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考公一无所知的小白,如何备考?

文摘   2024-12-30 12:31   重庆  

01

为什么从设计院裸辞?

我在选择职业的心态上是这样的: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后会秉持着一种能躺就躺的心态,所以,我就想试一试考公这条路,当时决定的也没有特别的坚定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此,我的心路历程不是非常具有普适性。但是,我一路走过来,觉得现在大家想要决定考公之前最好是要有一个思想准备,然后,想清楚这几个问题:

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能够接受往后余生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动的工作状态。公务员的工作就是那种一眼能望到头的、一干就是一辈子的工作,这样子的工作对于那些追求新鲜或者是多变的朋友们来说就不太适合。

然后,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有工作经验的朋友们如果选择了考公,就必须要接受大幅度的降薪,尤其是像咱们干设计的(挣的还是可以的),如果是考上公务员的话,薪资会大幅度降低;如果是应届大学生,就要接受自己挣的没有同龄人多的现实。“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虽然公务员福利比较好,但是,确实不是一种发财之路。在政审的时候,考察组的领导特意问过我,“对薪资的大幅度降低有没有一个思想准备”,然后,我自己是一个对于物质要求不是特别高的人,平常也不太爱花钱,可能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吃点好吃的或者是给游戏充值,所以,我本人对于这个问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最后,我们要做好面对失败的思想准备,因为公考这件事属于那种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就不是说你只要努力,它一定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它不是一件天道酬勤的事情,有的时候它确实是看运气的。我周围也有很多没有办法一次上岸的人,所以说,我们在开始考公之前,虽然要树立一次就成功的信心,但是,我们也得有不惧怕失败的勇气。当然,心态的调整是贯穿你整个备考期间的。总之就是,在下决定之前,我们就得清楚的认识到:考公无法一次上岸的大有人在,所以,我们就得做好一个长期奋斗的准备。

综上所述,我个人感觉考公还是一个沉默成本很高的事,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的投入。我是一个反面教材,我不建议大家拍拍脑袋、稀里糊涂地就开始了,最好还是要做一些相应的思考和思想准备的,这样才能让后面的备考之路走得更加顺利和坚定。

02

我是如何备考笔试的?

接下来,讲一下我具体的备考过程。首先,我是全职备考,我在准备笔试的时候没有参加工作。这个时候,我就说一下,可能有同学比较关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全职和在职的优劣。我个人的建议是有条件全职备考的,你就全职备考,尤其是第一次参加公考的朋友们,因为说实话,学习笔试的过程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一个量变积累达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投入很多的时间,并且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在职备考的人,除非你有很高的智商、很强的学习能力,或者是那种超乎常人的毅力。可以肯定地说在职备考达到的效果肯定是没有全职备考好的。如果你选择全职备考,首先就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毕竟全职的话就没有收入,然后,长时间前置备考可能和这个社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此外,全职备考也是非常需要得到家人支持的,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金钱上都需要你的家人给你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第二个问题:报不报班。因为我个人是没有体验过线下笔试班的,但是我在备考的过程中也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是参加过笔试班的,但是他们普遍的反馈都不是特别好,所以我自己就是觉得参加线下笔试班是一个性价比比较低的选择。一方面,线下笔试班的师资力量其实蛮一般的,比如,粉笔这种大机构的名师很多都是在线上讲课的,但是线下的老师反而是一些可能没有那么厉害,甚至是有一些滥竽充数的情况;另一方面,线下笔试班的环境就比较差,会对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必要,除非是你是那种特别需要融入到一个学习环境中,或者你特别需要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才能去学习的人,其他人真的没必要去报线下笔试班。

关于我整个准备笔试的历程大致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打基础的阶段我听了B站的一个基础课,23年年初就是过完年,我就开始看课了,但是因为准备的比较早,那个时候,我是低强度学习,大概每天看看课,然后我看到哪个板块我就相应的做一做那个板块的题,大概每天就是学个三个小时左右,反正学的时间不是很长,然后,也没有做什么其他的工作。大概看了一个月左右,之后我就也没学习了,就搁置了。

第二阶段,高强度刷题提高的阶段。从8月份开始,我就开始高强度学习了,大概就是每天学十个小时,不包括吃饭什么的时间。然后刷了一段时间,我自己就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提升,然后,我就去看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课,市面上比较有名的,我大部分都听了一些,后来对比觉得可能花生的那个方式比较适合我,听了之后也确实从正确率和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了。但是,我个人是感觉你在选择名师的课的时候,不要盲目的跟风。你可以像我一样多听听各个老师的,然后,找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一方面,老师的讲课一定要是你能听得进去的,另一方面,每个老师都会总结一些自己比较特别的方法,你要看这个方法对你来说是不是适用。只有满足了这些,你去看课才是能够真正的学到东西,能够真正的提分。

