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陵文化】鲁西新区吕陵镇周庄行政村:神奇的白龙潭

文摘   2024-11-06 17:29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朋友,你去过白龙潭吗?在菏泽城西北二十华里--菏泽吕陵周庄村,有一处占地近30亩、知名方圆数十里的文物保护古迹--白龙潭(白龙池),境内存有白龙母(堂)、龙王殿、龙桑、白龙潭功德碑群等多处可观点。一九九七年菏泽市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就划定为保护遗址,村民也将此做为民风习俗馆及商贾交易之地。

"白龙潭"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原来的古寺禅定院初建拎元至元六年,院前有白龙堂,院僧在白龙堂前凿建白龙池。古有的行李寺村形成于唐朝初期,与唐朝李家行军打仗有关,还有传说敬德曾在此饮马等故事,唐朝李家军行军打仗路过于此人渴马乏,见古池有清澈泉水涌出,当时缓解军队官兵及马匹之渴乏,屯兵扎寨。至明朝中期周氏族人携家眷定居于此,繁衍生息后更改村名为周庄村。行李寺及禅定寺均毁于朝代更替之乱。清末民初年间村里老人在白龙堂旧址上盖起一间以示纪念,后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修。


历史文化遗产古会

白龙潭庙会每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及前后七天,东到济南、济宁,西到河南郑州、开封,南到河南商丘江苏徐州,北至聊城及河南濮阳,就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白龙潭庙会交易、捐款,祈福、看大戏等,庙会期间既有舞龙舞狮、古玩、杂耍及民间传统腰鼓表演,扭秧歌、广场舞、儿童游戏等,还有各种民间小吃,日用百货。现在的白龙潭成了远近闻名民俗和交易之地。现在的白龙潭还有甜瓜、西瓜、西红柿、苹果、冬桃、葡萄等时令水果采摘园,白龙潭周庄民风淳朴、百姓勤劳致富,安居乐业。

神奇美丽的传说

1、午夜白马卧龙潭

据村中老人传说,在龙潭四周,午夜间常见一匹白马光顾,那白马膘肥体壮,洁白如玉,银光闪闪,红宝石双眼闪闪发光,炯炯有神,在水潭四周吃草饮水,悠闲地转来转去,草饱水足,休息片刻,转眼,不知去向,于是人们又惊又喜,便奔走相告,互报平安,“午夜白马卧龙潭,百姓平安丰收年。”

2、石碑滚珠大雨临

据老人说,龙王庙前的三统石碑中有一统碑如“晴雨表”,每逢大雨来之前石碑上就有水珠滚落。于是人们常来碑前观看,合理安排农事农活,人们美其名曰:“活碑记”。

3、"白龙开口"报平安

甲午之冬,北风凛冽,地冻天寒,然而龙潭四周却漂浮着丝丝暖意,新竣工的龙潭紫气萦绕、银光闪闪,像巨龙盘卧,呈祥人间。正当人们准备为龙潭竣工庆典之时,一件奇事发生了。石砌的龙潭边沿下闪开一道裂缝,长3米,宽5厘米之多,远望象巨龙张口,吞云吐雾,昂首欲飞,见此情况,人们纷纷猜测,可能是施工不佳,地基下陷所至,于是众会首商议,待天气转好,用水泥砂浆修好即可。正当准备修补,可奇事又发生了。次日观之,那裂缝居然闭合,完好如初。此景呈现,人们倍感惊异,不可思议,莫非是龙潭灵气所现,还是另有原因,经再三分析,人们终于明白,龙潭宝地,灵气重现,藏龙卧虎,造福人间,于是,人们便摆上花糕供品,点燃香烛,搭起戏台,请来剧团,为之庆贺,村中秧歌队也翩翩起舞,扭起秧歌,说来也巧,奇迹出现,苍天也好像知晓,当天午夜,送来一场瑞雪,次日清晨,雪后的龙潭宝地银装素裹,白中透红,分外妖娆。细观此景,人们不仅赞叹联想:"瑞雪纷飞兆丰年,白龙开口报平安。"

造纸业、造酒业的兴盛

众所周知,“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张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文化学习知识传播的重要资材,解放初期,本村造纸业、造酒业兴盛,远近闻名,以郝继贤、周桂月为首的造纸作坊、造酒作坊初具规模,久盛不衰,造酒以茗馏酒为主,原料以糯米为主,兼配他料,发酵蒸馏而成,尽管设备简陋,人手不足,但作工精细,质量可靠,主要以手工为主,造纸原料以麦秸杆兼配他料加工而成。麦秸秆水中浸泡发酵,碾成碎沫,配料入池,搅拌成纸浆状,人工操之即成。出池纸张贴墙晾晒,待干后取下,用刀具裁成预定形状,打包待售,生产一定数量后,外出销售或由预定客商来村现货交易,当时,郝氏造纸作坊、造酒作坊生意兴隆,在鲁西南久负盛名,黄河两岸,工人夜以继日,轮换作业,出池纸张贴满大街小巷,来往客商不断,产品供不应求,有顺口溜可证“白龙潭,造纸忙,大街小巷贴满墙,麦秸杆,是银行,养家糊口不愁粮。”的确,郝氏造纸业、造酒业的兴旺富了村民,富了客商,富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白龙潭”龙的故乡。

