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条地缘生死线,被太多人忽略了

财富   2025-01-20 21:36   上海  
点击上面蓝字金融好望角”一键关注,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请将“金融好望角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生死攸关的北纬42度线


作者:温骏轩 / 编辑:Alicia


多年以来,研究者们都在试图用各种地缘分割线来解读中国地理的奥秘。如秦岭-淮河这条“南北分割线”,由西向东分割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线”,以及将人口和经济因素考虑进来了的胡焕庸线、15英寸等雨线,等等。

秦岭-淮河大概是最为我们熟知的地理分界线

(图:《大明生死线》,后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过往未被人注意到的北纬42度温度线,对中国的安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甚至在两千年内充当了中原王朝的国防生死线。


当我们在地图上将这条线标定出来后,几乎所有与北方压力有关的历史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从胡焕庸线到北纬42度线


从瑷珲到腾冲的胡焕庸线,揭示了中国人口、经济高度集中于东部的现象,却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而黄仁宇提出了“15英寸等雨线”(折合381毫米)。这条等雨线以东,因农业经济而成为人口稠密之地;在等雨线以西,则只能支撑游牧经济,并造成地广人稀的现象。


结合等雨线和人口密度分界线

我们可以大致看到降水等气候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横屏)



降水的确是影响农业潜力的重要因素。看起来,15英寸等雨线从底层逻辑上揭示了胡焕庸线的形成原因。在黄仁宇看来,降水量多就一定能够农耕,反之则只能游牧。也正因如此,他认为这条等雨线“当中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大致”上,无论是胡焕庸线还是黄仁宇线,都无法解释一个现象——辽宁以北的这部分中国东北地区,虽然降水充沛,却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都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以至于历代中原王朝都将东北的经略重心放在南部的辽宁地区。


辽宁特别是其东南部地区是中原王朝的经略中心

同时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重镇所在▼


与东北不同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就在降水稀少的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设置了“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将这片看似应属于游牧民族的土地变成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这就意味着,古代中国的国防线并不是由黄仁宇线决定的。而胡焕庸线亦无法解释为什么东北地区直到近代才因“闯关东”才变成人口繁盛之地。


“北纬42度温度线”则完美地解释了自长城出现到鸦片战争的时间内,中原王朝的国防线到底是按照什么规律延伸的。


在纷乱的时代,北纬42度一线几乎都与政权的分界线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合

而在大一统的时代,它又是重要的国防分布线

(上下滑动查看)▼



人类文明始于农业革命,只有种出足够的粮食,才能解放出部分人口去升级文明。水资源固然对农业十分重要,但这个“水”却未必是降水。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你会发现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等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它们能够率先发展出文明,得益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这三条大河能够从周边高原把水送过来。


相比之下,温度才是古代农业无法克服的障碍。对于中国文明这样一个温带文明来说,越往北方扩张就越能感觉到温度的重要性。


即使在北部、西部降水相对较少的地区

如果有大的河流或融水灌溉

也同样可以开展农耕活动▼


在古代农业技术条件下,北纬42度线是整个亚洲地区的农耕红线。一旦越过这条红线,大规模农耕将无法展开,中原王朝即便凭借强大的军力让红线以北的民族臣服,也只能采取羁縻统治。


正因如此,北纬42度线是中原王朝的国防线。在西域这样地广人稀的土地上,只要纬度低于这条红线,就能有绿洲农业支撑中原王朝在此施展统治力。


河套地区就是一个例子

这里不仅可以发展农耕,也是中原王朝的防御重地▼


区别仅仅在于,在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中原政权需要用一条连续的长城来守护其耕地和农民;而在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国防线则是以军事堡垒的形式散布于北纬42度一线。


读懂了这条温度线,你就读懂了中国2100多年的历史。

 



定都北京,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


作为一条国防线,北纬42度温度线防御的不仅仅是草原游牧民族,还有活跃于东北森林中的渔猎民族。前者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游牧帝国——元朝;后者的代表则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渔猎出身帝国——清朝。


