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半,记者在候车大厅看到,现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保洁和调试工作。环顾四周,候车大厅空间层层展开,如盛开的花瓣,也如浦江之水泛起的层层涟漪。候车大厅穹顶的中央部位创新采用了点状膜结构吊顶,意寓玉兰花蕊的形象,美观大气,既改善了候车大厅的光环境,又有效降低了夏季的热辐射,为旅客营造了美观而舒适的候车环境。
上海松江站的内部空间设计以简洁大气的灰白色作为主色调,呼应了上海“玉兰”及松江“云间”的城市文脉,同时通过增加色彩点缀作为视觉引导色,以“江海色系”及“木黄色系”,指引旅客的流动或停留,也呼应了“松江之水”与“上海之根”的文化寓意。
车站整体设计以因地制宜的站城融合为理念,创造性地将新建站房、既有站房、综合服务中心、轨道交通9号线等一体化规划设计并建设实施,集合了铁路、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并复合了城市文化、商业、展示等丰富的功能,形成了一座“站城融合”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正是因为这种‘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才有了如今多重圆环的视觉效果,我们想要给旅客提供一个整体的城市融合形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轨道交通建筑院总建筑师、上海松江站设计总负责人薛慧明介绍。
不仅总体设计理念先进前卫,整座车站在施工期间也投入了不少智能化设备和先进工艺。凭借“高精尖”的设备和工艺,上海建工集团在14个月内高质量完成了混凝土结构、2.8万吨钢结构、10万平米幕墙、车站装饰装修、车站机电安装等全部施工任务。
施工过程中,项目全过程一体化施工策略贯穿项目各个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车站美轮美奂的1.5万平方米采光顶。项目方采用“多专业、全要素”整体提升施工工艺,地面组装,机械联动,一次性完成提升。2024年5月6日,在多台机械设备的配合下,重达3086吨的主体结构、长度达1.8公里的附属马道、1.5万平方米的采光顶幕墙龙骨及部分玻璃在地面上组合装配,随后一次性、整体提升至最大标高47.76米处。“这种工艺的应用在国内是第一次使用,节约了不少施工工期。”上海建工沪苏湖高铁上海松江站项目部经理袁子文介绍。
在智能设备方面,包括无轨道导航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和石材铺贴机器人等在内的多项机器人技术被引入上海松江站的建设过程中。其中,石材铺贴机器人在今年的炎炎夏日间带来了许多意外的惊喜。“站台层地面铺贴的时候正好是三伏天,这台机器是‘大功臣’。”袁子文告诉记者。这台由上海建工设计研发的智能“泥瓦匠”施工工效每天可达90平方米,精度控制在0.5毫米,效率比传统铺贴提高了24%。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泥瓦匠”能顶替2至3名工人,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节约工期。
上海松江站作为沪苏湖高铁沿线的最大新建站,预测年客流量达2000万人次以上,因此,车站周边区域的整体规划布局、进出站流线和交通集散通道显得尤为重要。据悉,车站共配套建设了近20条道路,进一步完善了区域道路网络和交通组织,确保沪苏湖高铁通车运营后旅客的进出站、上下客以及城市交通的高效集散。“目前,进出上海松江站的周边道路及对外集散的主要道路已全部完成建设,将与车站投入使用保持同步开通。” 松江区交通建设管理中心主任范晓锋告诉记者。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目前,围绕车站东西两侧的高架落客和社会停车、出租车网约车停车场库出入位置,以及对外疏散通道建成的道路主要有:金玉路(辰塔路-松金公路)、富强路(金玉路-闵塔公路)、玉阳大道(玉树路-白苧路)、富永路(金玉路-揽秀路)、玉朝东路(毛竹港-松贤路)、崇秀路(毛竹港-松贤路)、揽秀路(毛竹港-松贤路)、松贤路(揽秀路-玉阳大道)、松礼路(金玉路-揽才路)、大涨泾路(金玉路-揽才路)、崇才路(松礼路-松金公路)、揽才路(松礼路-大涨泾路)松金公路(沪杭高铁-金玉路)、玉树路(真玉路-闵塔公路)等。
上海松江站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部分,其中北区是新建站房,南区是原松江南站的老站房,在新老站房之间还矗立着一座“庞然大物”——服务中心,也就是松江枢纽的“小圆环”,其主要功能为交通配套、旅客换乘、社会停车、公共服务、文化展示及商业服务等,旨在满足旅客的综合需求。“从新老站房和地铁站走到服务中心只需要五六分钟,还是很方便的。”中铁二十四局上海松江站服务中心项目经理肖小彬介绍。
服务中心主体总建筑面积约为19万平方米,地上主体3层,局部5层,地下2层,主要为地下停车场、出租车蓄车区、网约车上下车点和配套设备用房。新老站联系通道面积1800平方米,通过服务中心与既有站房统筹融合,形成连续的铁路换乘路径。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