从第二个阶段开始,除了学习行测,我就也开始学申论了,这时候的行测我大部分时间就是刷题,小部分时间是看网课。然后,这里我要特别声明一下,有些朋友们会觉得申论看网课特别重要,但是,我自己学习下来,体验过后,我是觉得学申论的时候不要只看网课,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题上。申论是有一定积累的性质的,如果提供更多时间去刷题的话肯定能提分的,尤其是小题,只要刷的多,肯定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

第三阶段开始刷套题时间大概就是考前一个月,我当时给自己制定了一个30天的刷题计划,提前写好哪天刷哪套真题,然后,我这个刷题是行测和申论是一起刷的。除了大作文,我不会每天大作文,大概是四天写一篇大作文吧,然后刷完题之后,就会花比较大量的时间去复盘,看一看自己哪个地方比较薄弱,再重点针对强化。

笔试学习的具体内容,我就不过多赘述了,因为说实话,要说的话其实还有很多能说的东西,我就提几个我认为比较值得注意的点吧:

第一点,学习得有计划性就是你不一定是每天非要列多么详细的计划,但,至少要为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比如,你每天或者是每周的一个学习目标,规划一下自己在什么时间内要完成什么事情。当然。做了计划之后,最重要的是执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就是我们肯定不光做计划不去落实,最终还是得把它切实的执行。

第二点,要重视申论因为我在备考的过程中,对申论一开始是比较畏惧的就是也会有那么,一种畏难的情绪,因为感觉学申论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然后,就觉得这大作文根本就写不出来一点儿。但是,这个申论。往往是我们能多早开始就多早开始学的。你就算是不刷题,你也要去多积累一些素材,比如,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看一些相关的书、评语近人,反正就是早点开始积累素材肯定是对你后面写申论,包括你后面准备面试都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点,要放松心态,注重劳逸结合我之前备考的时候大概就是每周我就是休息一天,然后,这一天除了做一套资料题保持一下手感之外,我就不学习了。一方面可以让自己。休息一下,另一方面稍微接触一下外界,不要因为一直在学习,把自己搞得太封闭了,长期处在那种高压的状态下学习的话,反而对你的学习效率不太好。

03

我是如何备考面试的?

关于面试的话,我其实没有太多的心得,我的经验也不算是很丰富,只能分享一下我准备的过程。

一开始,就是自己看课,学了一下基础的理论课。然后,找了网上的小伙伴对练,后面,我就是报了一个线下班。我个人感觉就是面试,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报一个班练习一下比较好,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社恐的朋友们来说,就是你一旦报了线下班,你在那个环境里你就会不得不张口说话。你面对面跟别人讲,做那种全真模拟还是和你线上跟别人对练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然后,在参加下班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维,不要被那些模板禁锢就好。对于像我这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比如说在设计公司或者在地产公司待过的人来说,其实面试加成还是蛮大的,因为就线下班的体验来说,参加过工作的人的状态和刚刚毕业的人的状态确实还是不一样的。最后的面试,我考的是无领导小组,刚好对于我个人来说,无领导小组对我的难度是比结构化的难度要小一点的,所以,我也算是比较幸运。然后,关于面试的我就不说太多了。

04

建筑考公的现状?

最后,我就结合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个建筑学考公的现状,当然只是仅限于我自己从同事或者同学那里看到、听到的,肯定也不具有普适性,就是给大家参考一下。

首先就是建筑行业现在确实逐渐式微,比如,我之前公司里边的那个组,在我辞职了之后,我的领导带着组里的同事去了其他的公司,而且这个公司体量大、名气大。结果,去年年底他们整个组被裁员了。再比如,当时和我一起去上海工作的一些同学和同事很多就是在22年、23年选择了回老家国企,要么就转行了。咱们这个行业选择考公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多,包括我之前在备考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比如,我即使是加了一个就只有十几个人的考公小群,在里面也经常能遇到好几个学建筑。

备考公务员现在的竞争确实是非常的激烈,想考过的话,那肯定就是能多早考就多早考,你能本科考就不要等到硕士再考,你能硕士应届考就不要工作两年再考

然后,是岗位的选择情况。因为我在今年在选岗的时候就是岗位还没出来之前我也有看前两年的岗位,你可以发现可供你选择的岗位确实不是非常的多,比如,今年青岛的建筑学岗位就非常一般,因为以往它都会有一些市级或者是区级的一些建筑学岗位,但是今年就只有街道上的岗位,比较一般,最后进面分数也不低,竞争也蛮激烈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有所取舍,可能看你是想离家近,还是想去一个上升空间大一点的平台,然后最重要的就是选岗的过程中不要只看进面分数,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看岗位所在的地方自己是否喜欢,岗位本身自己是否喜欢,因为,说实话,就是我们一旦上岸了,这个岗位几乎就是你一辈子的工作地点。不能只是单纯地为了上岸就去选一些自己根本就接受不了的岗位。

05

根据大家提问来答疑

以上是系统讲解,下面我们答疑一下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问题1:每个阶段的学习时间分配?

