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点集训(二)

教育   2024-11-07 23:32   山东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点集训(二)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确凿(záo)  脑髓(suí)  盔甲(kuī)  人迹罕至(hǎn)
B. 菜畦(qí)  渊博(yuān)  倜傥(tì tǎng)  人声鼎沸(dǐng)
C. 秕谷(bǐ)  蝉蜕(tuō)  锡箔(bó)  恍然大悟(huǎng)
D. 宿儒(sù)  脊梁(jí)  鉴赏(jiàn)  狗窦大开(dòu)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悔恨  奥秘  翻来覆去  由然而生
B. 拼凑  惭愧  截然不同  疲倦不堪
C. 感概  鉴赏  小心翼翼  花团锦簇
D. 渊博  云宵  恍然大悟  美不胜收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听完演讲后,同学们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B. 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大相径庭,谁也没法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C. 元宵节灯会上,形态各异的花灯吸引了人们纷纷驻足观赏,现场一片人声鼎沸。
D.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 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D. 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征”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古代常见的敬辞有“令尊”“令堂”“寒舍”“高见”等,常见的谦辞有“家父”“舍弟”“拙见”“光临”等。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古诗词默写(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 **《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回答问题。(15 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每题 3 分,共 6 分)
(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题 3 分,共 6 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 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颜回的“贤”体现在哪里。(3 分)
颜回的“贤”体现在安贫乐道,他虽然生活贫困,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一箪食,一瓢饮,但依然能保持快乐,不改自己的志趣。

(二)阅读《秋天的怀念》(节选),回答问题。(25 分)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动,请你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说说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每题 5 分,共 15 分)
(1)句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原因: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所以悄悄地躲出去,让儿子尽情释放,但又担心儿子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所以在附近偷偷听着动静。
(2)句子: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原因:母亲看到儿子情绪平复后,悄悄进来,不想打扰儿子,同时自己刚刚哭过,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的伤心,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关怀。
(3)句子: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原因:母亲意识到自己提到了让儿子敏感的“跑”之类的字眼,怕刺激儿子,所以悄悄地出去,表现出母亲的细心和对儿子情绪的呵护。
2. 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每题 5 分,共 10 分)
(1)母亲说“好好儿活”:母亲希望儿子不要因为瘫痪而自暴自弃,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期望,她希望儿子能在困境中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
(2)“我”说“要好好儿活”:“我”在经历了母亲去世等一系列事情后,终于理解了母亲的苦心,明白了生命的珍贵,决定要像母亲期望的那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辜负母亲的爱。

三、作文(30 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或许是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或许是陌生人。他们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可能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请以“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作文。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

1. B  2. B  3. A(“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词,用在此处不当)  4. B(A 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C 项句式杂糅,去掉“配制而成的”;D 项否定不当,去掉“不”)  5. C(“寒舍”是谦辞,“光临”是敬辞)

(二)古诗词默写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阅读理解

(一)

1. (1)同“悦”,愉快;(2)生气,恼怒
2. (1)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2)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 颜回的“贤”体现在安贫乐道,他虽然生活贫困,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一箪食,一瓢饮,但依然能保持快乐,不改自己的志趣。

(二)

1. (1)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所以悄悄地躲出去,让儿子尽情释放,但又担心儿子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所以在附近偷偷听着动静。
(2)母亲看到儿子情绪平复后,悄悄进来,不想打扰儿子,同时自己刚刚哭过,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的伤心,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关怀。
(3)母亲意识到自己提到了让儿子敏感的“跑”之类的字眼,怕刺激儿子,所以悄悄地出去,表现出母亲的细心和对儿子情绪的呵护。
2. (1)母亲说“好好儿活”:母亲希望儿子不要因为瘫痪而自暴自弃,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期望,她希望儿子能在困境中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
(2)“我”说“要好好儿活”:“我”在经历了母亲去世等一系列事情后,终于理解了母亲的苦心,明白了生命的珍贵,决定要像母亲期望的那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辜负母亲的爱。

三、作文(略)。评分标准可根据作文的立意、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立意深刻、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流畅的作文可给高分,反之则酌情扣分。

部编语文学习
多版本语文课文、作文、阅读、课件、试卷、辅导与训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