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5代人住日军炮楼58年,因墙体太厚,耗费20年才通上暖气

幽默   2025-01-31 00:04   山东  

抗战时的炮楼,究竟有多坚固?你或许难以置信。

但山东青岛李沧区的孙从孝老人一家,可是亲身经历了长达52年的炮楼生活。这不是故事,而是真实的历史。

孙家五代,同在这古老的炮楼中度过悠悠岁月。说起来,这炮楼的来历可不简单。

回溯到1937年,抗 日战 争的烽火连天,日本侵略者席卷而来,他们的铁蹄从华北一路践踏至山东。

那时,日 军的武器与战术都远超我国,他们每到一处便筑起炮楼,以此作为威慑与防守的据点。

这些炮楼,多数由水泥浇筑,坚固异常。小口径的炮弹对其而言,不过是隔靴搔痒。

即使在战争后期,日 军资源紧缺,改用砖石建造,但在关键部位,依旧使用水泥进行加固。而孙从孝老人所住的那座炮楼,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原本,这只是青岛李沧区一个非核心的日军据点,砖石结构搭建而成。

然而,随着抗日游击队的频繁活动,日军为了加强防御,在炮楼外墙又加筑了一层厚厚的水泥。

这一加,可不得了,墙体厚度竟达到了惊人的72厘米!这样的厚度,从外部攻击几乎是无懈可击。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终究被碾碎。1945年8月15日,日 本投 降,炮楼也随之易主,落入了八 路 军的手中。

放后,李沧区经历重新规划,这座炮楼也迎来了新的命运——它被赋予了门牌号,并成为了青岛电 力公 司员 工的福利房。

说起这福利房的分配,还有一段小插曲。孙从孝的父亲,作为电力公司的员工,面临着一家12口人挤在狭小宿舍的窘境。

当领导决定给他们家“福利分房”时,他激动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然而,当钥匙到手,他们一家兴冲冲地来到新居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愣住了——这不是普通的住房,而是一座巍峨的炮楼!

尽管初时有些错愕,但孙家人很快便调整了心态。毕竟,这座炮楼空间宽敞,比起原先的宿舍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

他们开始动手修缮,将坑洼的地面铺平,将射击孔改造成窗户,甚至还通了水电。就这样,一座曾经的军事堡垒,在孙家人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炮楼内阴冷潮湿,尤其是冬天,寒风凛冽,让人难以忍受。

孙从孝的父亲曾尝试烧炉子取暖,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1975年,孙从孝接班成为电力公司员工后,他下定决心要为炮楼通上暖气。

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暖气管子粗重,想要穿透那72厘米厚的墙体,谈何容易?

孙从孝尝试了多种方法,甚至请来了施工队,但都因为担心破坏炮楼结构而不得不放弃。

这一拖,就是整整20年。直到2012年,新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出现,才终于让这座古老的炮楼通上了暖气。

时光荏苒,孙从孝一家五代人在炮楼里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虽然“五世同堂”听起来令人羡慕,但炮楼毕竟不是真正的住房。

随着子女的成长和成家立业,他们相继搬离了炮楼,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孙从孝和老伴,也在晚年迎来了新的契机——青岛市政重新规划,他们的炮楼被列入了拆迁之列。

拆迁款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他们买下一所真正的房子。搬进新房的那一刻,孙从孝和老伴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新房宽敞明亮,通风采光都极佳,与炮楼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炮楼毕竟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孙从孝时常会回到那里看看,或者约上几个老友在那里聚会叙旧。

如今,孙从孝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筹集资金修缮炮楼。这座历经风雨的炮楼已经出现了年久失修的迹象,漏水等问题时有发生。

善美祝福
感谢您的关注~祝您开心快乐每一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