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 | 浣熊与貉的进化与生态趋同:欧洲入侵物种的完美风暴

文摘   2024-11-05 16:28   黑龙江  



 欧洲生态入侵危机
美洲浣熊与亚洲貉的欧洲之旅



在网络上浣熊经常和小熊猫被弄混,但如果看过貉的话,就会觉得浣熊和貉才更像一个妈生的。浣熊(Procyon lotor),著名的干脆面君,伴随着干脆面陪伴着一批人的童年,在老家北美飞檐走壁,打家劫舍;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原产东亚,一丘之貉这个名字过于古朴,它们是现今华东地区城市中最容易遇见的国二兽类。貉和浣熊都拥有圆滚滚的矮壮身材和标志性的黑眼罩。以至于没有相关基础知识的人很容易误认。

浣熊原本居住在北美洲,貉则生存在亚洲东部。原本二者不会有任何交集,但因为人类的引入,在欧洲,浣熊和貉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影响着欧洲本土的两栖动物、龟类和鸟类,对欧洲本土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跨越千万里,相隔浩瀚洋,貉和浣熊还能长出相似的模样。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面被叫做趋同进化——趋同进化这一过程产生的,即不相关的生物在形态、功能或两者方面变得彼此相似。

文章《The evolutionary and ecological convergence of the raccoon and raccoon dog: A perfect storm of invasive species in Europe》探讨了浣熊和貉体型进化的趋同现象,分析了它们如何因此变得形态和功能相似,文章还讨论了这些特征如何帮助它们在欧洲作为入侵物种取得成功,并提出了对它们管理的见解,包括基于浣熊死亡模式的种群控制建议,这些建议可能也适用于貉。

a浣熊   b貉

都是食肉大家族,千万年前是一家


貉和浣熊均属于食肉目犬型亚目,尽管它们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但实际上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科。具体而言,浣熊归类于浣熊科,隶属于鼬总科,而貉则属于犬科。在形态特征上,浣熊展现出更多类似于猫优雅气质,而貉的外观就是妥妥的犬科动物。古生物学证据表明,这两个物种的共同祖先在大约1300万年前开始分化,走上了各自独立的演化路径。

二者体型相仿体重相当,成年貉的体重通常在5到10公斤之间,体长约为60厘米,而浣熊的体长稍长,体重也相近,大约在4.5到9公斤之间,就像一个矮壮的短腿胖狗子。相似的体形加上标志性的黑眼罩遮住了大半张脸,尖尖嘴鼻,圆圆的头,灰灰的毛,对于不熟悉这些物种的人来说,它们的外观极易混淆。


细看的话还是诸多不同,貉腿黑背黑尾巴没有环,浣熊爪子清秀、尾巴带环;即使是标志性的黑色眼罩也有不同,貉的眼罩遮着眼睛和脸颊,但不会连接在鼻子上;浣熊的眼罩是两边串联起来的。


左浣熊 右貉

趋同进化的成因


文章深入探讨了貉和浣熊矮壮身材的成因。尽管已有众多研究涉及动物的体型和大小,但关于貉和浣熊为何具有这种体型的具体解释尚不多见。为此,作者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

1、矮壮的身材与貉和浣熊的习性相关——矮壮的身材更全能

作者认为貉和浣熊的矮壮体型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能够更好应对生存环境。“所谓的“矮壮”指的是它们拥有较短的四肢和结实的躯干,这种体型既不过长也不过短,恰到好处。相对短小的腿,大小适中不像有些动物一样过于特化(长腿跑得快但纤弱,腿太短虽壮但不灵活),处于一种刚刚好的状态。能够适应攀爬(没错貉也会爬树,犬科极少数会爬树的物种之一)、跑动、挖掘和游泳等多种情况。作者还认为矮壮的动物觅食效率更高,因为它们的头靠近地面。低头干饭更方便!

