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复杂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本能,只是在利益面前,总有人会铤而走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江湖险恶,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不乏有丧心病狂之人。
他们为了达成自己内心不可告人的心思,往往会使用十分下作的手段,这样一来,就需要能为百姓鸣不平的“青天”来伸张正义。
而历史上有很多被誉为“青天”的好官,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包拯包青天。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要一提到包青天,几乎立即会浮现出他那黑黑的样子,尤其是他额头上的月牙,也成了他与众不同的标志特征。
相比较他独特的外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做人和为官人生态度。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恨为官不做实事之人,在他的思想里,当官不为民做主,还真就不如回家卖红薯。
他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随意附和,更不屑于取悦他人,他的官当得越大,他就越注重洁身自好,后来甚至连亲戚朋友都断绝了来往。
他为官期间十分注重整顿吏治,更将为民请命当成为官的首要重任,只要将百姓将自己的冤屈诉说给包拯,他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包拯后来虽然位高权重,但却绝不徇私情,甚至吃的、住的都和百姓无二,正是因为这样的大公无私,让他的名字,成为了清廉的象征。
包拯除了为官正直外,他断案也十分高明,有次,农夫报案称自家的牛舌头被人割掉了,让包拯为自己作主。
包拯却让农夫早点回家把牛杀掉,并直言让他耐心等待,贼人很快会来自首。
农夫报案
在有关包拯的影视剧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疑难杂案,其实这些案件都是后人强加在包拯身上的,而在《宋史·》之中,关于包拯所断的案子只有三件,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就是“牛舌案”。
公元1037年,包拯调任为天长县知县,当地百姓闻之,欢呼雀跃,认为美好的日子即将到来,再也不怕冤屈无处申诉。
在包拯到任之后,天水县的民众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将前任知县遗留的冤假错案交到县衙,让包拯为他们伸张正义。
对于百姓的请求,包拯自然不会拒之门外,只要百姓提出疑义的案件,他都重新梳理审查,当然在这其中也有一些存在侥幸心理的犯罪之人,觉得包拯会一时疏忽让自己的案子也能重新审理。
可是结果让他们失望了,因为秉公执法的包拯根本不给他们钻任何空子。
短短一年时间,天长县往年积攒的冤假错案尽皆被平反,包拯还了当地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就在百姓对包拯感恩戴德之时,有一个农夫慌慌张张跑到县衙,哭喊着请求包青天能够替他作主。
包拯急忙询问农夫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吞吞吐吐之中,包拯终于明白了农夫遭遇了什么事。
农夫下田劳作回家突然发现自家的牛正在痛苦低吼,他急忙前去查看,只见牛的嘴中不断流出血迹。
原来自家的牛不知道被哪个坏人,趁着他下田的功夫割掉了舌头。
贼人告状
对于农夫来说,自己的牛就是他们一家的生命线,靠着老牛在田中耕作,他们才得以维持生计,如今牛的舌头却被割掉了,这不是要他们一家的命?
牛的秉性很忠厚,舌头被割掉之后,虽然不会立即死亡,但由于无法咀嚼食物,离饿死就不远了。
一旦自家的牛意外死亡,那么按照大宋的律法,养牛人要负责,除去罚款外,还可能有牢狱之灾。
明白利害关系的农夫,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才立即跑到县衙,向包拯诉说冤屈,以求免除自己养牛不利的罪责。
包拯自然明白,一头牛对于一户农村家庭的重要性,他想了一会就对农夫说:
你回家快把牛杀了吧。
农夫一听,以为听错了,立即下跪哭诉,毕竟杀牛之罪,可不是他能承担起的,农夫便立即磕头求饶,而包拯则立即将农夫扶起来,悄声对农夫说:
让你去杀牛,只管去做,反正牛已经活不成了,倒不如给它一个痛快,而且只要你照我说的做,贼人很快就会来自首。
农夫半信半疑,疑惑不解,可包拯又是邻里公认的青天,等到农夫想要询问具体原因时,包拯只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
农夫没有继续纠缠,落寞地返回家中,准备杀牛。
事情原委
天长县并不大,农夫杀牛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小县城,一度成为了当地疯传的重磅新闻,等到农夫将牛杀掉之后,县衙立即跑来了一个人状告农夫说他私自宰杀耕牛。
包拯看着此人之后,立即吩咐左右,将此人捉拿归案,并严词厉声问道:
大胆贼人,你为何割人牛舌,该当何罪?
此人听闻包拯之语,立即瘫倒在地,他想要狡辩,可又架不住包拯的威严,最终只得承认自己确实就是割掉农夫耕牛舌头的人。
捉到贼人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农夫那里,农夫立即跑来县衙,发现此人正是前不久为争地而大打出手的邻居。
贼人捉到之后,农夫就询问包拯为何能断定此人就是割牛舌的罪人?
包拯这时候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宋朝规定私杀他人耕牛,可判处死刑,而自己杀自己家的牛,也要被重罚。
与农夫有私怨的贼人,等到农夫下田后,便悄悄靠近耕牛,趁着牛吐出舌头时,立即将其割掉,然后逃之夭夭。
这样一来,耕牛一定活不成,为了减少损失,他料定农夫会悄悄杀了耕牛,这样私下贩卖牛肉还能得到些许银两。
只要农夫杀牛,那么他就能去县衙告状,然后借官府之手,将农夫关进大牢,这样便可以抒发内心的愤怒之情。
众人听闻包拯的判断理由之后,立即心悦诚服,高呼青天,谁也没想到,原本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的牛舌案,会被包拯轻松化解,当真是令人拍案称奇。
参考文献:《宋史》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