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走过的十年:“活水”流入千企万户

科技   2024-12-27 19:20   上海  


2024,距离顶层设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概念,已经过去了十年。


稳扎稳打的十年间,“普惠金融”借助“数字”的力量,帮助客户解决了无数急难愁盼的问题,还成为了新旧产业升级换挡、新兴产业走向舞台C位的重要力量。


有多位银行业高管公开指出,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身影,站在下一个十年的出发点,商业银行等机构们也持续在数字普惠金融上发力,让“活水”滴灌更加精准高效;让数字普惠金融持续下沉,打破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近日,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学术支持下,财新智库和微众银行联合出品《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这份报告为切口来审视数字普惠金融走过的十年,更能洞察和展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新趋势。



1

普惠金融,

需要插上数字的翅膀


过去十年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市场主体感受存在“温差”的问题仍然存在。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点,可以与传统金融服务形成有机互补。


银行业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持续加大在数字化领域的投入。行业普遍采取的方式是:


第一步:牵线


数字普惠金融,其实是一场“科技竞速”。这背后,是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快速迭代,作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底层技术支撑,将用户的需求和银行的能力连成线,精准满足每一次金融需求。


《报告》深度剖析了商业银行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获客场景,以及识别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特别是相较于传统贷款模式,《报告》还指出,AIGC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助力银行对小微企业主动核额授信,缩短服务链条,精准直达客户需求。



第二步:扩面


在数字普惠金融全面铺开的过程中,有一类数字原生银行在技术创新上有“先天优势”,它们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不依赖于线下实体网点开展业务,充分发挥数字科技的特色优势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服务质效。


《报告》举例,我国首家数字原生银行——微众银行在创立之初,就基于战略需求和实际情况,搭建了国内首个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


借助该系统,微众银行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降至2元左右,不到国内外同行十分之一的水平,单日交易峰值超13亿笔,这一系统破解了金融科技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性的“不可能三角”,为其十年间践行普惠、服务小微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微众银行外,国内还有少数几家数字银行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推动着数字普惠金融“提质增效扩面”。


第三步:成网


数字化在对普惠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进行覆盖的同时,也为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加“buff”。


《报告》显示,在风险预警方面,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时监控贷款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在风险处置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化地进行电话催收、短信提醒和邮件通知,从而提高催收效率。



现在不少银行都还自主研发了针对中小企业、新型技术企业的业务风险系统,将无形的风控拉成一张有形数据之网、安全之网,让金融“活水”的功能,在需要帮助的个体身上充分显现。


2

多元、综合、开放,成为

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关键词


《报告》中有这样一组备受关注的数据:截至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78万亿,较2018年末增长233%;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位居全球第一。



这标志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下个阶段,银行业实践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时,不仅要关注效率的提升,更要找到差异化的价值锚点。《报告》中则指出,“开放、综合、开放”这三大关键词,成为了当下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新锚点”。


关键词1:产品多元


《报告》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考虑当前我国信贷覆盖度和满足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中国普惠金融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如何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便捷、高效的理财服务至关重要。


例如微众银行推出的“微众银行财富+”产品,就通过调研客户需求及特性,根据年龄、风险偏好等特点,应用数字化技术为不同资金状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和不同投资理财需求的个人客户精选各类产品,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理财需求。截至2024年6月末,“微众银行财富+”已与超过120家机构开展代销业务合作,代销产品超7400只。



对公端也是一样,行业机构通过开发微型化、碎片化的理财产品,以低门槛和低起投金额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管理资金的需求,并且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普惠理财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关键词2:场景综合,从非金融场景渗透金融场景的综合服务。


数字时代,客户对银行的要求不再是“存贷服务”,商业银行身上,还有架起企业与“政、银、投、保、担”之间桥梁的责任。


例如微众银行除了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还有包括数字创投、人才服务、政策对接、企业推广等在内涵盖企业不同经营阶段的服务。例如其为企业提供数据保管箱、资产池等特色服务,上线五年来已累计吸引超350万企业注册使用,成为陪伴中国企业家的“随身数字银行”。


其中许多模块,其实并不属于金融的场景,但从非金融场景渗透金融场景后,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大量的非金融应用场景,还能有效增加银行与客户的接触频率,进而提升客户黏性。



关键词3:技术开放


随着金融业步入科技驱动的时代,从国有大行到股份行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银行们在近年来在年报中,也会着重强调自身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


作为数字金融先行先试的“探路者”,微众银行一直在大力推动技术开源开放,将自身的经验“共享”给其他金融机构的同时,携手政府、金融机构、产业等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截至2024年6月末,微众银行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共开源38个项目,为金融机构开源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三个关键词层层递进,也传达出一个信号——数字普惠金融的下半场竞争,需要转变思路,用数字科技将普惠金融的影响力“外溢”至银行业的各个毛细血管中。


3

驭“数”前行:

继续写好五篇大文章


去年底,顶层设计上提出了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位,是一支描绘“五篇大文章”的“画笔”。



《报告》指出,在科技金融领域,银行业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持续优化信贷流程和风控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在养老金融领域,通过数字化适老服务,银行能够为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便捷的理财和储蓄服务;在绿色金融领域,数字手段可以将绿色低碳目标完美融入普惠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和农业主体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


从产业链中来看,例如微众银行就依托数字化技术,让轻资产的中小微企业无需抵质押、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贷款。业内都说,克服制造业的融资难题,才能实现普惠金融。在微众银行微业贷授信的客户中,有超过24%的都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科技—产业—金融”这个飞轮,正在越转越快。


从细分赛道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正在疏通绿色金融等赛道的堵点。例如在绿色金融的实践过程中“绿而不普”“普而不绿”的问题普遍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加持,大幅提升了绿色金融中碳交易、碳核算的实时性和精确性、有效拓宽了小微企业绿色资源抵押的途径。


最后从社会责任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更加平权,技术手段让金融服务对于每一个人都能触手可及。近几年,许多银行都加快研发着“适老化”应用,其中微众银行悉心规划了服务视障、听障等群体的“方法论”,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满意度。


在看得到的地方,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里,有越来越多银行正在借助数字化力量,升级了自己的普惠金融服务;在看不到的地方,越来越多实体企业正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下,释放生产力新动能。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所说:


“金融的目的不是自我循环和膨胀,而是在于可持续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之路,就印证了这个观点。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投稿专线  微信:cyzqx2013

子弹财经
财经新观·产业真知|深度分析企业财报,专业解读商业模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