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
《新华日报》刊登文章
《镇湖苏绣越活越年轻》
聚焦小镇苏绣产业发展新业态
位于太湖之滨的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苏绣小镇),是非遗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仅有两万人口,却活跃着“四百绣庄,八千绣娘”。
如今,走进这座苏绣之乡,你会惊喜地发现,苏绣这门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老手艺”,正在越活越年轻。融入3D打印、VR、新材料等新技术,与动漫、游戏、化妆品、手表等跨界联动……这些充满科技感、创新感的应用场景,也反映出镇湖街道用新质生产力赋能苏绣传承创新的多元探索。
“推动苏绣向‘新’,不是简单地为新而新,而是要通过新技术、新创意的应用,让传统苏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镇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将继续健全支持体系,推动苏绣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书写这张文化“金名片”的精彩新篇章。
会动的苏绣长啥样?80后绣郎张雪展示了由他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共创的全球首幅动态苏绣作品《玉兰花开》。几朵玉兰花,几只蝴蝶,远看似乎平平无奇,但当把手轻轻靠近绣品,玉兰花便会神奇地“活”了一般翩然绽放,蝴蝶也轻轻振动翅膀。
“秘诀就在蝴蝶翅膀和花瓣里,我们把SMA记忆金属‘藏’在其中,这种材料在不同的温度下会产生形变,从而使作品产生动态效果。”在张雪看来,传统的苏绣大多为平面的山水花鸟题材,而新材料、新技术的融入,让苏绣有了创意表达,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打破人们对非遗的传统认知。
新技术不仅可以帮助绣娘、设计师们在创作时打开“脑洞”,也能够带来新的传播形式。
手指点一点,便可以跟着虚拟人物一起云赏馆藏作品,还能在“飞针走线”的互动游戏中,体验滚针、散套等多种传统针法,收集数字刺绣藏品。今年,中国刺绣艺术馆与“桃源深处有人家”手游合作的这场联动活动,就将艺术馆“搬”到了线上。通过运用数字技术,馆内陈列的16幅精美刺绣作品被1:1在线还原。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烈讨论,线上传播人数破3000万,用户发帖数超10万。
技术手段的应用,让苏绣文化传播跨越了时空界限。来到马山村电商直播基地,绣娘正面对镜头推介产品。直播间不光能淘好货,还能了解苏绣的历史与针法,受到网友关注。“从运营情况来看,比起其他品类,苏绣专业性强、门槛高,对主播的知识储备要求更为严格。”基地负责人说,他们计划接下来邀请更多专业的绣娘走进直播间,并同步培养专业主播,更好传播苏绣文化。
这些新奇的文化场景,也折射出镇湖街道推动苏绣向“新”的生动实践。打造全国首个刺绣数字云平台“云上苏绣小镇”;发布主题数字藏品……镇湖街道搭建平台、引入资源,不断推动苏绣与科技的深入融合,让这门“老手艺”在不断创新中走向“年轻化”。
11月6日下午4时许,姚琴华刺绣艺术馆里又迎来了一拨客流。进了门,客人们直奔一楼的柜台区。这里摆放的不是传统的苏绣挂画,而是各种造型的苏绣胸针。
国潮风兴起后,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姚琴华与儿媳妇岳琰敏锐地察觉到机遇,开始尝试苏绣与首饰的跨界。一枚小胸针,单价399元到1000多元不等,一年来卖出了近5000件。“听起来不多,但是对于手工类的产品,已经是非常不错的销量。”岳琰说,新品一直在出,但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常常供不应求,只能无奈跟客人抱歉“没有存货了”。
“设计和创意是关键,这决定了产品的细节和品质。”岳琰说,店里光登记了著作权的胸针产品就有200多款,每一款都是根据不同年龄层量身定制。比如“喜鹊登枝”款胸针,就立足年轻客群喜好,大胆地将传统苏绣中的喜鹊形象设计成了画风可爱的“小胖鸟”。“如果始终局限在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很难赢得年轻人的心。”
一个星期前,姚琴华带着几十个“化蝶”苏绣盘扣胸针,参加省工艺美术高端人才高级研修班结业汇报展,仅仅一个多小时胸针便一抢而空,这让她感到很惊喜。“苏绣的‘跨界’应用,也是一种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姚琴华已从事刺绣近40年,在她看来,这些跨界尝试,有助于让苏绣走进生活。
