鼠“刚子”产生兴趣,为了满足被心爱动物治愈的心愿,不惜冒险闯进袋鼠群,结果被雄性袋鼠踢到肱骨骨折住院。动物的情感伦理与人类不同,来自人类的“爱心抱抱”在很多动物眼里与进攻挑衅无异。
随着更多动物成为新的网红宠物,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现象带来的动物伦理问题。不能因为动物外表可爱或者行为有趣,就忽视了其作为生命个体的权利和需求。野生动物在野外有其自然的栖息地和生活方式,依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和食物链。如果仅仅因为一时的喜爱,就将它们从自然环境中剥离,带回家中作为宠物饲养,这不仅是对动物天性的剥夺,也是对生命权利的侵犯,还可能打破生物链平衡。
野生动物往往携带有各种病原体、寄生虫,甚至是某些未知的病毒。约70%以上的人类传染病源自动物,其中许多与野生动物相关,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禽流感等。饲养者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应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警惕和防护意识。
人类强加给动物的各种滤镜,最终可能被血的教训打破。提高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减少与野生动物的不必要接触,全面了解和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性,才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正确方式。
监制:卢刚 | 责编:赵岑 | 校对:张慧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主办《新华每日电讯》。有生命力的阅读,有温度的人和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