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银是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高级工程师。自40多年前到地质队从事钻探工作,他一直没换过单位、没换过工种,一心只想把他“最喜欢的一件事”做好。
朱恒银。受访者供图
1976年,怀揣报国梦的朱恒银到地质队当了一名钻探工人。当时国内钻探设备落后。一次野外作业钻机故障,让班长重伤致残,这件事让他下决心改变现状。1978年他考入大学,苦学理论知识,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地质队从事野外钻探和技术研究。
从1983年起,朱恒银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受控定向钻井技术”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其中有9项地质钻探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朱恒银(左一)带领团队在野外工作。受访者供图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朱恒银领衔开展“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及设备研究”项目攻关,历时十余年,建立了入地3000米深部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体系,将我国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水平,为国家创造数千亿元经济效益。
朱恒银(左一)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2009年,朱恒银团队承担了国内外罕见复杂的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任务,成功揭示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和构造属性。
2013年,在庐枞盆地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中,朱恒银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终孔深度达3008.29米的特深孔。这在当时全国范围实施的6个科学钻探预导孔中,不仅孔深最深,而且施工周期最短。
“在岗位上要发现问题,发现痛点的堵点,进行创新和研发,把问题解决,解决后能够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国家地质找矿做出贡献。”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创新中,是朱恒银思考最多的事。他在勘探队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养出10多名杰出地质科研人员。工作之余,朱恒银还写了两本共计100万字的专著。
朱恒银在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受访者供图
即便已经退休,朱恒银仍然闲不住。他受聘到安徽理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把多年的工作经历、创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多年来,朱恒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中国好人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
“今年我70岁,与新中国是同频共振。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到富起来,整个过程我都见证了。我们国家繁荣的盛况我感到非常自豪。”
星标🌟【中工网】接收最新最热推文
来源:中工网(策划/罗娟,主编/马杨灵,编导/杨婷尧,摄像/吴景斌,文字/姚怡梦)
编校:潘艺文、余国思
编审:张修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