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6日,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中非论坛。53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和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齐聚北京,盛况空前。
在论坛上,中国宣布,未来3年,中国政府愿提供36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资金支持非洲,包括提供210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金额度和800亿元人民币各类援助、推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不少于700亿元人民币。
国内也不乏一些不理解中非合作深意的声音,“帮助非洲,中国得到了什么?”;在国内面临债务问题的时候,对非“到处撒钱”,是否“打肿脸充胖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国家层面,商业投资依然是整个中国对非洲经贸和信贷的主流。我们去投资非洲和援助非洲,这是从国家层面作出的重大决策。互惠互利是中非关系持久发展的源动力。
国家这一重大决策的基础仍然是考虑是中国能从商业活动当中获取利益。即便是国家层面,商业投资依然是整个中国对非经贸和信贷的主流。
当然,中国政府为非洲提供援助以及鼓励企业投资非洲,也是基于国际道义和互帮互助应有的做法。
我们从1960年代就开始援助非洲了,最著名的就是坦赞铁路。那时候的更多是一种无私援助,而不是遵循市场机制来推进的合作。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逐渐开始遵循市场机制,并以国家利益为目标,寻求共同发展了。
我们对非洲投资不单单指直接投资,而是指整个中国在非洲的经营活动。很多人第一次到非洲之后,会很受震撼,从非洲的基础设施到非洲人的日用产品,很多都是中国产的。这一现象也间接地回答了“为什么中国要投资非洲”?这个问题?
二、中国企业也是以利润和企业的成长作为最重要的行动标准的
一是中国企业在国内或者太饱和了,或是因为国内太卷了,同时在出口发达国家市场无法获得更高收益。那么就有必要去非洲投资发展。因此,这是企业自身商业利益考虑做出的决策。
二是对非投资,首先是因为中国企业发现非洲有很多机会。因为欧美企业经营成本很高,技术水平也高,但价格比较昂贵,无法满足大多数非洲人的需求;另外,欧美企业也不太愿意投资非洲,因为他们觉得非洲市场风险太大。
三是因为中国企业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发展阶段来讲,都与非洲更接近,所以我们去非洲市场投资就更合适。就是这种适应性,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是我们在援助非洲的时候,非洲国家也在帮助我们的企业更好地适应非洲市场。比如中非合作设立的鲁班工坊、数字示范中心等等。让中国企业在非洲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虽说这些投资并不能产生直接商业收益,但是作为一种公共投资,从更长远更广泛的意义来看,最终也会帮助到在非洲开拓的中国企业,促使中非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三、不投资和援助非洲,我们的发展会更困难
这些年来,我们在宣传上有一个误区,媒体上宣传是大多都是中国如何帮助非洲,怎么投资拿钱帮扶。其实,中国对非洲各国都是互惠互利,但是我们对内的解释并不多,导致人们产生了不应该有的误解。
一些人都会问:中国从中得到了什么?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处在阵痛调整期,有人就说,非洲需要我们,胜过我们需要非洲,非洲对华贸易额度只占中国GDP的不到5%,这样对非洲送大礼包,我们到底能获得什么好处?
其实好处其实挺多的,因为中非之间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在这样一个合作框架中,很难讲谁更需要谁,因为这是现代化工业化分工合作的要求。中国有专长,非洲有巨大的市场。
如果没有非洲,中国许多的条流水线就会出现闲置,我们可能只有自己玩了。以前还可以和欧美国家同处在一条生产链,互通有无。自从特朗普上台后,整个世界经济完全变了形,轮到拜登真是更加有过之而不及,将整个世界经济带到沟里了。
而非洲加入我们的全球产业链之后,不单单可以向我们输送资源产品,非洲的市场也非常巨大的,可以使中国整个生产链条更完整更稳固。
所以,没有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非洲当地的日用消费品,中国的产业发展更是雪上加霜。因为中国的这些投资和出口大多数都不是援助,而是非洲真金白银在买我们的承包合同,买我们的产品,才能让我们的企业在当地投资获利。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这样做也是年轻人就业的一个方向,如果觉得国内竞争太激烈,其实可以考虑去非洲,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了非洲。
尼日利亚的留学生在中国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习
曹丰泽,清华毕业的工科博士。他撰文说,自己就是一位按“物质生产者”培养出来的清华毕业生,他选择到非洲从事建设工作。结合自身的经历,他对中国正在经历的“生产过剩”与青年人的“内卷”给出了一个有力的回答:对于青年人来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像是一种双向的拯救。既是救人,也是救自己。他在非洲找到了发展空间,无论从经济收入,还是事业成就感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满足。
