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衢江,发现了“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时事   2024-11-24 18:51   浙江  


百万年前,古人的脚印,落在了浙江,从此以后,演绎出深厚的文化沉淀。穿越时空,聆听历史的回响,探寻镶嵌在古迹风景中的岁月印记,在当代的繁华中寻找万年浙江的价值。

2024年9月,“考古中国”发布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的考古最新进展。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距今约9300年至8000年。遗址具有怎样的规模?在这里还发现了“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这是一片什么样的稻田?它又蕴藏着怎样的价值?


丰收时节,在衢江区莲花镇,金黄色的稻穗在秋风的吹拂下,摇曳出丰收的喜悦。在这金黄色的稻田之中,有一处距今约9300年至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皇朝墩遗址,通过考古发掘,遗址首次发现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大规模稻田遗迹,据介绍,这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不妨想象,早在八千年前,这里或许已经风吹稻香。

202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皇朝墩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勘探,发现遗址环壕东侧存在一片低洼区域,底部层位中含有高密度水稻植硅体,疑似为稻田区域,结合壕沟及台地上部分遗迹中浮选出有炭化稻米及小穗轴,部分陶器上也可观察到掺杂有水稻壳的迹象。

如图所示,考古人员对皇朝墩遗址地层进行了区分,由上至下分别是近现代耕土层(①-③层),汉晋时期农作层(④层),早于汉代的自然间歇层(⑤层),上山至跨湖桥文化时期古稻田(⑥a及⑥b层),生土层。结合水稻植硅体检测,其中①-③层整体呈黄灰色黏土,内含瓷片,塑料皮等,经检测土壤中水稻植硅体含量约为7000-20000粒/g;④层为深灰色黏土,内含汉晋时期瓦片、青瓷片等,经检测土壤中水稻植硅体含量约为2000-3000粒/g;⑤层仅在壕沟与稻田区域交界处存在,为黄色砂土,内含大量铁锰结合物,未检测出大量水稻植硅体;⑥a及⑥b层为黄灰色黏土,经检测土壤中水稻植硅体含量超过7000粒/g。多种调查指向同一个结论——这是一处上山到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田遗迹。

皇朝墩遗址古水稻田的发现,是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水稻田的首次发现,也被认为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这一重大发现,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更有力地证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了上山文化的价值内涵。而遗址本身的发现,要从2021年说起。那一年,在衢州市一项考古前置工作中,位于衢江区莲花镇犁金园村的两处台地,吸引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初步考古勘探发现,皇朝墩遗址主体由2处台地、1条环壕及一片稻田区域组成,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1号台地位于遗址北部,地势明显高于周边,平面呈近圆形;2号台地位于遗址的南部,平面呈不规则形;环壕周长约902米,宽约7至27米,围绕两处台地分布,并对两处台地进行分隔,整体平面呈“葫芦”形结构。

截至目前,皇朝墩遗址总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共解剖土台1处、壕沟3段、稻田遗迹2处,灰坑柱洞等遗迹数十个,出土小件标本百余件,包括跨湖桥文化时期的陶釜、双耳陶罐、平底盆等,及上山文化时期的陶罐、陶壶、圈足盘等,石器出土数量较多,以磨制石器为主。遗址格局清晰、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保存完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聚落遗址,为研究上山文化遗址的选址、聚落景观、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衢江的这片稻田,蕴藏着近万年的稻作基因,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粒稻谷都承载着先祖的智慧与汗水,每一寸田埂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它静静地诉说着上山文化,让后世得以窥见那悠远而灿烂的稻作文明之光,感受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丰饶与希望。




扫一扫 

看《文化浙江大讲堂》往期节目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

告诉更多人

浙江新闻频道
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立足浙江,放眼全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