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抑郁症更严重的心理危机,正在吞噬孩子的未来

教育   2024-10-19 07:58   吉林  

活成一座孤岛,对于孩子而言是可悲的。

为孩子补上社交这门课,他们的人生才能更丰富。


作者 | 枫子

来源 | 女儿派(ID:nverpai)
心理咨询师陈瑜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江苏一位爸爸,为了让女儿在内卷的大环境下多一条出路,在女儿一年级时,就开始准备自考学习。
每天,女儿白天在学校上完课,做完作业,晚上还要上3个钟的自考网课,常常要十一二点才能睡觉。
就这样,7个月时间,女儿完成了小学数学两套教材共23本书的学习。
一年级下学期,女儿就能帮助五年级的同学讲解作业了;
二年级下学期,女儿自考现代汉语一次性通过了4科;
四年级上学期,女儿就获得了自学考试专科毕业证。
可不等爸爸高兴,女儿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再上学了。
原来,因为长时间忙于学习,女孩变得越来越不合群,在班上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面对无法融入同伴的孤独感,女孩不知如何解决,所以只能选择逃避。
而女孩的情况并非个例。
有研究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表现出社交上的恐慌。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一种“弱社交”乃至“无社交”状态。
在陈瑜接触的众多休学案例里,也有大量的孩子表示,受求学压力影响,正深陷社交无力的心理危机:
课后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只能假装睡觉,或埋头做作业;
路上遇到同学就想回避,不知道打招呼说些什么;
集体活动时,总是默默躲在角落,不想参与,也不知如何与他人交流;
节假日,他们只能独自宅在家,因为无人邀约,也难以融入圈子……
有句话说,社交,是学生的半条命。
当一个孩子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只能活成一座孤岛,每日在社交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内耗中备受撕扯。
这种无力感,孤独感,比抑郁更让人心里煎熬。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个叫凯凯的7岁男孩,才上一年级,就出现了严重的社交问题,不敢社交,不会社交。
节目里,做自我介绍时,大家一个个自信开朗地介绍自己,唯独凯凯,磕磕巴巴地不敢说话,半天才憋出一句:“我没名字”。
当大家在追逐嬉闹时,他明明也很想加入,可纠结半天,他还是坐在座位上,迟迟不敢上前加入。
综艺录了好几期,凯凯都寡言少语,融不进集体,不会跟同龄人相处。
而当妈妈听到凯凯说“他们都不跟我玩”时,却觉得不交朋友也没关系,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社交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
殊不知,正是她往日总是挤占凯凯课外活动时间,让凯凯每天除了做题,还是做题,鲜有机会与人交流互动,凯凯在社交方面才显得愈发无力与笨拙。
并且,小时候都没空交友的孩子,不会在长大后突然变得擅长社交。
小时候形单影只的孩子,只会越长大,越孤单,越社交无力。
就像电影《消失的孩子》里的袁午,他从小就没时间与人打交道,只是一味读书考试。
等到了大学,妈妈鼓励他广泛交友时,他已经“社交退缩”,不敢跟人打交道,和人说一句话需要自己演练一整天。
哪怕母亲耳提面命教他如何识人,和谁应该聊什么话题,如何与他人相处,都无法改变袁午在社交上的无力。
尤其步入社会后,袁午虽顶着“学霸”、“名校”的光环,却不知道如何融入到同事中去,不知道如何与上司相处,更不会解决生活以及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同事都在背后嘲笑他:
“那么好的学校,却什么都不会,连跟人说话都有障碍,估计这脑子,得过什么病。”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说:真正的合群和社交能力,绝不只是附和,而是一种和他们发展成熟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很难通过说教来教会,只能让孩子在群体游戏中体验才能获得。
人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
6岁时,孩子无暇与同伴多接触,到了十几岁,孩子便不懂如何与同学相处,二十几岁时,孩子就只会越来越宅,个性也越来越孤僻。
等到父母某一天意识到问题时,孩子的社交无力感早已内化为深深的社交恐惧,让他们深陷孤独的泥潭,而无能为力。
作家外滩君曾分享一位高中女生的案例。
当时,女孩因为学业压力、以及和父母的冲突而心生郁闷,甚至一度想要自残。
偶然的一次机会,她向朋友倾诉了内心压抑已久的烦恼和痛苦,朋友虽没有帮她排忧解难,却一直陪着她,安慰她:
“亲爱的,别难受,父母就是这样,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就这一句话,女孩内心的孤独感一下子冲淡了很多,她感到自己被理解,痛苦被同伴的一句宽慰,接住了。
心理学上说,孩子的人格成长、心理能量,都需要在“关系”中去激活。
社交能力强的孩子,有朋友分享快乐,也有朋友分担痛苦,他们往往拥有更高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而社交无力的孩子,很少和外界交流,没有倾诉的对象,没有发泄的渠道,则容易走进心里的死角。
