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黄河流域,特别是在山东省和河南省,钓鱼爱好者常常能够钓到一种“尖嘴鳜鱼”,它的外表与我们熟知的鳜鱼有所不同,其身上有着不一样的斑纹,并且体形更为修长,头部也更尖。那么,这种“怪鱼”究竟是什么呢?事实上,它是一种源自欧洲的掠食性鱼类——梭鲈,也被称作欧鳜、狗牙鳜等。梭鲈在黄河流域的出现变得频繁,这引发了公众对于这种外来物种入侵的担忧。
梭鲈是冷水鱼类,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能够耐受的水温范围从0℃到33℃,而它生长的最佳温度是12℃到18℃。无论是其耐受的水温范围还是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可以实现,这意味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梭鲈都能够很好地生存。
梭鲈是肉食性鱼类,在淡水咸水中都可以生存,成年个体的体长可达到50至130厘米,体重约为8到12公斤,最大的个体甚至可以超过20公斤。在幼鱼阶段,梭鲈主要以水生生物,如水生昆虫幼虫等为食,随着成长,它们的食性会逐渐转变为以大型的浮游动物和底层生物为食。当梭鲈个体长到2.5厘米以上,它们可以捕食其它小型鱼类,在食物稀缺的情况下,它们甚至会同类相食。
梭鲈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引进中国的,首次出现在新疆的伊犁河中。
当时,为了推动渔业经济的发展,中国不仅加强了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还着眼于引进外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
考虑到新疆高海拔和寒冷的气候,引进耐冷的优质冷水鱼种成了优先考虑的方向。
梭鲈因此成为了引进的重点对象,而伊犁河则成为了梭鲈入侵的起点。
20世纪50年代,伊犁河的原生鱼种仅包含13种。然而进入60年代,随着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养鱼热,接下来的20年间,伊犁河引入了超过20种新鱼类,包括欧洲梭鲈、欧洲鲶鱼和赤梢鱼等。
梭鲈被引入伊犁河后,迅速展现出其强大的适应能力、抗病力和快速生长的特性,加之其凶猛的天性,梭鲈很快便在伊犁河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对伊犁河的本土鱼种产生了严重影响,例如裂腹鱼和新疆裸重唇鱼等原生鱼种数量下降,原因主要是其生态位和资源被梭鲈所挤占。由于缺乏自然天敌且攻击性强,梭鲈最终成为了伊犁河中的主体鱼种之一。
梭鲈的侵袭随后波及到了黄河
在我国,黄河以其生物多样性复杂著称,目前已有多种外来物种在此落户。
研究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黄河流域的鱼类种类从56种增加到60种,然而这一数字到2013年却暴跌至32种,其中外来物种占比达到了将近70%。
如今,在山东和河南,钓鱼爱好者在黄河中钓获梭鲈的情况已不鲜见。山东钓友提述,在家乡临沂等地区,即使是小型的池塘或河流,也能够偶尔钓起梭鲈,这让他深感担忧。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的许多收费钓鱼场,尤其是路亚钓鱼场,梭鲈已经变得十分流行,并常被用作吸引钓鱼爱好者的噱头。
这种外来物种究竟好不好吃?
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其中所赞扬的鳜鱼,是最美味的淡水鱼之一,我们今天讲的与它长相相似的“梭鲈”味道也不差。
梭鲈养殖业之所以迅速发展,部分原因在于这种鱼类既能在淡水中生存,也能在盐水中生长,其肉质味美,蛋白质含量较高,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少,生长速度迅速,一年间就能达到销售的标准。
因此,梭鲈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其肉质细嫩,价格合理,非常受欢迎。
梭鲈的一般市场价格在每公斤七八十元左右,一些地区由于养殖环境改善,价格可能会达到上百元。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梭鲈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也被人们逐渐关注。
与其他外来物种如罗非鱼、太阳鱼一样,梭鲈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其在自然水域中可能会带来新的威胁。
梭鲈生性凶猛,一旦泛滥,对本土鱼类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在未来可能在某些水域成为主导物种。
因此,对于梭鲈管理的核心在于养殖和监管,我们必须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来降低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对待梭鲈,如何妥善管理,防止其资源侵害,大家有怎样的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您的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