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强大的标志,特立独行

体娱   2024-12-05 17:55   重庆  

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一辆开往天津的邮船,缓缓前行。


甲板上,一年轻女子看上去有些落魄,却难掩满身才气和孤傲。


此刻,女子正和一位刚刚结识的贵妇人聊天。


她说:“我想去天津读书,家人要我安守本分,我不愿意就跑出来了。”


这位女子便是年仅20岁的吕碧城。


谁也不会想到,负气离家的她日后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报人、女编辑,近代第一位女校长,甚至被誉为“300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在尘世风雨中,她凭借一腔孤勇,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回望吕碧城跌宕起伏的一生,你会发现:


一个人强大的标志,便是特立独行。




有人说,婚姻就是一场豪赌,若是随便下注,注定会输得一败涂地。


吕碧城被称为“民国第一剩女”,不是她不想嫁,而是她宁愿单着,也不愿将就。


其实,吕碧城的感情经历堪称精彩。


她从小就被父母订了娃娃亲,如无意外她会按时出嫁,不过在她12岁时一切都变了。


那一年她父亲突然去世,由于没有儿子,势单力薄的母女就像刀俎上的鱼肉,只能任由族人欺凌。


族人霸占了吕家的家产,将母女几人赶出了家门。



然而,人性的贪婪不止于此。


族人认为吕碧城母亲的手中还有资产,便勾结土匪,绑架了她。


母亲被囚,吕碧城没有哭泣,她想起父亲生前好友范增祥是两江总督,手握重兵。


于是,她提笔给范增祥写了一封求助信。


范增祥被吕碧城的冷静和智慧折服,他立即派兵解救了吕母。


这原本是好事,可吕碧城的夫家听说后,却吓坏了。


“小小年纪竟能请动总督,这要是再大一点,谁能拿捏得住啊!”就这样,吕碧城的第一段姻缘被扼杀在摇篮中。


和吕碧城牵扯较多的第二个男人,是《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


那日,吕碧城给朋友写的信在机缘巧合之下,落入了英敛之手中。


英敛之看着信上娟秀的字体,文采斐然的字句,瞬间就被吸引了,当他看到吕碧城本人后,更是挪不开眼睛。


始于才华,陷于颜值。


但吕碧城果断拒绝了英敛之,只因英敛之早有妻室。


不插足别人的婚姻,是做人最基本的自律,吕碧城可不愿背上第三者的骂名。


后来,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又对她倾慕有加。


袁克文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之首,是多少女子梦寐以求的对象,不过他从小就流连花间柳巷,一直放浪形骸。


吕碧城说:“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笑中偎红倚翠耳。”


就这样,她主动将自己“剩”下了。



对待爱情吕碧城始终清醒自持,她个性洒脱,洁身自好,若无良配,宁愿终身不嫁。


就像作家苏芩所说:


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


一辈子很长,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就找个人潦倒余生。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会对生活随意妥协。




一个人能否有勇气不断突破自己,决定了他人生的宽度和高度。


初到天津,吕碧城就被英敛之聘为《大公报》的见习编辑。


《大公报》为她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她利用手中的笔为女性发声,呼吁女权,呼吁平等。


一时间吕碧城声名鹊起,有人写诗描述当时的情景:


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尽管名气日盛,可她知道要真正帮助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只靠一支笔是行不通的,女性必须接受现代教育。


于是,吕碧城决心创办女子学堂。



办学之初,因缺少经费,她去找当时的工艺局总办周学熙帮忙。


可周学熙却说:“办什么女学,正经事还忙不过来,没钱!”


年仅21岁的吕碧城碰了一鼻子灰后大哭一场,哭过之后,她擦干眼泪,继续寻找办学途径。


不久,她起草了一份《女学开办章程》,开始向社会募集资金。


她一心办学的精神终于感染了袁世凯,袁世凯下令拨款办学,女校终于成功开设。


后来,吕碧城又应邀担任了袁世凯的女秘书。


女秘书的职位让她的眼界进一步打开,她不仅结识了很多政界高官,还认识了很多商界精英。


后来她反对袁世凯称帝,可像这样的大人物,也根本不会将她的意见放在眼里。


这时她才明白,别人只是看中了她的名气,只想拿她当个花瓶的点缀罢了,女性要独立,若没有经济支撑,一切都是空谈。



于是,她果断辞职投身商海,利用多年积攒的人脉,将中国的茶叶等商品远销欧美。


吕碧城也一跃成了女富豪,实现了财务自由,此后她自己捐资办学、出访留学,过上了大女主的生活。


从女编辑到女校长、女秘书、女富豪,在人生的每一步,吕碧城都没有固步自封。


而是不断地修炼自己,努力突破事业半径,扩大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她把工作当修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为,终于收获了想要的人生。




人生本应自由来去,无所顾忌。


若你是一只凤凰,就不要将身上的羽毛随意拔去。


吕碧城天生丽质,才气傍身,又特立独行,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人们议论的焦点。


1920年,37岁的她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旁听生,去欧洲游学。


刚出国门,吕碧城就入住了美国最豪华的旅馆,而且一住就是六个多月。


为此,有人对她大肆抨击,说她挥金如土,但她直言回怼:


我不偷不抢,花我自己的钱,与别人何干?



到国外不久,吕碧城就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与她交往的人中,不乏富豪、政要、贵妇人、新闻记者,不管面对谁,她做人做事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卑不亢,随心而动。


一次,她收到纽约一位女富豪的邀请,去参加一场晚宴。


赴宴前,她去理发店梳头,当梳头小姐听说邀请人的名字后,惊讶地说:“那可是美国最有钱有势的女人。”


随后,梳头小姐就热心教导吕碧城,要如何讨好女富豪,如何获得她的资助。


吕碧城不动声色地听着,等理完发她才淡淡地说:“你知道么,我比她还要富有呢。”


这就是吕碧城,她孤傲、智慧,从不委曲求全,只做最真实的自己。


有一次,她在奥地利看见人们屠杀动物,那血腥的场面令她不寒而栗。


从此,吕碧城就做了一名虔诚的动物保护者,并开始食素,皈依佛门。


她亲自撰文,讨论灵魂、戒杀、因果等问题,还发起成立“中国动物保护会”。


晚年的吕碧城闭门谢客翻译佛经,她放下了一切俗念,在佛教的智慧中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对此,又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她矫情。


实际上,无论众星捧月也好,青灯古佛也好,都是她发自内心的选择。


她随心而走,活得恣意洒脱,丝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其实,一个人最好的样子,不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从容自在地生活吗?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


在有限的时光里活出真实的自己,方能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1943年,吕碧城走完了她绚烂的一生。


去世前,她留下遗言:火化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入海中喂鱼。


在生命的最后,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


吕碧城的一生,不软弱,不依附,不盲从,从勇救母亲的那一刻起,她就始终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其实,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凡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做自己的勇气。


可人生归根结底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不管嫁给谁,不管结不结婚,唯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


女人这一生最好的活法,无非就是独立清醒,不讨好他人,不取悦世界,不会因为爱别人,而忘记了做自己。

作者 | 旧雨,一直在路上,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总裁视野
竭诚为您送上最精彩的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