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南“向海图强”“向天图强”
推出新闻
《引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52家,
引进项目55个 冯家湾奏响海上“牧歌”》
《海南文昌航天产业聚势成链
“三区”“三链”探问苍穹》
关注文昌发展
👇
2024年12月17日《海南日报》A04版版面图
引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52家,
引进项目55个
冯家湾奏响海上“牧歌”
“近年来,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变了很多,塔吊变多了、养殖品种多了,企业和养殖户也在逐年增加。”12月16日,走进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何培志给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指着园区内发生变化的地方,自豪地说,目前,园区在建的政府投资项目有10个,包括科研中心、标准化厂房、路网以及尾水治理等项目,企业投产项目19个,在建的项目18个,养殖户投产项目15个,在建项目10个。
顺着何培志的手指方向,园区内的一角,占地约22亩的土地上,海南宁湾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期建设工程如火如荼。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海南省不仅出台政策鼓励渔业发展,而且方向也很明确,提出‘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闲渔业走’的总体思路,在文昌发展,正当时。目前,我司结合文昌市渔业产业发展需求,将项目分为三期建设,计划进行石斑鱼等鱼类养殖。”海南宁湾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于贤灿说。
这样热闹的场景也出现在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育种基地内。“2022年通过‘渤海一号’新品种验收,2024年实现‘广泰二号’的验收。随着我们三期厂房的建成,正逐步形成从引种到育种到保种再到制种的全链条发展模式。”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何强说。
随着产学研体系的搭建,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产业链逐渐完善,养殖效益和养殖规模不断攀升。目前,园区已引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52家,引进项目55个。
海南文昌航天产业聚势成链
“三区”“三链”探问苍穹
11月30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琛 摄
海南提出“向天图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天”在哪里?文昌航天产业发展给出了答案——
12月16日,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两公里外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已经静静竖立在一号发射工位,并将于近日择机发射,这也将是该发射工位首次执行任务。
而就在不久前的11月30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成功发射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
同一片海域,同一条海岸线,执行如此高密度的发射任务,在全国,文昌是独一份的存在。
“海南发展航天事业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地缘上说,文昌的两个发射场靠近赤道,纬度低,射向范围更宽,火箭在此处发射的运载效能更高,近海位置也便于火箭回收;从政策上说,海南商业航天享有自贸港政策优势,通过这里瞄准世界商业航天发展前沿,加快构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的产业生态体系,可以获得坚实的政策支撑。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航天产业布局,多个相关项目推进落地,航天产业已经成为海南“向天图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点园区之一,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商业航天胜地、国际合作根据地、航天产业集聚地。
值得一提的是,文昌国际航天城还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用新发展理念思考产业规划,创新提出“出厂即发射、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返回即复用”的产业组织模式,以市场思维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批量生产、组件迭代和产业集聚、模式创新。
而今,航天产业向上下游不断延伸,汇聚成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文昌航天城管理局对航天城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进行了合理优化,形成以“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和“高新区、发射区、旅游区”协同的发展布局。同时,将通过积极打造“一平台一特区一星座”的“三个一工程”,推动国际卫星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卫星数据保税区,构建面向全球的商业卫星虚拟星座,推动卫星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站在南海之畔,顺着雄伟的发射塔架仰望天际,不难预测,在海南文昌这片独特的土地上,围绕“航天”所产生的发展成效将不断叠加,所形成的产业优势将持续壮大,一个个装载航天器的火箭点火起飞,摆脱大气层的束缚刺破苍穹,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间书写海南“向天图强”的远大抱负和崭新篇章。
文昌航天
地理优势
发射场靠近赤道,纬度低,射向范围更宽,火箭在此处发射的运载效能更高,近海位置也便于火箭回收
优势政策
海南商业航天享有自贸港政策优势,通过这里瞄准世界商业航天发展前沿,加快构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的产业生态体系,可以获得坚实的政策支撑
“三步走”
海南渔业
“往岸上走”
“往深海走”
“往休闲渔业走”
“三区”
高新区
发射区
旅游区
“三链”
火箭链
卫星链
数据链
编辑 | 阳林珊
来源 |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