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改委对口支援办公室:将支援协作工程建在老百姓心坎上 | 模范风采录

政务   2024-12-06 09:24   山东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口支援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10人,牵头承担山东省面向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重庆、甘肃等地的支援协作任务。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保障作用,持之以恒推进民生、产业、人才、“三交”等工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促进支援协作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贡献了“山东力量”,今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山东寿光技术专家孟德利(左)为白朗县阿亚村科技专干进行果蔬种植指导。 山东省发改委对口支援办公室供图


11月4日,以“双向奔赴 与‘新’同行”为主题的2024鲁兵“一带一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推动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由“财力支援”向“财智并重”、“单向支援”向“双向支援”、“输血”向“造血”转变,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助力鲁兵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在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口支援办公室(以下简称“山东对口支援办”)的推动下,山东省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携手并进,共同绘就“山海不为远,鲁兵一家亲”的多彩画卷。


作为牵头承担山东面向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重庆、甘肃等地的支援协作任务的重要部门,山东对口支援办通过实施产业振兴工程,帮助受援地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属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发展冷水鱼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东省投入资金2300万元,帮助门源县建设了冷水鱼苗繁育基地。为解决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山东对口支援办会同援青干部多次到云南、上海等地考察,帮助门源县引进运营管理团队,促成门源县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创新实施大西洋鲑在门源淡水孵化、在威海海水养殖的“陆海接续养殖”新模式,形成“孵化—养殖—销售”的完整内循环产业链。


昔日,西藏日喀则百姓的餐桌上,一度以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为主。对口支援日喀则市30年来,一批又一批山东援藏干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成功建成西藏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有机蔬菜基地,创建了西藏首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仅白朗县,蔬菜种植面积就达1.7万亩,年产量高达1亿多公斤,产值超过3.1亿元;全县种植蔬菜人数达2.1万余人,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在新疆,聚焦喀什地区乡村振兴,山东省先后选派89名乡镇干部支援21个乡镇,推广乡村振兴的山东经验,创新实行两人一组、吃住在乡镇的“微组团”模式,实施乡村振兴项目300余个,建设“丝路小镇”10个,帮助招商引资12.8亿元;带动67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走出一条符合受援乡镇实际、彰显山东乡镇援疆特色的新路子。


支援协作的过程,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山东对口支援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大力实施“融合共进”工程,在推动各民族互学互助、互学互促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以经济互嵌促进共荣发展。持续提升“大仓东移”工程,2023年以来助力新疆实现农副产品销售达5万余吨,销售额突破22亿元,大力解决农副产品“出疆难”“出疆贵”问题。在重庆和甘肃着力实施消费帮扶增收行动,持续开展“渝货入鲁”“甘味入鲁”等系列消费帮扶活动,采购、帮助销售农特产品50.51亿元。


以文旅交流促进感情融通。助力受援地建成150余个文旅项目,打造了4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等。山东省创作的剧目《沂蒙山》《兵出渤海湾》成功在新疆、青海演出,联合西藏创作的剧目《迥巴新韵》、联合新疆创作的剧目《班超》成功巡演,参与拍摄《山之南·海之北》等10余部支援协作题材电影。2019年以来,助力开展“大美新疆·醉美喀什”“十万人游重庆”活动,实现游客互送80余万人(次)。


以文化浸润促进思想认同。实施“鲁疆石榴籽”工程,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联谊活动26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30余万人(次)。助力日喀则市建成65家孔子学堂,在喀什地区援建43所国学书院、开设国学课堂,打造4条国学文化一条街,建成文化润藏、润疆服务网络。在山东打造首家西藏文化体验馆,与山东省电视台联合开办周刊栏目《东西有约》,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22年秋季学期,山东省援建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民生项目——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正式启用,一年后该中学被认定为“西藏自治区示范高中”。山东对口支援办协调调动援藏资金、干部人才等资源,在日喀则市持续开展教育“全链条”帮扶,推进集团化办学,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组团式”帮扶,聚力打造了齐鲁幼儿园、齐鲁小学、齐鲁高中为代表的“齐鲁教育品牌”。


2024年以来,山东省在重庆和甘肃持续开展劳务协作提质行动,举办培训班284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18万人(次),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5.58万人。


产业支撑、人才支援、教育援助、消费帮扶……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山东对口支援办坚持“民生为本,效益优先”,在受援地实施了“双引擎”“光明行”等大量民生保障工程,不断夯实群众福祉之“基”,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建在老百姓心坎上的工程”。

(记者孙文振整理)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制作 | 章音頔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

山东民族宗教订阅号
维护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尊重信仰自由,促进宗教和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