镇湖的苏绣大师们也在引领“跨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就带领团队建立“姚绣”品牌,与知名品牌、影视剧、手游等开展跨界合作,并推出数字非遗苏绣作品。
越来越多从业者正加入“跨界”队伍,用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构思,俘获了年轻人的心。比如,苏州苏绣小镇发展有限公司与猫耳娱乐联合,推出融入了苏绣《一树繁华金羽扇》元素的7款虚拟偶像文创周边,就创下近100万元的销售额。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从业者在尝试跨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或资源的瓶颈。比如当苏绣在服饰、饰品上面应用时,天然的丝线非常容易在日常使用中折旧和磨损。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与专业的科研力量接轨。
从业者铆足干劲忙跨界,地方也针对性出台各类举措,搭建各类平台,为从业者引入多方专业力量,一起解难题、破瓶颈。
在尝试新产品的过程中,不少绣娘曾有遇到“山寨”产品的经历。而今,苏绣小镇版权服务交易基地成为镇湖绣娘们的有力倚仗。基地一方面通过组织苏绣版权保护主题宣讲等行动,为苏绣从业者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往精品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打造了苏绣数字版权交易平台,为苏绣工匠、设计师以及艺术中介和品牌方打造“一站式”线上服务,探索建立版权授权、托管交易服务机制等。2023年,该基地版权登记数量为2257件,较2022年增长320%。
“样式可以被模仿,但是技术和专利是拿不掉、搬不走的。”张雪拿瓷绣系列作品举例。瓷器的弧度、烧制时的温度,都会影响刺绣图案的呈现,他与团队用了近一年时间才克服了这些工艺难题,他们为此申请了专利。目前,团队已对公司的1000多件作品进行了版权登记。
除了拥有苏绣这张特色文化牌,镇湖街道(苏绣小镇)还有着19.4公里风景优美的太湖岸线。对于镇湖来说,要推动苏绣向“新”,因地制宜开发集游、住、行、食等于一体的文旅新场景,也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些年,在镇湖街道,这个理念已逐渐成为共识,催生出越来越多“苏绣+文旅”的新业态。
就拿中国刺绣艺术馆来说,此前,艺术馆主要采取传统展馆模式。游客们穿梭在各个展厅之间,欣赏馆藏苏绣珍品。如今,单纯地游览、看品已经难以满足游客多元的需求。于是,艺术馆近年来开始尝试与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开展深度合作,开发系列主题研学活动。游客们从太湖湿地启程,一路不仅能赏太湖风光,与熊猫隔窗互动,还可以走进刺绣课堂,跟着老师学习穿针引线,绣制专属的定制作品。与此同时,艺术馆还推出了多场大型苏绣主题展览,单次展览吸引上万人次学习参观。
一条1700米长的绣品街,原本都被“前店后坊”的传统绣庄所覆盖,但这几年,年轻人喜爱的文创小店、体验馆、博物馆、苏绣服饰店,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在街区涌现。时尚惬意的“苏绣+文旅”体验场景,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沿着绣品街一路走,游客们可以走进首家苏绣沉浸式体验店——新集文创旗舰店,边喝咖啡边赏作品、买文创。这里设置了临展区、主题活动区、文创农产品及生活美学用品展示区,目光所及,都是各类创意十足的国潮苏绣文创作品。
来到偶郁,游客可以在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中式服饰区里,挑选“心头爱”。精美的对襟外套、马甲、刺绣包、丝巾,运用了打籽绣、盘金绣等传统刺绣针法,既有传统的风韵,又不失现代的美感。
而在首家裸心非遗体验中心——“来点裸心”港式茶餐厅,游客将能享受一场“绣”色可餐的美食盛宴。餐厅与苏绣老师合作,将苏绣融入空间设计中,打造了一座融合了多样元素的艺术空间。
与时俱进的非遗苏绣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
不仅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也不知不觉为这座太湖之畔的小镇
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