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视频,让我很不是滋味……
济南芙蓉街,一个穿着花棉袄的小男孩,在帮家里看糖葫芦店。
十来岁的年纪,本该在学校读书,却已经能够帮助父母看店,体会到了"赚钱"的艰辛。
这本该是个让人感动的画面,我将其生动绘出: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我看到了比“化掉“的糖葫芦,还要“埋汰”的东西。
一位女顾客问了价格后转身离开,小男孩突然变了态度,大声斥责女子,甚至爆了粗口:"不买,你问啥……找事儿呢你……"
说实话,我愣住了。
我家楼下有个卖水果的大爷,每次我去问价,他都笑呵呵地说:"闺女,这个不新鲜,你买那个吧。"即使最后我没买,他还是笑着说:"下次来啊。"
同样是摆摊做生意,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回到视频,那位女顾客听到脏话后,转身理论。
她拿出手机录像,语气虽然生气但还算克制。
但小男孩不但没有认错,反而变本加厉:"你拍什么?找事呢?"
更让人震惊的是,坐在后面的父亲,不但没有制止孩子,反而悠哉地坐在凳子上,还补了一句:"说话干净点啊!"
这句话不是对自己儿子说的,而是对那位女顾客说的。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小男孩会说脏话。
▽
你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
孩子的语言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啊。
有人说:"人家孩子,这么小就帮父母干活,多懂事啊!"
是啊,确实懂事。
十来岁的年纪,就知道分担家里的重担,这份孝心,确实让人感动。
但是,懂事不等于会做人。
helping家人经营店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人服务。如果连最基本的礼貌都没有,这样的"帮忙",反而是在帮倒忙。
更让我心疼的是,这个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你想啊,当他说脏话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变相支持。这不就等于在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对的"?
如果换个场景,如果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女性顾客,而是个彪形大汉,这位父亲还会这么"淡定"吗?
说到底,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事件最后,这家店因为舆论关门了,甚至被拆了……
很多人说:"活该!"
但我更疑惑:这个结局,真的解决问题了吗?
店可以关,但孩子的行为习惯会改变吗?
糖葫芦可以不卖了,但家长的教育态度会反思吗?
▽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那位女顾客。
糖葫芦都化掉了,她当然不会买。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询价,难道不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吗?
可是你看那位父亲,不是想着怎么改进产品,不是教育孩子如何服务顾客,而是一个劲儿地怪顾客"找事"。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更熊的家长。
说真的,我真的很担心这个小男孩的未来。
现在他可能觉得自己很厉害,可以对着顾客大呼小叫。
可是,等他长大了,走向社会了,这样的性格会给他带来什么?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都这样。"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识的很多孩子,比他还小,说话做事却特别有礼貌。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的榜样。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个孩子的问题,不如说这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个别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照出了个别家长的无知。
▽
教育孩子,不是教他赚多少钱,而是教他如何做人。
不是教他耍小聪明。而是教他明是非。
因为,再甜的糖葫芦,也抵不过一颗善良的心。
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