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我市召开“增进民生福祉”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

政务   2024-11-01 19:20   山东  


  11月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增进民生福祉”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月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服务中心主任陈晓堂,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郭东波,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聂仁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陈云龙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工作方针,努力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生态产品,享受更多“蓝天白云、碧水净土”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着眼优生态,让环境质量更佳。始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保蓝天上,更加注重协同防治,目标上坚持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协同,方向上坚持减排和管理协同,治理上坚持工业源、移动源、社会源协同,综合利用人工巡查、走航监测、在线监测等手段,严格规范企业排污行为。今年1-9月份,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95,同比改善2%;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1%;优良天数累计达到177天,同比增加20天,“东营蓝”已经成为东营市民的生活标配。在保碧水上,更加注重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统筹施策,坚持上下游齐抓、左右岸共管,实施20项年度治水工程,夯实水污染防治基础,严防严控各类非法入河排污问题,确保河流长治久清。今年以来,国控优良水体比例为33.3%,全国排名较上半年前进13个位次;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夏季航次近岸海域水体优良面积达到89.9%。在保净土上,更加注重全链条闭环管理,抓源头、控过程、严末端,更新发布9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42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积极创建“无废城市”,打造“无废细胞”185个,全面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效能。

二、盯紧小信访,让群众操心更少。坚持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信访,作为推动环境质量大提升的关键抓手。在具体工作中,建立了7X24小时环境信访办理机制,做到全时段、全天候、全年度高效率接访。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局共受理办理各类环境信访事项2585件,现已全部按期办结并反馈,确保了件件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开展环境信访事项“回头看”专项行动,详细梳理了2023年以来全市受理办理的环境信访事项,查找反映强烈或者重复举报的突出问题136项,全面开展覆盖核查,确保问题不反弹。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异味问题,由我带队深入重点区域开展专题调研,先后组织开展了雷霆行动、“利剑”行动等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并常态化开展污染源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今年已累计抽查企业1572家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涉异味信访量较去年同期下降4.3%。

三、聚焦大战略,让发展底色更绿。坚决扛牢政治使命,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好生态环境部门作用,提高绿色发展成色。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行动、清废行动,严查严改各类涉黄河环境问题隐患,全力保障黄河水质。继2022年实现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好于入鲁断面,2023年改善幅度已达到4.7%,实现了黄河入海水质稳定好于黄河入鲁水质。全市2540家企业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累计抽查检查企业241家次。围绕涉危废企业、涉放射源单位、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累计排查环境隐患233个,整改完成227个,确保不留死角、万无一失。全力支持各级各部门争创生态示范单位,利津县、垦利区先后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强县,全市6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及“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黄河(东营段)成功入选省级第一批美丽河湖,黄河入海口湾区在入选省级美丽海湾基础上正在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

四、服务众企业,让营商环境更好。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做好助企惠企服务,支持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环评服务保障,做到重点项目提前介入、精准对接、服务到位。积极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审批效能,今年已累计完成项目审批474个。持续简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环评,河口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全省第二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试点名单。全面推行差异化执法,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分类监管,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既确保了企业严格守法,又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局已累计帮扶检查企业678家次,解决问题1668个;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93起,移交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起,涉刑案件3起。广泛开展送法入企、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等活动,为企业提供环保法律支持,听取企业、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见建议,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不断开创生态环保工作新局面,答好为民办实事的满意卷。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我市正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请介绍一下今年以来进展情况如何?


李月英:

2022年4月我市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全面启动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今年是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提档升级的关键一年,也是从“建设”推向“建成”的攻坚之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提升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全力推进固废领域立法工作,起草完成《东营市危险废物管理条例(草案)》和《东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10月29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了《东营市危险废物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表决通过了《东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二是“无废”理念广泛普及。深入开展“无废细胞”建设,发布了185个第一批市级“无废细胞”建设名单,推荐85个建设单位申报省级“无废细胞”,将“无废城市”宣传教育纳入到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中,从宣传“无废理念”、推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增强公众对“无废东营”的参与度、认同感和获得感。

三是重点领域成效显著。工业领域方面,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2024年新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8家、绿色工业园区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生活领域方面,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市1093个城市居民小区、1582个村庄、707个机关事业单位、625所中小学校实现分类设施全覆盖,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生活垃圾分类评估进入全国中等城市第一档行列;农业领域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秸秆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得到有效回收和无害化处理。



胜利油田宣传文化中心记者:

  据了解,黄河入海口湾区成为山东省首批5个美丽海湾建设优秀案例之一,目前也正在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请问在黄河入海口湾区美丽海湾的创建工作中,我市具体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

陈晓堂: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口考察的指示要求,治理思路向恢复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转变,以黄河口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多措并举抓好美丽海湾建设。

一是以机制“加法”保持生态完整性。高标准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编制印发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先后出台《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生态保护法规,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从70%提高到90%。完成了全市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并率先通过省级备案。完善河长制、湾长制工作制度,设立山东省首个基层法院环保法庭,设立两处湿地保护巡回法庭,试点就地审判机制。

