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思政新引擎 拓展高校育人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新时代如何打造数字思政新引擎,拓展高校育人新空间,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构建育人场域,延伸思政育人物理空间。扩展思政育人的物理空间版图。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政育人的物理空间由课堂延伸至课外,育人场所朝着更加广阔、动态、个性的线上数字教室发展,由此推动教学思维突破、互动方式变革和课堂重塑,加快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转变和发展。打破思政育人的物理空间壁垒。随着思政教育内容的实时化、无感化推送,营造随时随地的育人空间,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有效渗透,使教育对象置身于处处能学、人人可学的应用场景,从而增强思政教学的便捷性与时效性。增强思政育人的物理空间体验。虚拟场景的直观性、生动性与感染力,使思政教育由教师对抽象理论的传输,转化为教育对象“亲身经历”历史事件、感知红色资源、模拟现实场景、参与虚拟社区互动等,助推教育对象在收获思政知识的同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转换内容表达,拓展思政育人精神空间。集成教育资源,提升内容阐释的深度。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育人资源平台,推进多学科知识融合,设置党史故事讲述、理论学习等专题版块,强化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优质育人内容的生产与供给,增强内容阐释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导向,引导教育对象感悟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历程及主题主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优化呈现样态,提升内容表达的温度。依托数字化载体,将各类思政材料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历史与当代故事,将育人内容转换为可见、可听、可触的视像化介质,增强数字资源的情感共鸣和视觉冲击,满足青年大学生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实现精准推送,提升内容传播的精度。在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信息载体及环境中,思政教育遵循算法推荐和数字匹配机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分众化、标签化和精准化特征,精准匹配教育对象的个性化信息接收需求,为教育对象达到“自适应”的学习状态创设条件。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为教师实时掌握学情、动态调整育人思路形成有力参考。协同多元主体,扩大思政育人社会空间。完善多元育人体系。数字传播和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单一主体的育人模式,在教师授课、主流媒体引导等基础上,可利用短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等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多面地传递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价值观,提升育人成效。 形成平等交互关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多元学习场景中,无论是平台共建,还是教学互动,动态交互机制是贯穿其中的应有之义。良性互动关乎学生良好的情境体验和社交感受,也影响思政教育的价值内化与实践转化,让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广博、鲜活。 丰富协同实践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强化主流舆论、主流价值引导,构建跨专业、跨院校、跨地区的实践育人平台。在共同培育数字思维、提升数字技能的过程中,构成多元协同“大师资”体系,形成“大思政课”格局,凝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数字思政共识。数字思政是思政教育面向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转型,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未来进路。通过数字化手段,全方位拓展高校思政育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构建更加开放、平等和高效的思政教育场域,为新时代培养能担重任的新质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保障与技术支撑。
来源 / 党建网微平台
编辑 / 祁素蓉
责编 / 张 锐
编审 / 王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