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洋村群山环绕,山脉绵延,宛如一道道翠绿的屏障,把这座三明大田县的小村庄润泽得如诗如画。老苏的家就在东边村口的大路边。
这一天,我路过老苏家的门前,看见他悠闲地坐在庭院里小酌茶道,晒太阳。我停下脚步,向他问好。老苏很高兴,连忙招呼我进屋泡茶。
让茶,是中国人的待客礼节,一杯美人茶润喉,顿感温馨沁腑,口齿留香。“这泡茶很好!”老苏笑呵呵地把搁在茶几的一本手抄本递给我,打开首页写的便是“大田高山好仙茶”,当翻阅到最后一页时,一首颂扬电力改造的诗赋跃然映在纸上——“青山如黛润内洋,两溪交汇舞翩翩,排排电杆穿银线,致富路上谱新篇。儿时照明烧竹片,看场电影走邻乡,今朝影视随时看,万家灯火亮堂堂。”
看到这里,我感到很惊奇:“苏老,这么应景,是您写的吗?”老苏点点头:“前面四句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写的,后面四句是在今年添写上去的。你看看,这前后段笔迹不太一样。”我很疑惑:“老苏,您和我说一说当时的情况好吗?”老苏微微抬头望着他家边上的那基电杆。
老苏出生于1956年,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村里没有电,天黑时分,母亲会在老屋的厨壁上斜撑一杠灯柱,灯柱上装满竹片或松明片。竹片很容易燃烬,更多的时候是点燃松明片照明。火光很亮,但松脂焦味就是老苏童年的味道。后来有了马灯,用起来方便得多,可以提来提去移动使用。
1964年,长尾林水电站在内洋村投产发电。白天用电灌溉农田,夜间给社员家里生活照明。这一年老苏家边上有了第一基木杆,电线牵到了家里,他在灯光下写作业,母亲在床前补衣服。那时他家最先进的电器就是装在墙壁上的那个双控开关,拉线一扯,厨房和卧室的电灯同时一灭一亮;再扯一次,厨房和卧室的电灯同时一亮一灭……1979年,长尾林水电站也与陈地水电站并网发电。大田县政府在大仙峰建设了一座电视发射台,乡政府的第一个广播电视接收站就设在内洋村的盂坵阁,广播电视站有了全乡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夜间,村里有很多年轻人到那里看电视,从此盂坵阁不再寂静。
电力的使用不仅改变了这个小小山村的生活,还让村里的茶产业有了质的飞升。1988年,大田县第一次提出农村电气化,内洋村的木杆换成了水泥钢筋浇注的四方杆,老苏家边上多了一基四方杆。
说起电力在内洋村茶产业上的应用,那要从1973年说起。那年,内洋大队开发了60亩茶山,办起生产队茶厂,从此开拓了电气机械化制茶,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老苏的业余时间都会帮父亲用机器烘烤茶叶。到1998年,经过20几年的经营,内洋村的茶叶面积猛增到1000亩,随着制茶设备的逐年投入,农村生活持续改善,家用电器迅速普及。
每家每户多了家用调压器、稳压器等设备。一到夜间,乡亲们不厌其烦地拨动着家用调压器的档位,“咔哒,咔哒……”的声音让人听着心烦。
这一情况到2000年有所好转。福建省电力公司启动电力“双满意”工程,将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作为重要内容,电力“双满意”工程连续两年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老苏家的四方杆边上新立了一基8米高的水泥杆,全新的电网把内洋村衬托得格外整齐。
屏山乡供电所管理、抄表、收费、服务“四到户”,线路损耗降低,电压质量好了,老苏家灶台的鼓风机就像在欢快地歌唱,电饭煲、电炒锅和热水器都可以正常使用了。
采茶季节,茶厂24小时都可以随时生产。茶叶质量、价格和销路都很好。那一年乡亲们谈论最多的是电网改造带来的实惠和便利,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从这一年开始,内洋村的茶产业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人均拥有一亩茶的目标奋进。老苏体验到电网改造的幸福感,写下了“青山如黛润内洋,两溪交汇舞翩翩,排排电杆穿银线,致富路上谱新篇”。
2021年,新时代电力“双满意”工程再次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如今,电网的不断升级改造已经让村民们不再为电担忧。国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共产党员服务队来了,老苏家电杆也由8米换成了10米,铝塑线换成了绝缘导线,电子式电度表换成智能电表,村民可以通过“网上国网”APP,随时查询用电情况,还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手机交纳电费。
供电公司为内洋村完善配电网、建设充电站、捐建光伏发电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一片茶叶托起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老苏很满意,他说前几天有个供电所员工来到他家里帮他检查用电安全。望着内洋村璀璨的路灯新夜景,老苏油然而生地在当年赞扬电网改造的那首“四句”文末续写了下阙:“儿时照明烧竹片,看场电影走邻乡,今朝影视随时看,万家灯火亮堂堂。”
来源 | 电力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