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的国风服饰
春节期间,山东省曹县生产的马面裙销售额过3亿元,创短时间内集群单品销售新纪录。然而这还只是产能不足的结果,走近当地企业,都在为上游面料供应不足烦恼,订单根本做不过来。供不应求,这在服装界已经几十年不见了。应了那句话,不是没有需求,只是没有生产出适应需求的产品。今年,曹县当地的民族服饰,中式元素的服装也产销两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缺现象。
红火背后的隐忧
发展中的行业责任
首先,要为国风服饰正名。何为国风服饰?它应该是能够反应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传统中式元素,在形制上有一定遵循的现代服饰,它不是具体指哪一类服装,应该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的概念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讨论,主旨是能够承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要思考,“汉服”,“华服”这些概念是否适合被泛化的使用,这需要组织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探讨,给出权威的声音。
其次,要对国风服饰的设计者加以专业引导。国风服饰是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属于东方美学体系范畴的产物,既要符合当下生活又要彰显中华传统。创新也是在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守正创新,关键还在于正,我们要旗帜鲜明的反对把戏服生活化。现在很多国风服饰的设计者缺少专业背景,在简单的模仿和屈从于市场需求背景下成长起来,对于传统服饰认识不足,不加以引导,那必然会给市场带来有争议的产品。
再次,要从文化和生活美学角度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水平。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似是而非,否则会让人攻击我们群体性的文化缺失。文化部门要结合当下的文旅热潮,做好服饰审美教育。媒体要发挥作用,对于服装的艺术性、文化性,要组织专家多多阐述,加以引导。
第四,要加强产业扶持。国风服饰产业是完全由市场倒逼形成的产业,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值得行业关注和支持。因为国风服饰本身的文化属性,产业的发展可以和地方文旅相结合,从文化、产品、市场多角度联动发展,实现多方共赢。相对集聚的地方产业集群更要加大政策扶持,呵护国风服饰产业的发展。
服装是时尚文化的重要载体, 服饰承载了历史、艺术、美学、风俗等民族智慧。国风服饰,无论是材质、工艺,还是设计、纹饰等,都能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风服饰的火爆,是中国国力上升和国人文化自信的直观表现。正因此,我们行业更要守初心,担使命,引导企业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中国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