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开启寒假模式,不少家长戏称 “神兽出笼”了。但是,学生在享受快乐假期的同时,安全不能放假。小编整理了最近5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避免落入陷阱。
轻信网上“解冻服务”
小学生被骗65800元
1月7日,未成年人焦某报警,称使用手机在快手App上看视频时,刷到一条“快手打卡投票领红包”的视频,焦某通过对方提供的二维码添加其为微信好友,对方称要想参与“打卡投票领红包”任务,必须提供本人使用的微信账号、密码、微信交易密码及绑定手机号,焦某按对方提示操作,结果自己的微信被对方更改绑定信息后便无法登陆。
焦某认为自己的微信号被盗,便在快手App上搜索“如何找回被盗微信号”,添加一QQ号,对方称可以免费找回微信号,但需要使用自己的微信向被盗微信转1分钱验证。随后,对方以视频通话的形式,引导焦某使用其母亲手机支付宝向对方展示的二维码进行转账,对方称微信号找回后,这些钱会自动退回。
按照对方的提示,焦某使用其母亲支付宝一步步向对方扫码转账13笔,共计10805元后被限额。对方又让焦某使用其父亲支付宝继续向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进行转账,支付宝限额后,对方又引导焦某将支付宝注销后重新注册并转账。焦某按照对方的操作,先后向其转账13笔。后焦某父亲意识被骗,带女儿到公安机关报警。据悉,焦某先后累计向对方提供的支付宝收款二维码转账26笔,共计65800元。
男大学生轻信网上交友
不慎被骗6000余元
1月6日,受害人候先生报警称,其在校园内用手机浏览网页,通过一个网址下载了一款交友“约炮”软件,并注册了账号。
随后,该软件客服引导受害人进行交友,并转账5笔,共计6375元。据了解,受害人第一笔转账是通过对方客服提供的微信二维码,转了55元;第二笔是向对方客服提供的支付宝账号转账1520元;第三笔是用中国农业银行卡,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账1700元;第四笔仍是向对方银行卡转账2400元;第五笔是用支付宝向对方客服转账700元。
通过主播发布的链接购买游戏道具
15岁少年被骗16000元
近日,陕州区15岁的小豪(化名)在家中刷快手视频,看到一名主播发布购买和平精英(手机游戏)道具的链接,小豪便根据视频主播推送的QQ加入到QQ群里,群里发了一条公告称“充20元可以返588元现金”的网页链接。
小豪点击链接进去后,按照提示在链接里支付了20元钱。随后,小豪被拉入另外一个QQ群,并根据群主推送的消息加了一个昵称为“财务”的QQ好友,小豪把自己支付的20元支付凭证截屏发给“财务”。“财务”以小豪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为由,要求小豪立即用其父母的手机帮助解绑,并威胁小豪,称法院将找到小豪的父母,把其父母的钱扣完,还要抓其父母去坐牢。小豪感到很害怕,就说有母亲的手机,“财务”给小豪发送了一个二维码,小豪通过扫码成为了对方的微信好友,并根据对方指示,分3次向对方转账共计16000元。
一学生扫码进QQ群领红包
损失127000元
1月17日,渑池县城关镇十几岁的学生杨某扫码进入一个“新年红包群”的QQ群,群内一人称“私聊可领取大额红包”,杨某添加对方QQ号并扫码支付3.91元。
随后,对方称杨某系未成年人违规操作,让杨某添加退款人员QQ号处理。退款人员自称是“和信电子商务”的工作人员,因杨某系未成年人操作,不处理就扣60000元,杨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共计被骗127000元。
女儿手机绑定妈妈银行卡
遭网络骗子盗刷186300元
近日,市民李女士电话报警称,其女儿的手机微信账号捆绑的银行卡被盗刷,损失186300元。经了解,李女士12岁的女儿平时用于交作业的手机收到一条游戏平台“客服”发来的推广信息,称只需出借微信号投票打榜5分钟,就可获得588元的报酬。
李女士的女儿将微信账号和密码告知对方,并提供了手机验证码,随后“客服”称后台检测发现其微信账号违规操作,要封停30天,期间不能尝试登录、申请冻结,不然会被永久注销,且影响个人征信。李女士的女儿不敢告诉家人,而李女士也忘记女儿的手机微信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且手机没开通短信提醒,直到一个月后才收到银行发来的异常消费短信。经查流水,李女士的银行卡先后被盗刷59次,金额达186300元。
警方提醒:
目前,青少年普遍拥有智能手机,并且注册了个人微信、QQ账号,从事一些网络社交活动,相应的也会关注一些“网红”信息,但青少年涉世不深、好奇心强,被骗的几率比较大。骗子会在QQ、快手、抖音、各类游戏内发布消息称充值返利、明星生日会回馈粉丝、免费领取游戏装备等,引诱受骗者添加QQ、微信好友,诱骗受害人发红包、转账或者扫码支付。在诈骗过程中,受害者一旦起疑便会被拉黑,诈骗人员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建议家长加强对未成年子女在使用手机、社交软件、支付工具方面的监督与教育,提醒孩子网络环境复杂,不可轻信陌生人,不贪心、不好奇。给未成年子女使用的手机尽量不要绑定银行卡,家长自己的手机微信、银行卡的支付密码尽量不要告诉未成年子女。不要向陌生人提供“付款二维码”截图以及“付款码数字”,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或视频,谨防手机“中毒”。一旦发现上当受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并保留对方微信号、银行卡号、聊天记录等线索。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 一起关注永昌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