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年货 藏不住的宿州味

政务   2025-01-27 09:14   安徽  

在热闹非凡的年货消费市场,“土特产”一直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土特产”,是让人记住一个地方的独特标识。但你知道吗?近日,黑龙江回赠广西蔓越莓、四川给哈尔滨捎去鱼子酱……这一波波礼尚往来,堪称“神操作”,吸睛无数。

当下,“土特产”有了新的定义——“隐藏版”,即特地瞒着本地人悄然生产的特色产品。今天,“土特产”打破了人们刻板印象,这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消费市场、不断创新的技术和生意模式。公开版与隐藏版的“宿州土特产”又有哪些?让我们一起先聊聊。


洋酒“本土造”  宿州“流出”伏特加

春节临近,大家都在绞尽脑汁想买点不一样的年货,那不妨看看我们宿州“新特产”——伏特加。

“外人竟是咱自己!”自从去年哈尔滨的蔓越莓火了之后,各省开始大摸底,令人意外的是,宿州竟然也有本土生产的伏特加。如今,伏特加不再只是进口货,宿州产的国产“洋酒”价格亲民,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对于我们国产酒来说,安特的伏特加性价比超高,融合了国内外不同风格,口感顺滑,对于刚开始接触洋酒的人非常友好。”近日,华东区酒商代表团走进安徽安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花式调酒中国总冠军黄刚在品鉴后赞不绝口。

春节将至,安徽安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他们正在加紧生产来自国内多地的订单,包括XO、威士忌、伏特加、曹溪一滴等多个品种。走进公司展厅记者看到,酒柜上摆放着50多种白酒和洋酒。仅伏特加就有20多种,除常见的40度,还有96度的以及度数稍低的风味伏特加。

“春节前,国内伏特加的订单量暴增。2024年以来,公司以伏特加、威士忌为主的快消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订单量猛增,销售份额由不足1%增至现在的近10%。”公司副总经理王振学说。

品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为生产高质量酒精产品,安特公司从法国引进了全套酒精生产技术设备,还邀请了国外专家前来指导,确保了宿州出品伏特加酒的质量。“在各个节假日销售高峰节点,我们不放松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每一道工序、每一瓶酒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把控,保障食品安全,只有坚守初心才能将品牌做大。”王振学说。

此外,公司还根据年轻人的喜好,设计研发了神蒜酒、辣椒酒、海棠酒、陈香酒以及桑葚酒等风味伏特加,并以宿州人常喝的sa汤为灵感,设计研发极具宿州特色的sa露酒。

“我们还应广大网友要求,开启了直播带货,并且销量相当可观。下一步会继续深挖市场,根据广大消费者的喜好,继续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口感,做一些广大消费者更加喜爱的产品。”王振学告诉记者。

“去年从网上看到宿州伏特加很火,今年在新春展销会上品尝了一下,口感很好,国产‘洋酒’价格亲民,年货我就打算买一些伏特加囤着。”市民刘先生说,作为宿州“新特产”,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走亲访友,提上伏特加是非常有面子的,也希望家乡特产做得越来越好,让更多人知道宿州“新特产”伏特加。


零食“宿州产”  漂洋过海“中国味”
远在距离宿州10000多公里外的美国洛杉矶开市客超市里,安徽东方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果蔬脆系列休闲食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那嘎嘣脆的感觉抚慰着异乡人的味蕾。消费者艾米丽已回购多次,这次购买是和同学聚会时享用的。
“在决定做出口之前,我们就预料到味道好、品质有保障的果蔬脆会受欢迎,但没想到会如此火爆。”谈及产品“漂洋过海”的缘由,董事长张仲君表示,确实是因为口碑好,合作伙伴帮忙将产品推向了世界各地。安徽东方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宿州市高新区,生产的果蔬脆主要销往欧美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各大城市的开市客和山姆会员店,2024年度出口额突破亿元。为应对订单量的增长,早在一个月前,公司三期建设就已满弦开工,并增设真空脱水釜。

在生产车间,新进的新鲜果蔬经过多道工序,被送至零下35摄氏度的速冻库急速冷冻锁鲜处理,再将速冻好的果蔬转入真空脱水釜脱去水分。相比其他食品加工工艺,这种方法更能保留食物原先的色、香、味及营养,不仅更好地迎合当前大众健康的消费趋势,也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漂洋过海”的底气何在?张仲君表示,果蔬脆的成功出口,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拓宽了赛道。公司通过与当地农户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发展,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就在各大船运公司陆续停运之时,公司外贸业务负责人孙荣来到生产车间来回踱步巡视。不一会,他的目光落在了一摞装好箱的混合菌菇脆前,“最上面这几箱的包装再检查一下,这是年前最后一单了,大伙儿加把油!”再过数小时,一箱箱包装精美的果蔬脆将踏上“出国之旅”,被装车先是送进青岛港,随后运送到澳大利亚的悉尼。


