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阳气”对机体的重要性!但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很多生活习惯可能一直在耗损着自身阳气,导致疾病缠身。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身的阳气足不足?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一到冬天手脚冰凉,有人后脖颈子冒凉风,一些女性小腹发凉,上了年纪的人容易觉得膝盖和手关节发凉。
其实,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阳气不足,阳气不能达到四肢末梢,就会觉得手脚怕凉。
一个阳气充盛的人,其心情大多数时候是好的。即便有的时候不好,也会在短期内调整过来。那些抑郁、苦闷,常常感觉压力较大的人,往往阳气不足。
阳气充足身体各方面都会比较健康,小便流畅大便顺畅。当我们体内阳气不足的时候,小便可能会出现淋漓的感觉,大便可能会出现不成型的情况。有时候,这些情况也有可能是体内湿气多造成的,但是我们阳气不足也容易导致湿气入侵。
出汗,我们一般在天热、运动的时候都有出现过。但如果我们出现异常出汗,比如白天动不动就出汗,晚上睡觉盗汗等。这种情况可能是阳气的固摄作用被削弱。
阳气,有固摄津液的作用。心阳、胸阳不足的时候,津液不得固摄,腠理玄府舒张,于是就会多汗。
所以,多汗的人,尤其是白天没干什么也一身汗的人,基本是阳气不足。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如果我们体内出现代谢异常,则很容易导致肥胖发生,这也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尤其是腹部肥胖、舌胖苔白腻、动辄气喘吁吁的人。
清阳之气,输送于头部,令我们神清气爽、头脑反应敏捷、记忆力好,这其实是阳气足的表现。
那些记忆力下降、总是感觉头晕迷糊的人,往往是阳气不足引起的。
阳气存在于体内,可以固摄我们的血液,使之流畅运行。阳气不足,会容易出现淤血,或者异常出血的情况。比如我们常说的脑梗、心梗,以及女人的月经量大、崩漏等等。
中医有句名言“阳气不到就是病”,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调理良药,养生调理首先要扶阳。只要我们阳气充足了,气血充足了,经络通畅了,就不会生病。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到底如何该养护我们的阳气呢?其实“呵护阳气”的方法很多,除了晒太阳,饮食温补、运动外,我们人体也自带一些“阳气窝”。
平常我们多拍一拍这些“阳气窝”也能通经络、补气血!
气海穴,只看名字就知道了,它是气的海洋,气海穴又称丹田,“气沉丹田”的说法,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从肚脐向下一寸半的地方。
气海穴可以培补元气、益肾固精。我们经常按摩气海穴能够强壮体质,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减少患病的可能。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我们经常按揉这个穴位能刺激气血的流通,气血通畅了,阳气自然就来了。
劳宫穴在手掌的正中间,按压的时候,左右手交叉,一手大拇指弯曲,顶揉劳宫穴,每次顶按3分钟,换另外一只手,每天做一次。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古人称其为“长寿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
后溪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人就会显得疲惫。
在生活中,我们要改变一些伤阳气的生活习惯,穿衣要暖,平常多喝热水,特别是手脚冰冷、有宫寒现象的人,平常可多喝红糖姜茶,祛湿驱寒。
把文章发给你关心的人,
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请点击下方
↓↓↓
关注健康养生
学点咱老百姓用得上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