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比明朝的兴亡更适合释读这条生死线的了。


如果说朱元璋是大明的奠基人,那么永乐帝朱棣就是大明的塑造者。这位改变了大明国运的皇帝,一生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将王朝的都城由南京迁到了北京。


在明朝之前,北京也做过元朝的“大都”

而且不光有大都,还有上都和中都▼


南京注定无法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它距离国防线太远,而江南的生活又太安逸,一旦都城中的权贵们开始畏惧北方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那么用不了多久,秦岭-淮河这条南北分割线,就会成为大明的国防线。


对于南京的先天不足,朱元璋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公元1391年8月,朱元璋命太子朱标巡视陕西,考察汉唐故都长安还适不适合做都城不出意外的话,等朱标回来,迁都就可以有条不紊地推进了。


从历代大一统王朝所选择的都城范围来看

西安基本已经抵最西端

水运交通、农业发展水平等带来的人口与经济集中程度是统治者选择都城时的重要考量标准▼


然而意外发生了,朱标回到南京后不久就病逝了。为了扶植尚未成年的皇太孙朱允炆做新继承人,已经65岁的朱元璋实在是没有余力再去操盘迁都的事了。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计划迁都长安,那么明朝势必会以汉、唐为模板,将西域视为经略重心,明朝的版图必然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一样,


定都北京,朱棣的复刻对象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元朝。于是如果你比照元朝和明朝的版图,会惊奇地发现,明朝≈元朝-蒙古草原。



在所有华夏王朝中,明朝的都城是最靠近国防线的。位于北纬40度线上的北京城,与北纬42度国防线之间,仅隔了一条燕山山脉。正因如此,朱棣的这个选择被很多人称为“天子守国门”。


以当时的地缘形势来说,这个国门是非守不可的。公元936年,后晋开国君主石敬瑭将以北京、大同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朝。此后,北京先后成为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


回顾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从公元936年到公元1368年间,北京和横亘于北纬42度上的整条国防线,已经脱离了汉人王朝的控制432年之久。更细思极恐的是,无论是契丹人、蒙古人还是女真人都源出东北,也都是在占据辽宁这块农耕宝地后,再翻越燕山攻陷北京的。


明初曾有镇守边关的“十三塞王”

他们的责任最大,也掌握着重要的兵权


其实,朱棣原本并不认为北京是国门。如果他五次亲征漠北,能将整个草原纳为大明的疆土,那么北京就是连接蒙古、东北、中原之地的枢纽,就是大明帝国的中心。


只可惜朱棣最终没有做到这点,而在他之后的明朝诸帝,只能做到将北京城作为国门,并依托已经远离北纬42度线的明长城自守。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的去世之地榆木川,正位于北纬42线之上。

 



要命的温度线 


被北纬42度线贯穿的国防线,整体被分割为三部分。包括:


1、战国燕长城守护的东部战区,以燕山为东部国防线的依托;2、战国赵长城守护的中部战区,以阴山为中部国防线的依托;3、汉武帝开拓的西部战区,包括河西走廊及西域。


北京离42度线并不遥远

燕山、阴山、太行山等环绕在其周边

共同构成了拱卫国门的防线▼


三大战区的存在,成为了衡量一个王朝是否强盛的标准。一个王朝的国防线离北纬42度线越远,那这个王朝的实力就越弱。


典型如北宋,失去幽云十六州,使得宋朝在中、东两大战区的国防线与北纬42度线相距甚远在西部战区,更是连河西走廊都失守于西夏。


又比如西晋,虽然在东、西守住了北纬42度线,却放任拓跋鲜卑合法进驻阴山之南,让匈奴人内迁至太原地区,将中部战区的安危拱手让给潜在对手。


相比之下,汉唐的强大便在于其鼎盛时期在东、中、西三大战区全面控制了这条温度线,让对手难以劫掠农耕区获得补给。


换而言之,这真是一条要命的温度线,只不过被要命的,是那些难以掌握这条生死线的政权。而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明朝看起来总有点那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受。


