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更亲近人民的新闻记者——写于第25个记者节

文摘   2024-11-08 10:14   湖南  

文 | 邓灵 曾国杰 李佳


每个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都曾写下自己的荣光。
民主革命时期,“盗火者”把真理遍传工农大众,下笔可敌百万兵;长征路上,《红星报》伴随始终,印刻一路牺牲一路歌;改革开放后,新闻工作者以纸笔、以镜头,忠实记录亿万人民锐意进取、创造辉煌的征程。
今天,是更为壮阔的时代。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纵挥凌云笔,用新语言、新媒体向世界宣示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快速发展,但无论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方式如何变化,人文关怀在新闻中的角色始终不可替代。
第25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几许沉重,几多思考。在这个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节日,我们不仅重申责任与使命,更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做好新闻报道,进一步传播正能量。

人文关怀在新闻中的必要性


新闻,当然首先是真实、客观、公正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任宣传部长陆定一曾指出,“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无论在采访中、在编辑中,都要力求尊重客观的事实”。

在这一前提下,新闻记者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深入现场,与采访对象真心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新闻报道能挖掘出最真实、最动人的细节。

因此,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就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归宿,脚下的泥土、身上的灰尘,就是时代给予的最高奖章。

正如马克思所说,记者应当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重大事件发生,尤其是在关于经济、政治、环保等重大社会议题的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视角,能够帮助媒体传达人类应有的角色和态度,体现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如,日本核污水排放、美联储降息等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

本质上,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情感的交流、价值观的传播。通过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普通人生活当中闪烁着智慧和光芒,使得新闻报道在鲜活真切的同时,张扬着真正的民生风范和民生精神,并引导着公众的精神境界。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各类遍地开花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很大程度彰显了民生新闻的活力,如浙江《1818黄金眼》、江苏《南京零距离》、湖南《都市一时间》、成都《谭谈交通》等,它们的新闻报道风格鲜活、亲近、通俗,话语方式让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今天,邵阳双清的记者们深入基层,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改变(《振兴“湘”村|短陂桥村:村干部公益“直播带货”,开启助农新模式》),书写着本地区蓬勃向上的真实容貌(《胖东来“爆改”步步高,激发消费新活力》),吟诵着双清人民协同奋进的动人诗篇(《致敬高温下的“守护者”| 你们的生活我来护航》)……多条诚意满满的报道不断在中央、省市级媒体得到刊发、认可。可见,温暖人心、温存民心的报道才能够提升吸引力,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报道如何更亲近人民?

坚持正确导向,不抢抓“噱头”,不追求低级趣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如果疏于思想深度的探寻,降低新闻格调与品质等问题,将越来越远离新闻的本质,走向肤浅、媚俗、虚假的境地。

如,堆砌琐事,局限于表象,信息价值含量低——在报道中罗列冰冷的数字、措施,或是当地大小官员的名字,显得“官味”十足、“政绩”十足;

如,一味迎合流量,片面追求轰动效果——罔顾人文关怀,恶性事件中围堵受害者家人,求关注、博眼球,甚至编造故事、炮制谣言,只为把“泼天的”流量“吃干榨尽”;

如,缺乏受众意识,自我美化、任意拔高——《三代烟草人的传承与守望》,原本想讲述祖孙三代薪火相传从事烟草工作的事迹,结果被网友质疑裙带勾结、家族腐败。

不禁要问,究竟谁是宣传的主角?谁是宣传的主要受众?毫无疑问,是人民群众。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奉为主体,维护公众利益。伟大的时代需要精彩的讲述,今天的中国,更需要“蹲下来才能听到、俯下身才能看清”。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愈发密切。作为新闻工作者,不妨走近普通人的身边,关注他们的生命、生存、生活和生计,关切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心灵世界——和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谈谈心,看看烈日下的穿梭、忙碌的汗水,更能感知劳动者是最动人的风景线;与年轻人交个朋友,听听“考研党”“考公党”的心声,更能理解“上岸”的期盼……

我们要做到的是在报道理念上的亲近人民、内容结构上的亲近人民、话语方式上的亲近人民,更做到在思想深度与精神内核上亲近人民。

围绕人民主体性提升能力,下笔更沉,着墨更深。这是新闻工作者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履职尽责和成长成才统一的必由之路,也是新闻队伍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对报道对象(人物、事件、环境、物品等)深度理解,用富含人文精神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从微观层面多挖掘互助、自强等闪现人性光辉的普通人故事,突出背后的人性、情感和价值。实践层面而言,即,见人见事见精神。避免将报道简单化、模式化,真正走进群众、走进一线,用诚意挖掘反映时代、引领时代的真材实料。如,上海媒体挖掘的快递小哥汪勇的故事,一个人组群解决了1000多医护人员的出行以及后勤供应等问题,真实可信、情节感人。

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受众群体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念,适应时代、与受众合拍,让受众从报道中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价值与尊严,避免将正面宣传做出负面效果。反面例子有“流产后仍坚持重上一线的‘90后’护士”等所谓让人泪目的新闻,引发不满。

强化自身职业操守和伦理意识。在发挥智能工具作用的同时,更好地投入人文关怀的视角,确保报道的温度和深度。此外,还应注意保护新闻信息来源和受访者的隐私,在追求独家新闻的同时,考虑报道对个体和集体的长远影响。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记者记者,应记天下风云,记人间冷暖,记天地浩气,记家国情怀,记时代变迁……为人民书写纪实,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记者的责任,也是新闻人的荣光。

11月8日,又一个记者节,庆祝节日、共享光荣,更当恪守原则、奋力前行。


监  制:范涛
  稿:曾国杰
编  辑:曾玉娟
来  源:阳市双清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2023897784@qq.com
法律顾问:邓志清律师(13037399976)

记得点赞哦  

双清发布
全方位推介邵阳市双清区,及时发布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工作、政策解读、便民信息、最新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