“白龙潭”的今昔变化

斗转星移,几度春秋,历史的长河留下了白龙潭人的光辉足迹,随着历史的巨轮不断推进,昔日的白龙潭正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旧时“春天白茫茫,夏日水汪汪,半年糠菜半年粮,新媳妇,住草房,不见桌椅不见床,逃荒要饭去他乡”的荒凉景象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变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白龙潭村民巧借东风,抢抓机遇,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走向集体化道路,逐步走向小康生活,土地由分散经营到集体经营,进而责任田承包,从此,经济发展巨变,土地增产增收,林茂粮丰,人兴财旺,村民经济收入成倍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实行责任承包后,村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多数农户购买了大型农业生产机械并学会掌握科学种田新技术、新本领。农作物产量稳步增长,特别是大棚蔬菜、甜瓜、葡萄种植是本村主产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每年春节过后,田野一片洁白,全是塑料大棚,见此情景,村民有诗云:”满野遍地似‘雪银’,棚暖苗壮‘聚宝盆’,笑语声声‘云雾’里,只见‘白云’不见人。”这正是大棚种植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村民物质生活也在逐步提高,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悄然兴起,如今,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秧歌队、武术队、舞蹈队、腰鼓队。每逢过节喜事婚庆,便穿红戴绿,载歌载舞,热闹一番。新时代的村民在住房、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方面也有新的追求,不少村民盖起混凝土新房。地板砖、白粉墙、三层台阶挂走廊的新房新院举目可见,二层楼房也座座拔地而起,挺立在街头路旁,电动车、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大彩电、太阳能、电脑、空调、小轿车也开始落户农家小院,不少村民高兴地唱起:“吃不愁,穿不愁,庄稼汉子住高楼,白龙潭,换新装,家家户户粮满仓,咱农民,心欢畅,建和谐,奔小康,致富路上喜洋洋。”这正是改革开放后白龙潭的新变化,这正是党的富民政策的丰硕成果。

历史名人


1、孔继善

白龙潭牡丹花商,大清咸丰年间,闻名鲁豫黄河两岸,常年奔忙于汴梁(今开封)曹州(菏泽)商丘,徐州等城市,牡丹精品远销广东、广州、东南亚地区,所到之处,无不欢迎。特别是春节元宵间,购花人门庭若市,络绎不绝,因此,花商孔继善每逢春节、元宵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当年颇有名气,家有良田百顷,牛马成群,砖瓦房屋,金壁辉煌,是远近闻名的富翁。

2、王万山

中共党员,抗日老游击干部,白龙潭村农会长,据传闻,幼年曾参加儿童团,为确保本村村民平安,村头路口站岗放哨,与八路军送信,送情报,掩护伤病员,后参加抗日游击队,常与日寇巧周旋,星夜来往于曹州西北圈头,田桥,李村一带,神出鬼没于芦苇荡、青纱帐,出其不意打得日本鬼子晕头转向,闻风丧胆,龟缩在据点不敢妄动,游击队确保一方百姓平安,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3、宋云山

白龙潭木工名师,名扬十里八乡,年轻时因家贫外出山西谋生,一次沿铁路前行,在钻火车隧道时,因躲火车不及被轧双腿,身受重伤,在同乡的资助下伤愈后返回故里,失去双腿后只能双手扶板凳走路。但他身残志坚,不忘同乡百姓,还坚持为家乡贫苦百姓出力献艺,不辞辛苦,用精湛的木工手艺回报乡民,回报社会,至今他亲手制作的木制家具,手推推车等丝毫无损,完好如初,村民无不称赞说:“好木工,宋云山,身虽残,志更坚,双腿断,腰不弯,木工绝活赛鲁班。”

4、孙三巧

东明豫剧团著名演员,祖籍白龙潭周庄村人,幼年随父去东明经商为生,后定居东明西关,自幼爱好戏曲,聪明伶俐,16岁时,一次偶然机会考入剧团,从此走向戏剧舞台,开始艺术人生,由于勤奋刻苦,不久成名,是剧团名演之一,深受众村民百姓喜爱,曾多次赴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演出,多次获得省、地、市领导嘉奖,声誉黄淮两岸,泰山南北,不愧为白龙潭宝地后起之秀,多才多艺的“黄淮侠女”。

辉煌的明天

古碑、古桑迎来八方游客,神奇美丽传说接待四海佳宾,快来吧,朋友,热情好客的白龙潭村民会奉上家乡的美食,摆上美酒,土特产热情招待,年轻的姑娘会迈开轻盈的脚步扭起大秧歌一展风采,慈祥的老人会竖起拇指向你叙说家乡特有的民风民俗,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让你饱享耳福,乐而忘返,回味无穷。

古老、神奇、悠久的白龙潭是亟待开发的黄金宝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圣地。这里有历史遗留的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龙文化遗产,这里有勤劳、善良、朴实、忠厚、敢闯、敢干的白龙潭村民。这里是白龙潭村民值得骄傲自豪的家园,生息繁衍的乐土,白龙潭人将世世代代继承它,保护它,建设它,传颂它那美丽而又神奇的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白龙潭人将伴随新时代的强音,迈开新时代的步伐,阔步跨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吕都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吕都
以民为本,凝心聚力,为民增福,共建吕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