西部战区,明初还能像元朝那样,拥有哈密这样一个连通西域的桥头堡。之后,不仅西域被整体放弃,就连敦煌也放弃了,王朝在河西走廊的边关变成了酒泉地区的嘉峪关。


哈密卫成了明朝连通西域的关键一环


中部战区,原本构筑于阴山之巅的长城,更是与整个河套地区一并被放弃。


而燕山之北的东北地区成了明朝的经略重点。为此,朱棣制定了一个“断蒙古左翼”的战略,就是拉拢吉林、黑龙江境内的女真人,牵扯内蒙古东部的蒙古鞑靼部(即北元蒙古本部)。著名的奴儿干都司,便是为经略这些女真部落而设置的。


可以说,直到努儿哈赤打出反明大旗为止,明朝“以东虏(女真)制北虏(蒙古)”的战略都没有变过。


奴儿干都司的位置已经十分靠北

当时属于其管辖的萨哈林岛(库页岛)的冬天可谓是真正的“冰天雪地”▼


为了削弱蒙古实力,明朝曾长期禁绝铁锅出口草原,以至于蒙古人只能用皮囊乘水,再不断放入烧红的石头来煮熟食物;而对于女真人,则每户(五口人)都有一个铁锅的贸易配额,还动辄赏赐女真首领成百上千口铁锅。


换而言之,朱棣是希望以北京为基地、东部战区为突破口,彻底解决来自蒙古草原的威胁。为此,朱棣不光迁都北京,还把全国半数精兵集中于北京,以供自己北伐草原。


只可惜朱棣最终未能完成这一愿望,明朝也因此成为一个偏科严重的王朝。在东北地区所取得的成就能够超过汉唐,但在中西部战区的表现,只能说用保守来概括。


朱棣几次北伐,也未实现对漠北的羁縻统治

而后随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明朝在这一地区的策略转入了防御阶段

(土木堡之变示意,横屏)▼


当然,明朝时期的气温较之汉唐时期要低,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出现了气温骤降的小冰河期现象。北纬42度一线的农业潜力下降,也是造成明朝不得不集中力量保一段国防线的重要原因。


朱棣在实施“以东虏制北虏”策略时,为自己埋了一个雷——将一支原本定居于黑龙江境内的女真人,引入北纬42度线之南,用来制衡朝鲜。这支唯一定居于北纬42度线之南的女真人,就是终结大明的建州女真。


从五国城以北地区起势的各支女真部落

最终渐渐发展成了建州女真


尽管明朝让建州女真定居长白山河谷而不是条件更好的平原,但仅凭这些温度优势,就已经让建州女真成为最有农耕和人口潜力的部落,并且因地缘优势,成为了最了解明朝的女真部落,以至于努尔哈赤完全按照辽东边军的模式打造自己的军队。


小冰河期造成的气温下降,必然导致马上民族为了活命而南下劫掠,这对于将农耕线与国防线紧密捆绑的明朝来说非常要命。


这种情况下,处在最敏感位置的建州女真最终抓住机遇,不光突破了北纬42度线,更成为新的天下之主。


一场萨尔浒之战,让明朝最终失去大部分辽东领土

也为清兵入关埋下伏笔

(萨尔浒之战示意)▼


值得一提的是,努尔哈赤放弃了辽东城(今辽阳市)这个传统的地区政治中心,而选定位置更偏北、正好位于北纬42度线上的沈阳作为后金都城。从地缘角度说,只有这样一个连接东北渔猎区与农耕区的点位,才能让努尔哈赤进退自如。

由于公号改版,为了您再次见面,请设为星标,点亮在看

点击下方卡片免费关注我,和25万读者一起洞察世界!

微信文章推送排列规则已改变,想第一时间看文章,需右下点赞在看建立深度阅读关系。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金融好望角

金融好望角
一个既严肃、严谨、严密,又有料、有趣、有种的金融新媒体,一网打尽金融行业诸多领域,深度聚焦大金融、大政经、大资管。笑看金融风云,我自驰骋疆场!读懂金融,从金融好望角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