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力量”助力沿边产业园建设进入加速期

2025-01-14 18:31   云南  


2024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三周年。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中老铁路三年来运输安全保持稳定,累计发送旅客超4300万人次、运输货物4830万吨,这条黄金大通道为推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连接中老铁路的“中心驿站”,云南边境小镇磨憨不仅见证了中老铁路的繁忙,本身也在日新月异地“生长”,助力黄金大通道活力奔涌。


“用‘一天一个样’来形容磨憨,最恰当不过。”说起当下的磨憨,磨憨—磨丁合作区东西部协作专员、援滇干部宋诗扬、鞠凯迪异口同声地说。以南坡产能合作发展区和产业拓展区为例,有9.9万平方米的建筑2024年8月底才开始施工,短短4个月,就能交付使用。


“磨憨速度”的背后,有“上海力量”。2016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磨憨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跨境经济合作区之一,是中老两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高能级平台。随着2021年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磨憨更是成为同时拥有国家一类公路和铁路口岸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中国通往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上海是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随着沪滇协作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上海援滇干部、上海企业在磨憨、河口、瑞丽等口岸城市扎根发展,推进沿边产业园建设,助力云南沿边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响应国家战略,加大资源投入


“热火朝天”是11月的磨憨给每一位到访者的第一印象。明媚的阳光下,各个标志性项目拔地而起。云南磨憨沪滇产业联动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丛小粟说:“支持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是一项‘国家有需要、上海有要求、两地有需求’的重要任务。来磨憨一年,我们目睹了国际口岸城市从‘纸上’到‘地上’,进入高速建设阶段。”


磨憨的办公、商务等硬件设施缺乏是当地的“短板”。尽早补齐短板,意味着更多的实体项目能尽早落地,这也是众多前来磨憨考察的企业家们的心愿。


所以,上海援滇干部和相关企业充分借鉴上海在园区规划、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加大资源投入,与磨憨当地干部融为一体,悉心为磨憨绘制蓝图。


其中,上海临港集团与昆明市政府就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开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合作建立“两中心一高地”——跨境综合服务中心,跨境综合物流中心,跨境综合产能高地;援建西双版纳和昆明的上海市松江区、普陀区同样派出在规划、招商上有经验的干部,参与建设。一年多过去了,各方合作协议里的很多项目已然变成工地上的“日新月异”。


“磨憨速度”只是云南沿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针对口岸城市的实际情况,沪滇两地确定了“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河口、磨憨、瑞丽3个沿边产业园区,以及N个示范性合作共建园区”的“1+3+N”产业转移发展格局,“16+16”沪滇产业合作重点园区共建。


具体建设时,载体建设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瑞丽沿边产业园形成了“一园五片区”的布局——畹町片区重点发展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跨境产能合作、商贸物流服务、纺织服装等产业;芒令片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进出口商品加工及铁路口岸配套服务;姐告片区重点发展保税业务、跨境业务、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和服务;环片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通信电子、装备制造等产业;弄岛片区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矿产品等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产业。



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江巧文说,通过规划引领,各片区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多元化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总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的河口沿边产业园也有了清晰规划:按照“口岸—腹地—体化”发展思路,由核心区、河口片区、蒙自片区、开远片区“一园三片”组成,并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3+N”产业体系。


其中,河口片区重点布局发展东盟特色产品落地加工、消费电子制造和服装加工、跨境物流、商贸服务等产业;蒙自片区重点布局发展消费电子制造、东盟特色产品保税加工等产业;开远片区重点布局发展轻纺加工、电子化学品、化工等产业。


找准工作定位,丰富协作内涵


走走看看云南的各个沿边产业园,会发现“上海力量”往往有两股——一股刚硬,磨憨“一天一个样”的建设工地,代表着沿边产业园的硬件建设如火如荼;另一股柔韧,最典型是上海企业在当地注册公司,为沿边产业园注入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这两股力量,来自不同地区援滇干部的共识:立足当地,从实际需求出发,丰富协作内涵,全面助力口岸城市发展。


