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季年度合同转让交易是积极践行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及时响应用户切实需要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有力举措。
日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分公司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首次推出全国范围内的采暖季年度合同转让交易。据了解,本次交易涵盖全国29个省(区、市),近2000家用户同场交易,参与用户主体更多、范围更广。本次年度合同转让交易还首次引入月内转让交易,使产品交易更灵活。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表示,采暖季年度合同转让交易是积极践行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及时响应用户切实需要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有力举措。该交易既保障了采暖季用户用气的稳定供应,又为用户提供了自主灵活选择的新渠道。2022年,在整体用气有保障的情况下,河北部分地区出现用气紧张甚至断供情况,全省范围内气源合同量不足、供气量与需求量间存在缺口是主要原因。鉴于此,2023年,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上下游完成本年度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签订、民生用气合同单独签订,并要求上游企业立下保供“军令状”。同时,要求合同应详细规范、有量有价,明确年度供气量、分月度供气量或月度不均衡系数、最大及最小日供气量等参数,年度合同量和基础气量的确定应公平合理。“今年以来,我国天然气供应整体平衡且较为宽松,目前看极端天气还未出现,大概率属于暖冬,如果有企业或地区采暖季年度合同气量有‘余粮’,无法完成签订合同气量使用,而另一部分用户存在用气缺口,这样就可以实现气源‘多和少’的平衡,需要用气的企业也会量力而行,确实需要补充的再进行交易。” 气库资讯董事长兼首席信息官黄庆说。“在2022年天然气价格偏高、气源紧张时,市场本就供不应求,所以不会推出这样的交易。2024年以来,不论从全球范围还是国内看,天然气供应都较为宽松,因此才能有更多资源投放市场。” 深圳博轶咨询总经理杨常新持相同观点。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天然气总供应量3197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78.6亿立方米,增幅9.5%。“上个供暖季结束后,全国天然气供应和市场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预计当前供暖季全国总体资源状态明显好于上个供暖季,进口管道气、国产气、储气库采气、地方储气能力和长协LNG资源均有一定增长。”一位天然气行业人士说。冬季是天然气使用高峰期,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供暖需求带动用气需求。在冬供开始前,各主力企业都会积极筹措资源,签足签实合同,稳定资源价格,保障民生用气安全稳定供应。“冬供气源合同能够确保在需求高峰期有足够的气源供应,保障居民和企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对上游供应商而言,可根据销售情况确定采购、生产、储运规划,确保长期稳定的销售价格,提前占领未来天然气市场。对下游采购方而言,可确保长期的固定采购价格从而锁定成本投入,在确保能从上游企业获得稳定价格供应的同时,控制零售端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供需双方都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手段。”上述天然气行业人士指出。“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一旦签订,双方必须遵守合同条款,这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的公平性和合法性。”该人士补充说,“此外,冬供气源合同详细规定了供需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包括供气量、供气时间、价格、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有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纠纷。更重要的是,在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或其他不可预见事件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保障供气安全。”杨常新表示,全国范围内采暖季年度合同转让交易上线,反映了市场化改革再迈出坚实一步。“这种全国性的资源转让交易可以解决全国资源供应不均衡的问题,上游供气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调配自己的资源。”“同时,下游城燃企业也可以根据供气及交易情况,适当减少合同气量,进一步减少其照付不议的压力。比如一个生产企业在某个时段对天然气需求减少,如果没有合同转让机制,不得不按原计划采购多余的天然气,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黄庆说,“目前看,低价合同转让效果比较好,高价转手可能并不容易,也体现了下游用户在市场化的交易模式下对资源有更多选择。”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市场的灵活性,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通过引入合同转让机制,用户能够灵活地根据自身的需求,调整气量安排,减少资源浪费和因固定合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管理空间。线上交易这一改革举措也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对于采暖季年度合同转让交易未来是否将持续“在线”,受访人士均表示,积极促进供气主体销售方式转变,逐渐增加平台交易规模是未来趋势。在天然气供大于求、气源较为宽松时,这是盘活市场资源的优选方案。“期待这一机制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杨常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