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到你的心趴上!岳阳非遗瑰宝一次看个够

时事   2025-01-02 14:32   湖南  




君山银针

以其形如银针、
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
是黄茶中的佼佼者

巴陵戏
作为岳阳人民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
已有近四百年历史
被列为首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它们共同丰实了
岳阳独特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岳阳都有哪些非遗瑰宝吧
(排名不分先后)

非遗岳阳·君山银针

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银针,形细如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



非遗岳阳·巴陵戏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江西部分地区。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



非遗岳阳·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即与临湘花鼓戏(嗡琴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打锣腔)为同一剧种。兴起于岳阳、临湘的新墙河流域,流行于平江、汨罗、湘阴以及湖北通城、崇阳、赤壁等县市。新墙河流域自古以来文化发达,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岳阳花鼓戏就是在这一带传统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并受外来艺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舞台语言来源于当地方言。1952年定名为岳阳花鼓戏。



非遗岳阳·九龙舞

九龙舞是平江县古老的传统舞蹈,始于汉兴于唐代,相传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以身殉国,尸沉于水底,无法回到人间,人们每年端阳节都要划起龙舟前来打捞。



非遗岳阳·临湘花鼓戏

临湘花鼓戏又名"临湘嗡琴戏",因其主奏乐器过去为嗡声嗡气的"嗡琴"而得名,在湖南花鼓戏流派中属于"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历史悠久,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主要流布于以临湘为中心的湘鄂赣毗陵地区,她流传到岳阳县后变成了岳阳花鼓戏、流传到湖北的通城、崇阳改称"提琴戏"。



非遗岳阳·岳州扇

岳州扇以竹制成,光亮轻巧,镂刻精美。岳州羽扇是以洞庭湖一带的天鹅、野雁、鹰、鹳鹤等名贵鸟类的羽毛制成的传统手工艺品。羽毛经过清理、梳洗和分类,然后按其形状、毛色和质地,用银丝巧织成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羽毛扇,充分显现了传统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



非遗岳阳·端午节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主要流行于汨罗江边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除了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汨罗市申报的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岳阳·长乐抬阁故事会

长乐抬阁故事会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由元闹花灯中演变而来,是湖南省汨罗市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并集表演、彩绘、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民情、时代精神等融为一体的独特的、古老而又神秘的传统艺术。



非遗岳阳·洞庭渔歌

洞庭渔歌流传于岳阳市岳阳楼区,它地处湘北,襟带长江,怀抱洞庭,处于湖区与丘陵的结合部,毗邻鄂、赣二省,西临洞庭,北依长江,三面环水,四季分明。洞庭渔歌源自战国时期,最迟在北宋年间,就已广泛流传于古岳阳地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便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描述。




责编:张萌

值班主任:瞿朝辉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岳阳日报微信公众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


新闻爆料热线:0730—8666119


岳阳日报
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岳阳民生热点社会动态尽在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