第一个阶段,看了大概一个月吧,每天只学两三个小时。如果你是比较高强度的学习的话,可能缩短到两/三个周这样子。第二阶段,时间就比较长了,大概就是三个月。第三阶段,刚好是30天,制定了刷套题的计划。

问题2:考公和考研如何选择

我觉得主要是你后面想干什么吧,如果说你现在选择考研,但是你考研之后还是想考公的话,那我觉得你就没有什么考研的必要,因为虽然说有部分岗位要求硕士学历,但是结合我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来说,你如果最终要进体制内的话,你肯定就是越早考越好。比别人早一年上岸就有一年的优势;如果说你是考公和考研,只是二者得其一,你考研了之后就不会考公的话,那我觉得你可能得想好考研结束了之后,你要选择去做什么工作,你是继续去选择读博,最后留校当导师,还是说你读完研之后要进入设计公司或者地产公司,这个就得看你后面的职业规划了。

问题3:住建局的主要工作内容?

说实话,因为我自己还没有入职,我不知道具体工作内容有哪些,但是,从之前考察环节中的了解情况来看,可能像我们这样的新人,可能大部分就是会写材料,具体的我确实不知道。

问题4:全职备考还是在职备考,全职备考的话,压力会很大么?

备考的过程中,我还真没有压力很大的时候,说实话,我家里人都特别支持我考公。然后,我是全职备考,就一直住在家里,靠我妈养着。然后,我朋友也是对我各种鼓励之类的。期间可能会有一些压力,尤其是参加完国考和省考的笔试之后,因为今年感觉题挺难的,自己没有把握进面。那个时候已经做好了再考一年的准备了,那个时候就压力还蛮大的,我自己有的时候如果没有信心的话,我妈、我朋友,也会开导我。考公这条路确实挺漫长的,困难也蛮多的,但是你不去走就永远都到不了尽头,还是要自己内心强大一点,坚定一点。

问题5:要刷很多题么,你刷了多少上岸的?

前期,5000题刷了一遍就差不多。后面到了提升阶段,主要是在FB的app上刷题,然后还会刷一些名师出的那种题本,比如,齐麟的资料、言语啥的。我是觉得你刷题的话有时间和精力肯定是多刷比较好,但是,你不能为了刷题而刷题,刷题之后一定要复盘,你要通过刷题来不断的提升,不能光盯着刷题的题量,“我刷一万题了,我好厉害”,这样不行,你刷5000题就要有5000题的效果

问题6:国内读研考公vs国外读研考公,会有限制或者区别么?

其实没有太大区别。比如,如果你像我一样去英国读研的话,只要读一年就毕业回国了,你就可以早点考公,在国内读研,你就要读三年后才能考公,反正我是觉得还是那句话,就是考公你越早考越好,你能节省时间。不过出国读研期间要注意一下自己不要有一些政治上的问题。

然后,我们出国读研的回来有个专业认证的问题,你一定要确保出国读的这个专业是与我们国内学科目录上的专业一样的(一个字都不能差)。

问题7:怎么看待考公的运气成分和沉默成本?

确实看运气,他的沉默成本之所以大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你的竞争对手会让你的努力白费;另一方面,你今年没考上,想考第二年,结果第二年你要考的时候没有自己之前想考的岗位了,所以,确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问题8:身边那些之前在设计院的同事后来怎样了?

之前和我一起在上海工作的室友(读硕时的同学),一开始进了同一家公司,后来我们俩都换公司了,换到不同的公司。然后,我之前辞职之后,他没过多久也辞职回老家了,现在就是入职了一家国企,专门给自己集团做厂房设计,他们这个集团一直在建各种厂,所以肯定是有项目做的,也不至于去接别的地方的项目,相当于就是给自己集团的人当乙方,从强度上来说,还不错。  

之前在设计院还有一个同事,他也是回老家了,现阶段在调整休息,然后,还也没想好后面要干什么,但是他肯定不想回设计一线干了,可能正在考虑转行,因为我们平常一起打游戏,他对游戏比较感兴趣,可能看看后面转到游戏方面的行业,做一些游戏美术之类的工作。还有我之前大学室友,回老家南京了,然后,他对象也是建筑的,辞职之后也考公了,然后上岸了南京的一个街道岗位,也是一次就上岸。

反正我周围的同学目前比较稳定的就是那些入职国企设计院的,他们还是属于比较稳定的,但是从他们给我的反馈上来看,上海院去年也是裁了300多个人的,虽然国企可能比私企好一点,但是也还是面临着裁员的情况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拿出宝贵的时间来看完这篇文章,预祝各位学弟学妹今年能够顺利的上岸!

那接下来

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建筑考公计划吧!


 彩蛋时间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报名


免费领取 

建筑考公资料合集(持续更新)

+ 原创《上岸笔记》

免费试学



-END-

建筑学长
免费Ai绘图及素材官网jianzhuxuezhang.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