来访者@龙吟就曾自述,社交无力,不是病却致命。
从小,他就不善言辞,不会来事,天天“隐秘”在班级里,感受到最多的就是孤独。
他也渴望友谊,渴望合群,但每当他鼓起勇气试图涌入时,却发现,自己只能看着别人热聊,插不进一句话,没有共同语言。
别人三五成群,有说有笑,他只能在边上默默地附和,既无助又落寞。
所以他只能一次次自我安慰:“这是小事,都会过去的。我现在就只管好好学习,不要放松,成绩优异,我的人生就能有更多的选择……”
但直至大学,同学换了一批又一批,他在人际交往上仍旧困难重重。
也因为长期的痛苦和内耗,他越来越无法专注学习,甚至开始整宿地失眠,最长一次几乎3天都没怎么睡过觉。
最后,更是与人接触都变得困难,只能休学在家。
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曾说:“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上大学的孩子缺陷更严重。”
这个世上最大的真相就是,没有谁可以孤孤单单活着。
趁早让孩子学会与世界打交道,孩子才能在关系中健康地成长。
北大的袁岳博士曾发文指出:
“现在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当于一个七八岁孩子的水平。
而存在社交障碍的95%以上的原因都在于孩子在上学期间没有机会走入社会,从小就不与别人打交道,只是一味读书考试。”
社交这堂课,学校虽不考,但却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趁早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增加同伴间的亲密接触,培养健康的社交力。
1. 拒绝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即人们总是放大自己的感受,从而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却忽略了别人其实和我们一样,都在关注自己。
生活中,很多社交无力的孩子就是如此,十分敏感,自己无意犯的一个错,同伴的一句评价,同学的窃窃私语......无一不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孩子克服聚光灯效应,父母要多鼓励和肯定,让孩子不怕出错,不过分在意别人,勇敢踏出第一步,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朋友。
2. 提供脚手架,为孩子社交创造条件
这一代的孩子,大多一放学就被父母接送到各个培训班,就连课间十分钟都只能待在教室。
想让孩子尽早融入同龄人的世界,父母就要多创造机会,帮助孩子社交。
比如邀请孩子同学到家里玩,多带孩子去楼下小区、公园等场合多接触同龄人。
平时,父母也可以多和孩子角色扮演、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孩子去鼓励别人,如何平等地相处等。
3. 运用习得性成功,培养孩子社交信心
傅首尔在节目中分享过自家孩子社交的例子。
搬家换了新环境后,她儿子想加入小区楼下的孩子群,结果一开口就被拒绝了,儿子整个人很低落。
傅首尔便告诉儿子:别人不跟你玩,不是你不好,而是跟你不熟。接纳需要时间,你明天、后天,多去尝试几次。
后面,儿子不仅很快找到了好朋友,这次的成功经历,也让儿子越来越擅长社交。
社交技能是可以锻炼的。
多让孩子尝试几次,多体验成功交友的经历,孩子的社交信心就会逐渐增强。
4. 多和不同经历的人打交道
每个孩子终将离开父母,离开学校,独自面对复杂的人际环境。
趁早让孩子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将来孩子在人际交往上才能游刃有余。
比如,可以多带孩子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带他去大人的饭局,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校外团队运动或社团活动。
接触的人多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就会慢慢提上来。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经过86年的持续追踪发现:
真正能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关键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啊,人生就是一场漫长而孤单的旅程,朋友多了,孩子的世界才能热闹。
所以,父母若为孩子计之深远,就要及时为孩子补上社交这门课,教会孩子与人打交道。
成长这条路上,有朋友结伴而行,共同成长,孩子才能在相互的支持与鼓励中,收获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共勉!


*本文系女儿派原创。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从之爸爸(微信号:congzhibaba)

家有男孩,其名从之,取自《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父笔名:江湖人称田叔叔,8年韵律按摩治疗师,10年心理咨询师,相信世上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发展不平衡的人。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识别二维码 关注 从之爸爸

娃得福
愿生命中的每一个娃都能得到幸福,wonderful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