新年吃鸡 宿州滋味解乡愁

“大火车开到了符离集,符离集端出的是烧鸡……”一首当地人耳熟能详的《烧鸡歌》,唱出了符离集烧鸡的厚重历史,也让符离集烧鸡的美名扬四海。

走在符离镇的大街上,每隔几十米便能看到一家烧鸡铺子,来往顾客络绎不绝。香味扑鼻、肉烂脱骨的符离集烧鸡,是宿州人共同的舌尖记忆,也是在外的宿州游子忘不了的“乡愁”。

“符离集烧鸡原料选择讲究,一般选用本地麻鸡。这种鸡体如元宝形或梭形,昂首翘尾,羽毛束体,黑腿、黑爪、黑嘴,鸡肉柔韧紧实,水分含量少且营养丰富。”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珍珍端着刚出锅的烧鸡向记者介绍,“宰杀清洗完成的鸡需‘别’好造型,而后晾干,再用饴糖涂抹,用香油(麻油)烹炸。卤制环节尤为特殊,要将砂仁、白芷、肉蔻、丁香、辛夷、元茴等13种香料按照精确比例调配,放在老汤里,先用猛火高温卤煮,再经文火回酥四至六小时方可捞出。”

在安徽青农生态宿州农香农特产品集合店,符离集烧鸡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烧鸡系列产品,如烧鸡酱、烧鸡礼盒以及鸡翅、鸡腿、鸡肫等小食,深受消费者喜爱。店长刘银凤表示,自1月份以来,累计销售符离集烧鸡3000余只。“在宿州人的新年餐桌上,符离集烧鸡是必不可少的佳肴,店里的烧鸡礼盒供不应求。”刘银凤介绍,不少顾客还要求把烧鸡通过快递邮寄,一来是让外地的亲人品尝宿州滋味,二来也是让无法回家过年的亲朋好友纾解乡愁。

采访结束,一对父女拎着刚买好的土特产走出店门,女儿软糯地说道:“爸爸,我们晚上先吃一只烧鸡好不好……”   


宿州牛  “真的牛”

在宿州东北部50公里处,有一座古镇——栏杆镇。镇上名气最大的既非人,也非景致,而是牛肉。自唐朝起,一道熟食卤牛肉便在这里声名远扬。

栏杆牛肉选用3至4岁的黄淮平原上的黄牛为原料,经过宰、泡、搓、洗、漂、卤、晾等多道工序,配以30多味辛香料和秘制老汤熬煮多时,肉质鲜香,烂而不腻。

“小时候跟随大人到栏杆镇走亲戚,他们招待我们成桌丰富的菜肴里,必定会有一份卤牛肉,临走时,亲戚总会再买两份让我们带回家慢慢品尝。”曾任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事的萧县籍作家汪晓佳笑道,那时特别喜欢跟着大人去栏杆镇走亲戚,虽然离我们家近的曹村也有卤牛肉卖,但和栏杆的牛肉相比,味道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栏杆牛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计财的家中,记者见识了制作栏杆牛肉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卤”的过程。

陈计财家中有一处专门用来卤牛肉的厨房,厨房内有一个直径1.2米的大锅,锅里是用50斤牛骨和秘制香料炖的老汤,汤里一次再放上两三百斤的大块牛肉,经过6个小时的熬煮,正宗栏杆牛肉就出锅了。切上一片放进嘴里,牛肉特有的纤维口感保留得很好却又非常入味儿,牛筋弹性十足却不会费力嚼不烂,本身的肉香味儿混合独特配方的香料味儿,越嚼越香。

“烧锅一定要用果木才能保持牛肉原汁原味的鲜香口感,卤制时要三起三落,也就是在6个小时的熬制过程中要把牛肉捞出来两次将牛肉穿透让其更入味。”陈计财告诉记者,一锅300斤的牛肉经过6小时卤制,出锅时的重量不到170斤。

随着时代的进步,栏杆牛肉的制作、储存工艺也在不断改良。栏杆牛肉制作技艺传承人通过肉牛品种优化、饲养,待宰质检、宰杀精选、食材浸泡等相关技艺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粗养、粗宰,加工设备简陋、存储困难等影响产品品质的难题,使产品保持了醇厚鲜香的口感,让栏杆牛肉飘香四海。



来源宿观融媒工作室、宿州发布

声明: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宿州市总工会
本公众号是宿州市总工会移动互联网官方发布平台,是面向基层职工的服务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