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 发挥福建独特优势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教育   2025-01-14 20:07   福建  

新闻|汇音|百荟|光影|推广


 FAFU 

|用温暖和感动 讲述农林大的故事 |

1


1月14日,《福建日报》刊载我校党委书记赖海榕教授的理论文章《发挥福建独特优势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现原文转载如下。

《福建日报》(2025-1-14)9版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严守耕地红线,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福建依山傍海,山海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基础扎实,具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找准工作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福建践行大食物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独特优势

1


在自然条件方面,福建地处中、南亚热带,热量足、雨量丰,且因其山地地形复杂,形成许多各有特点的小气候,适合立体农业发展和多种作物生产。福建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海域面积广阔,大陆海岸线居全国第二,具备开发利用多种食物资源的广阔空间。在产业基础方面,福建凭借得天独厚的多样性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出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竹笋和水产的产业大省,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产业基础。2023年,福建的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毛茶单产、全产业链产值、出口金额均居全国第一。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居全国前三;海水养殖产量、海水养殖种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黄鱼年产量占全国八成以上。食用菌产量499.61万吨,全产业链价值超1200亿元,其中银耳等多个品种产量居全国第一。在区位优势方面,福建历来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闽台农业产业合作密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优势独特。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效应持续显现,累计设立36个涉台经济园区。在全国率先创建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数量达14个,在大陆占比超三分之一,累计引进台资农业项目778个,合同利用台资14.8亿美元。在政策支持方面,福建先后出台《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挖掘培育“森林粮库”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推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政策基础。


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1


培育良种。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稀缺,单纯追求产量非我省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策略,更加专注于农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重点要在良种培育上发挥作用。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扎实开展优质水稻、专用甘薯马铃薯、鲜食玉米、特色果蔬、食用菌、白羽肉鸡等农业良种联合攻关与产业化开发,打响福建种业品牌。谢华安院士选育出来的杂交水稻良种“汕优63”,累计推广应用10多亿亩,是中国迄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要培育更多像“汕优63”一样的突破性好品种,进一步提升我省杂交水稻制种水平,延伸制种产业链条,加快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强省。圣农集团研发出首个国产四系配套白羽肉鸡“圣泽901”,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为我省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做了良好示范。要加强特色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做优蔬菜、果树、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子种苗,培育地方优质高效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强化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加快谋划建设种业领域的省创新实验室。扶持培育一批领军型种业企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改良土壤。我省耕地存在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少,普遍缺磷、缺钾、偏酸等短板问题,要针对性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施肥技术,采取科学使用微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合理选择化肥、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推广绿肥种植、改进耕作方式等举措,进一步推广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措施应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耕地地力,促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优先在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树立一批用地养地典型案例,打造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示范样板。

治病虫害。当前,稻瘟病、柑橘黄龙病、松材线虫、大黄鱼白点病等农林重大病虫害极大影响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持续开展农业重大疫病虫害防控,依托优势高校资源加强农林生物安全领域的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建设,加快推进重组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农林重大有害生物成灾传播规律、风险预警和绿色防控等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智能化、生态型、全链条技术体系。以粮食作物、林竹、水产主产区为重点,加快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理化诱控、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分类筛选绿色防控技术,按照经济有效、操作简便等原则,分区域、分作物集成配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开拓空间。结合我省山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较高,海岸线长、岛屿多,生物种类繁多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海上粮仓”,发展食用菌产业,拓展食物开发新空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充分利用森林空间,有序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推动笋竹食品、林下经济、木本粮油、食药花卉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高质量建设“森林粮库”。科学利用海洋空间,开辟特色“海洋牧场”,开发深远海养殖平台,持续打造宁德大黄鱼、连江鲍鱼等渔业“土特产”品牌,建设“福海粮仓”。深挖食用菌菇产业空间,做大做强银耳、海鲜菇、秀珍菇等优势品种,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发挥菌草技术的特色资源优势,“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以草代粮”发展畜禽业,构建规模化的菌草微生物农业生产系统,打造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发展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涉农高校要在践行大食物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关键作用

1


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核心种源创新,通过生物育种、人工智能设计等技术,实现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发展,培育高产抗逆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推进生物技术创新,利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加强食品科学基础研究,发展植物基蛋白、细胞基蛋白等生物合成食物产业,开发未来食品和新型食物,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强化农业现代化技术配套,重视数据要素的应用,加快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变革。推进先进装备创新,加强对小型和园艺机械等农技装备的研发,推进农机节能减排,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

加快培养新型农林复合型人才。大力培育一支具备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的战略科学家队伍和具备多学科背景的跨界产业人才,推动农业人才向复合型产业人才发展转型升级,更好适应一、二、三产融合和多功能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建设未来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新型学院,增设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方向,如发展智慧农业、生物育种、农林大数据等专业,推进培育具备跨学科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更多生力军。

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要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科技转化服务体系,推动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建强科技小院、地方产业研究院和乡村振兴研究院,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更多农业科技人员精准对接农业发展需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开设“转化门诊”,全面梳理成果转化项目库、成果库,组织队伍为科研团队提供成果处置、商业模式、收益分配等全套设计方案,持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推荐阅读


一图读懂!2025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图解!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点来了

FAFU冬季大换装~这篇萌度爆表!

假期“我在岗”,服务“不打烊”!一键收藏2025年寒假校园服务指南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刘钊来校交流



 FAFU 1936 


|清新农大团委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本期编辑|青年通讯社

本期来源|党委宣传部

校对|周清华 陈漪雪 温佳煊

校审|陈欣琪 徐运鹏 陈征 谢国富 唐含宇

投稿邮箱|fafuyouth@163.com


福建农林大学融媒体中心

共青团福建农林大学委员会青年通讯社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清新农大团委
福建农林大学团委信息发布、工作交流、经验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