一方面,加快硬件建设能为企业、产业落地提供空间。比如,由普陀援建的磨憨国际贸易流通加工产业园研发中心项目,原计划2025年1月竣工,如今已经封顶,足足比计划提前了两个月。


另一方面,引入企业、落地产业,意味着沿边产业园将具备“造血”功能,获得发展后劲。


不论是来自临港集团的丛小粟,还是来自普陀、松江的宋诗扬、鞠凯迪,虽然办公场所和工作重点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磨憨的代表。因为他们发现,各界对磨憨的兴趣浓厚,很多企业都表示了落地发展的意向,但对具体的政策、办公条件等不甚了解,亟需牵线搭桥。


所以,援滇干部和企业代表成为磨憨的代表,频繁往来于云南与上海之间,将磨憨的最新发展情况送回上海,也把感兴趣的企业带到云南。在他们的联络下,企业落地速度明显提升。仅以临港集团在上海和云南两地举办及参与的19场大型招商活动为例,总共接洽各类企业逾200家、重点协会机构10余家,吸引150余家企业来磨憨实地调研,并与40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已有5家企业在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注册落地。


这些,只是“上海力量”的一部分。在各个沿边产业园,不同的工作方式共同汇聚成“上海力量”。



在瑞丽,青浦区与德宏州积极探索“园中园”等结对共建模式。2024年10月,一块“沪滇协作共建 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德宏州—青浦区)”的铭牌率先出现在环山片区。针对加速发展中出现的建设人员“用餐难”问题,上海方面从实际出发,援建职工食堂,通过完善园区服务配套支持沿边产业园发展。


在河口,徐汇区与红河州签署了《深化沪滇协作 共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框架协议》,积极探索“上海企业+红河资源”“上海研发+红河制造”“上海市场+红河产品”“上海总部+红河基地”等协作模式,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大文章。


承接政策红利,做强流量文章


冬日的磨憨依旧热浪翻滚。中老铁路磨憨口岸候检大厅内人来人往,一辆辆中老班列搭载着中外人员和贸易货物呼啸往来。中老铁路开通以来,磨憨边检站先后推出便捷通关、集中验放、简化申报单证、登车办理、提前发放外国人入境卡等17项便民举措,大大方便了中外人员的交流。


面对便捷通关等政策红利,上海援滇干部和企业代表也没有闲着,在人流、物流、企业流中穿针引线,加速推动各种推介会、宣讲会、招商会等商务活动落地。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磨憨共迎来400多个考察团。


“来的人越多,开的推介会越多,说明磨憨越受关注,获得的机会也越多。”援滇干部和企业代表说。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硬件建设和企业落地同步加速,磨憨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这个原本只有2万多人的小镇,常住人口增长到3万多。


便捷通关等政策红利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口岸城市,而“上海力量”顺势而为,通过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持,让更多的人、物、产业选择留在口岸城市发展。在河口工作的李新武对此也很有感触。


2024年10月,他所在的红河沪滇协作园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才刚刚成立,但不到两个月,就推动大量企业落地河口沿边产业园区。目前,整个产业园内已注册企业2403户、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新开工项目17个。“我们在产销对接、供需联动上持续发力,精准对接上海市场需求与红河农产品供给。同时,还将实施劳务协作,既整合上海市人才资源,向红河州匹配相应高端人才,又开展订单化、定制化劳务派遣培训,提高红河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来,新公司由红河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徐汇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三方分别派遣专业人才,聚焦产业转移、跨区域劳务、消费帮扶等领域开展合作,有的放矢写好沿边产业发展大文章。


有人、有物、有信息、有产业,口岸城市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强。


沿边产业园是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高能级平台,也是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援滇干部与云南干部群众携手共进,服务国家战略,打造沪滇协作新亮点。





信息来源:人民网

编辑:杨   滔

一审:张思宇

二审:李玥其

终审:陈长亮





磨憨磨丁合作区
磨憨—磨丁合作区管委会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