二是以污染“减法”守护自然原真性。退出保护区内300处石油生产设施并完成生态恢复,实施围海养殖清零、1.2万亩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全国最大面积互花米草清除工程,攻坚突破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研制适宜滩涂作业的机耕船、旋耕机等关键机械,科学确定刈割时间、留茬高度、翻耕深度、围淹水深等,创新“刈割+围淹”“刈割+翻耕”等治理模式,被国家林草局推广,并在此召开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削减入海河流污染,建设滩区农田尾水生态净化工程,实施黄河滩区“清四乱”和南展区搬迁改造行动。投资13.6亿元实施17个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滨海湿地35.5万亩,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自然岸线5.33公里。

三是以效能“乘法”实现生物多样性。投资6800万元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进行全面监测。建设“中国东方白鹳和黑嘴鸥保护示范基地”,实施“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重点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及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投资4.8亿元建设湿地公园、鸟类科普园,举办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活动。

经过持续治理,黄河口湾区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提升,2023年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较十三五期间平均值增长32.14%,黄河入海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湿地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几近绝迹的黄河刀鱼、江豚重现黄河入海口,实现了海湾内“黄蓝交汇、红毯迎宾、万鸟翔集、芦花飞雪”的美丽景象。



大众网东营记者站记者:

  请介绍一下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郭东波: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

一是源头治、促优化。把“四减四增”工作作为扭转结构性污染问题、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抓手,紧盯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第二轮“四减四增”(2021—2023年)三年行动确定的4方面12项主要目标、79项重点任务,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省对市终期评估中名列前茅,获得“优秀”等次。

二是重点治、促提升。紧盯夏秋季,以全市172家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为重点,聚焦油气回收、泄漏检测与修复等关键任务,开展臭氧防治攻坚行动。紧盯秋冬季,突出重污染天气应对,建立1408家的涉气企业全覆盖清单,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引导重点行业提高环保绩效水平,目前全市AB级和引领性企业数量已达到25家。

三是协同治、促长效。生态环境、气象部门建立周会商机制,预判空气质量情况并适时提出预警;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联勤联动机制、路查路检联动机制,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生态环境、住建、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发力,推动扬尘源、面源等各项防治措施落实落地。

四是靠前帮、促发展。坚持“送政策、送服务、送资金”,开展“春风护航”行动,建立生态环境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守法企业做到无事不扰;邀请行业专家深入76家企业开展现场指导,“找问题、开药方”,着力提升企业治污效能;助力企业提效升级,近三年来协助企业获得补助资金2.1亿余元。

通过努力,今年以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持续改善,截至10月30日,综合指数、细颗粒物浓度均列全省第5位,优良率列全省第6位。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减少重污染天气为重点,持续深化服务保障,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更好的空气质量、更多的蓝天白云,不断增强市民的蓝天幸福感和获得感。



山东广播电视台东营记者站记者:

  据了解,市生态环境局从8月11日起,开展了水气环境质量提升大会战“利剑”行动。请问此项行动开展的初衷是什么,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聂仁强: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水气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果还不稳固,一些突出环境问题仍未得到根治,距离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为此,我局自8月起至10月底,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市部署开展了水气环境质量提升大会战“利剑”行动,目的就是要通过全面、科学、细致的排查整治,下力气解决一批制约全市水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突出问题。目前,行动已经基本收官并取得良好成效。在具体行动中,我们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高站位推进行动开展。制定《东营市水气环境质量提升大会战“利剑”行动工作方案》,成立以局主要负责同志任总指挥,局副县级以上同志任副总指挥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研判指导组、督导检查组、暗访核查组等4个专项小组,统筹市局和分局力量,通过自查自纠、分析研判、督导检查、暗访暗查等手段,科学、靶向制定整改提升措施,精准解决突出问题。

二是全方位排查环境问题。梳理出制约水气环境质量改善的15个方面问题,通过深入溯源排查,形成具体问题清单并动态更新。截至目前,共排查具体环境问题334个,针对排查出的突出问题,逐个“问诊、把脉、开方”,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整改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和整改时限。为确保工作实效,行动实行周调度通报、月分析研判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三是开展现场督导检查。实行县级干部包靠县区制度,8名县级干部每周带队开展1次督导检查,对包靠县区开展实地督导检查,重点检查问题排查是否到位、整改落实是否到位。对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通报并纳入问题动态整改台账。安排执法人员,通过日常执法、夜间突击检查等形式,对重点问题开展点穴式执法检查,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四是抓好突出问题整改落实。对照突出问题清单,实行分类整治,每周报送问题整改情况。在做好突出问题排查、整改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尤其是针对同类型问题,制定精准、管用的管理措施,做到举一反三、严防反弹。截至目前,突出问题共整改完成276个,整改完成率为82.6%。从行动成效来看,我市9、10月份水气质量好于去年同期,群众信访量明显下降。

下一步,我们将系统总结此次专项行动经验成效,全面推动专项行动有关措施常态化落实,杜绝整改问题死灰复燃,助力企业绿色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优美、更和谐的生态环境。




来源:东营发布

东营环境
宣传环保知识,传递环保咨询,提供环境信息,倾听群众需求,与民在线交流。关注东营环保事业,欢迎广大网友朋友参与东营环保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