2、矮壮身材可能处于细长和粗壮之间的过渡状态。

文章中,作者通过比较鼬类和熊的体型,阐释了小型食肉动物的细长体型与大型食肉动物的粗壮体型之间的差异。细长体型有利于在狭小空间中灵活追踪小型猎物,而粗壮体型则在面对威胁时提供更多的力量和保护。在欧洲,尽管像狼和猞猁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数量不多,但它们仍然对貉和浣熊构成潜在的捕食压力。貉和浣熊的矮壮体型赋予了它们较强的力量,特别是当它们将重心置于身体的后半部分,利用杠杆原理来增强对抗捕食者的能力。这种适应性类似于非洲蜜獾在对抗大型猫科动物时所展现的坚韧和力量。
作者对貉和浣熊标志性的黑眼罩提出了一些有趣的猜想。其实自然界中,这种黑眼罩现象不少。在哺乳动物中,不仅是貉和浣熊,大熊猫、小熊猫,甚至睡鼠都有类似的黑眼罩。在鸟类中,伯劳也具有这种特征。这些黑眼罩可能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可能具有实际的生物学功能。例如,大熊猫的黑眼圈主要是用来保护眼睛,防止强光反射影响视力,同时也可能在对峙时显得眼睛更大,起到震慑对手的作用。对于貉和浣熊而言,这些黑眼罩可能也具有类似的功能,比如在面对威胁时显得更具攻击性,或者在捕食者面前显得更加凶猛,起到恐吓的作用。(不过智人们,只会觉得看起来更可爱了)

第一排从左到右:浣熊、貉、睡鼠
第二排从左到右:大熊猫、非洲灵猫、伯劳

人类导致的错误,也应人类去弥补


欧洲貉和浣熊的存在都是因为人类的错误,而承受对应恶果的则是当地的野生动物们。自20世纪中叶以来,浣熊因人类的有意或无意行为(毛皮农场逃逸和宠物浣熊释放),在德国首先建立了野外种群,并逐渐扩散至整个欧洲。同样,貉作为毛皮经济动物在20世纪被苏联引入欧洲,由于人为释放或养殖场逃逸,也在欧洲建立了野外种群。


文章指出,已有证据显示浣熊和貉对欧洲本土动物群落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某些地区,浣熊的活动可能导致了两栖动物、类龟以及欧洲本土小龙虾(区别于入侵的克氏原螯虾)数量的减少。貉可能对鸟类种群构成威胁,并可能是蛙类数量减少的元凶。因此,欧盟已将貉和浣熊列为外来入侵物种,要求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控制或根除,以降低它们对本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并防止它们的扩散。

在管理策略方面,作者提出了针对浣熊和貉的控制建议。考虑到它们的补偿性与附加性死亡率模式,建议需要采取高强度和持续的狩猎和诱捕措施来控制它们的数量。最后,作者强调了提高公众意识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减少这些入侵物种的进一步扩散。更多内容建议移步原文。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wll2.12044


碎碎念


文章里面作者觉得浣熊在人为改变的景观中生活得如此成功,甚至被描述为“伴人”物种。作者觉得目前尚不清楚貉是否也能在如此密切的人类联系中同样茁壮成长,尽管它们确实出现在城市中(原文是指欧洲)。文中作者也提及过,除了欧洲还有一个地方也同时拥有貉和浣熊——日本。
不过由于分类变动,日本的貉由原来亚种变成一个独立种——日本貉。但影响不大,到底还是貉。貉在日本还有另一个名字——狸,传说里面可以化形(中国文化里面的狸是指猫,根据时代不同代指不同,可能是本土豹猫或者外来流浪猫,这是后话了),日本动画电影《百变狸猫》的故事主角就是貉。

影片讲述了在东京周边的树林里,一群貉因人类不断扩建住宅区而面临栖息地减少的危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貉决定复兴祖先的变化术与人类对抗,试图阻止住宅建设计划。尽管想尽办法,却依然没有对人类的活动产生任何影响。最终,貉们发现住宅区突然变得绿意盎然,原来人类发现了这群狸猫,为它们制造了一片人工绿地。狸猫们在人工景观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今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栖息着中国数量最大的貉种群。但我们的城市在一开始的规划里面,应该没有考虑给貉们留下绿地。所以貉依靠本身顽强的适应能力,适应着变迁的土地,成为中国城市野生动物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丘之貉变成城市之貉。也许未来的城市,会有更多的野生动物定居。






Wildlife Letters 为全球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国际高水平学术平台,并力争发展成为全球聚焦野生动物科学特色研究的顶级期刊。


期刊主要面向野生动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发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或研究结果对野生动物科学保护和管理政策有广泛指导意义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诚挚期待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积极投稿。


期刊在2022-2025年期间发表的文章均不收取文章出版费(Article Publication Charges)


订阅链接:(复制访问)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action/showAlertSettings?journalCode=28325869&action=addJournal


期刊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8325869


投稿链接: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wll2

人类世下的动物研究与保护
《Wildlife Letters》是东北林业大学2022年新创办期刊。旨在刊登全世界同行评议的关于非家养动物的生态、保护和管理的研究文章,推动理论、实证、方法论技术和跨学科创新,促进全球野生动植物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影响的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