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是基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以产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一是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以县带乡、以乡带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二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毗邻区县联合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园区(示范区),加快推进龙溪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优势,鼓励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和标准化生产,逐步构建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联合合作,发展“农超对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订单农业模式,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是底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实现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协调统一。一是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友好为导向,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减量使用,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膜回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工作,全面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二是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以美丽宜居为导向,明确村庄发展定位、用地布局,科学编制镇乡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合理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在农村道路、农房风貌、公共服务设施、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不断优化村庄功能布局。三是发展绿色循环宜业的生态农业。涵养“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挖掘和发展农村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创新深入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原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支撑。要突出抓好“三农”人才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力量。一是强化本土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中高职院校为主体,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市场经营主体等群体,培养一批素质过硬、扎根乡土、头脑灵活、模范带头的高素质农民群众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等能人的引领作用,言传身教、辐射带动,培育更多的职业农民。二是强化优秀人才引进。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优化返乡创业就业环境,搭建返乡人才创业服务平台,优化环境和条件,吸引更多能人志士返乡创业。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劳动力市场平台,及时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季节性雇工与临时性雇工难题。三是强化农业主体培育。完善农业保险支持体系,加大农业信贷担保支持力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作用,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协的独特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为党委政府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加强与各界的沟通协调,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组织政协委员开展监督视察,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投身农业农村一线,鼓励委员中的企业家投资农村产业,支持委员中的专家学者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共同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赋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郑小波
责编|张亦囝 校对|叶新昀 审核|王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