曹丰泽正在对非洲当地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像曹丰泽这样的年轻人在非洲有千千万万。其实在我们家庭里,在我们的亲戚圈里已经有好多人在非洲就业了,也赚到钱了。所以理解中非合作,要从我们整个国家和世界现代化的角度,还要从中国的实情和现实的问题来全面看待和科学把握。
双赢不单单是中国和非洲的政府,也包括中非企业,以及参与其中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都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潜力。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过去几百年来工业化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经济体,直到现在,中国的工业化趋势还方兴未艾。中国引领的这一轮冲击波不断地影响世界、带动世界的发展,先带动了东南亚周边如越南、柬埔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现在无疑也把非洲卷进来,将来也会带动非洲的工业化,从而形成了一个蓬勃兴盛的国内外大循环市场。
所以,非洲对我们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基地,或者原材料加工基地,同时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中国企业不仅仅是把中国的产能转移出去,而是通过对市场考察和研究,发现当地市场空白,然后通过投资、经营,来挖掘当地消费者的潜力,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需求,激活当地市场流通体系,形成工业产值,实现商业价值。
四、对非投资债务处理严格,不存在乱撒钱的情况
中非合作的成就太多无需赘言,中国很少会减免债务,如果宣布免除债务,那只是中国针对对外贷款中特别的一种无息贷款,因为那本身是带有援助性质的贷款,是从国库拨的。
疫情期间,王毅外长曾宣布,中方将免除非洲17个国家,截至2021年底,共23笔对中国的无息贷款债务。这些贷款加起来金额也是非常小的。
中国对于减免债务是非常严格的。比如几年前赞比亚开始债务重组,西方就曾要求中国对赞比亚的债务进行大幅度减免,但中国坚持说,赞比亚所欠中国的债务都是商业贷款,我们不能像援助贷款一样随意减免,因为我们都是有商业合同的。
最后,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债权人和相关方面进行长达两三年的讨论之后,双方达成了债务重组的协议,并没有一笔勾销。
赞比亚街头排队就业
从赞比亚的例子就能够看到,中国对于金融可持续性,对外投资中我国利益的保护方面,原则性是很强的,也是非常重视的。
疫情期间我们也曾经暂缓最贫困国家的债务偿付。因为我们相信这些国家依然有发展潜力,长期来看,依然会有向前发展的趋势。
但问题是,商业贷款肯定也是有风险的。以前经济好的时候,我们给很多非洲国家几百亿的美元贷款都如期收回,而且在当地还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但是2018年—2019年,大宗商品价格走低,2020年之后全球又面临新冠疫情,债务问题就暴露了。结果就导致赞比亚、加纳、埃塞俄比亚等这些国家的债务违约。但从2023年之后基本上稳住了,没有再进一步蔓延。
所以说中国大多数的贷款并没有被减免,也没有遭到大的损失。我们的确需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但我们也不能由于这几个案例的违约全面否定我们对非借贷的做法。
因为我知道,像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还有我们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银行,他们目前的银行放贷都是有非常严格的债务持续性要求,对于项目的效益也有很高的考核标准。
当然由于我们可能在非洲市场经验不足,非洲国家经济波动比较大,情况比较多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失误,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对发生债务的损失,谁来承担责任,我们要给予相应奖惩。
但总体而言,在整个对非洲投资的大原则上,我们要能够理解现在的市场化合作模式,而且可以对其可持续性有信心。
五、美西方对中国给予非洲的投资和合作进行各种猜忌和中伤,其用心是极其阴险的
说轻一点,是西方在看待中非关系的时候,大多数很短视,或者是并没有真正了解中非合作的内在思想价值。
说重一点,他们这是极力地挑拨非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诬蔑中国在制造非洲国家“债务陷阱”,是别有用心地在“拉拢非洲国家”等。
比如说,他们讲中国寻求在联合国投票中获得非洲的支持,但他们不知道,中国给非洲提供援助的时候,从来没有以支持联合国投票作为附加条件。而往往是西方自己,都曾经要求非洲选边站。
但为什么给人印象里,在联合国投票的时候,非洲往往会支持中国立场?
背后更多的还是中国和非洲历史上在国际问题的观点有内在一致性,中非都有反对强权、反对帝国主义、希望和平发展的共同价值观,所以并不是西方的媒体所理解的“中国刻意拉拢”的关系。
历史上来看,西方从来没有跟非洲有过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对非洲只讲利益,进行殖民和掠夺。所以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和非洲的合作。
中国和非洲的关系,是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而不是联盟或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