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明显的良好局面。
01
党建引领赋能
一年来,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持续更新“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进一步厘清党委、董事会、经理层等不同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同时,以红色教育党建品牌为统领,先后与市少工委、南师附小教育集团合作推出“红领巾巴士”,与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合作基地,将党建工作势能进一步转化为推动公交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02
交旅融合发展
一年来,南昌公交运输集团按照“降低重复率、填补空白区、提升覆盖面”的线网规划原则,努力建设多层次、高效率公交体系。全年新辟线路2条,新增地铁接驳线9条,优化调整线路53条,填补公交空白路段36.91公里。同时,创新打造“公交+文旅”新场景,策划推出“网红打卡铛铛车专线”“畅游西湖专线”“双层旅游观光巴士专线”“滕王阁圈圈线”“666路海昏侯专线”“新三馆定制专线”“怪石岭专线”等系列特色旅游线路,助推我市周末及假日经济发展,持续策应我市打造网红城市。
03
坚守公益初心
一年来,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始终以保障和服务民生为根本,严格执行政府制定的“低票价、普惠性”政策,实行成人刷卡7折、学生刷卡3.5折、90分钟内免费或优惠换乘,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退役军人、盲人、重度残疾人、革命伤残军人、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等多类群体免费乘车的优惠政策。2024年,公交集团各类免费乘车、学生卡、换乘等减免优惠共计5422.5万人次,同比增加389万人次,免费群体占总客运量达45%左右。
04
需求响应公交
为顺应新时代市民个性化、多样化出行需求,2024年,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在全省率先推出望城新区、赣江新区2条需求响应式公交,该线路以乘客需求为导向,以灵活机动的“公交车”替代部分以“线路”为主体的传统公共交通服务方式,避免传统公交的“逢站必停”模式,让市民乘坐公交出行的体验感大大提升。自开通以来,受到了新华网、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江西工人报、南昌电视台、大江网等国家、省、市媒体的广泛报道。
05
践行主力担当
一年来,作为承担城市公交客运的国有企业,南昌公交运输集团主动作为,积极承担我市迎新健步行、迎新烟花晚会、国际龙舟赛、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国庆烟花晚会、飞行大会、马拉松大赛及各类演唱会等20多项政府指令性大型客运保障任务,全过程实现了“保障零失误、服务零投诉、安全零事故”的目标,积极践行了国企担当,贡献了公交力量。
06
优化整合资源
一年来,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围绕国企改革目标任务,创新存量资源盘活模式,拓展多种经营布局。制定《江西南昌公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分批推进改革行动提升。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成立文化公司;二是完成科陆公交股权收购;三是清退不良资产,注销公交检测线公司。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资源向客运主业集中。
07
更新公交车辆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南昌公交运输集团斥资5100万元采购91台纯电动空调公交车,分两批投放至南昌东站、南昌西站、八一广场、经开区、新建区、南昌县、洪都生活区等。其中,31辆井冈山牌公交车首次在南昌地区投放。该批井冈山牌车辆外观简约美观,分为“红色经典款”和“科技畅享款”,选用车长为8.5米的,配备22个座椅,续航里程达200公里。整车装配空气悬挂,在车辆地板上使用了低入口,车内采用防滑扶手、后门设置了辅助上下车导板等系列适老设施,照顾老年乘客乘车,进一步提升了乘坐公交出行的安全感和舒适度。
08
产业多元发展
一年来,南昌公交运输集团探索“公交+N”多元经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一是拓展经营“产业链”,8月20日在全市10个区域开放15座充电站,推出“共享公交车充电桩”服务,并同步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上线充电场站资源。截至12月底,累计服务社会车辆4886台次,充电量11.51万度;二是做优定制“创意链”,创新推出140条家校专线、122条家企通勤专线、56条社区及旅游专线、2条菜农专线等系列公交专线;三是夯实汽修“经营链”。成立新洪城大市场公交枢纽新建顺畅新能源服务分公司,同步拓展外修市场,先后与吉利远程、绿色慧联、速满运、拉拉养车、新能源轻卡等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全年创收260余万元。
09
场站建设提速
一年来,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加速推进公交场站建设,顺利实现了南昌市重大重点项目青山湖万达公交枢纽的主体封顶。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92万㎡,预计2025年11月建成,可供21辆公交车和394辆机动车停放,是一座集办公、始发、调度、出租综合服务中心、充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交场站。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青山湖区域公交线网,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生活幸福感。
10
弘扬社会正气
一年来,南昌公交运输集团深耕宣传矩阵,与省市各级媒体保持积极沟通,充分挖掘典型人物和事迹,持续做好“暖新闻”“日行一善”等专栏,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积极营造“助人为乐、向善向美”的和谐氛围。全年发生好人好事700余起,中央及省市媒体上稿297篇,为乘客挽回损失1千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