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 | 传媒学院

教育   2024-06-24 21:50   广东  


学院巡礼

华农珠江传媒学院






院长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静民。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以及3500名师兄师姐,热烈欢迎大家报考我们学院。

人生有梦!我们要感谢我们心中共同拥有的传媒梦想,是它让我们相聚在这里,让我们在这里挥洒青春,放飞自我,追逐理想。在未来四年的时光里,让我们戮力同心,勇攀高峰,争创辉煌。

筑梦踏实!同样的梦想让我们流淌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血脉让我们燃烧着同样的激情。既然选择了传媒之路,就让我们即刻出发,共同开启这段1460个日夜的旅程。

我们已经准备就绪,位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的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这里为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您的智慧和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您是否满意?

在广东传媒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学院迅速成长,成为华南高等教育版图中唯一的传媒学院。我们的教师团队由传媒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包括二级教授、三级教授,以及来自世界各大高校的硕士组成。学院配备了专业演播厅、摄影棚、影剧院、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器材,您是否满意?

有梦想的旅程,注定是不凡的。

有追求的人生,注定是闪光的。

就让我们在这里成就不凡,让我们在这里绽放光彩!

张静民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24年6月20日










传媒学院介绍




传媒学院成立于2017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现开设有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含粤语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等9个专业,13个方向,在校生3000余名。

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目前拥有包括二级教授、教授和来自传媒业界的导师在内的教师200余名,师资专业、年龄、学历、学位构成也较为合理,学科带头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成果丰硕,所带领教学和科研团队教学水平深得学生和同行认可,科研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学院实验设施专业、充足,现有400平米影视摄影棚和融媒演播厅各一座,集影院与剧院双重功能于一体的影剧院一座,节目编导、摄影、影制、戏剧排演、化妆造型、虚拟影像、新闻直播、网络直播等专业实验室数十间余间,实验设备数千件套,基本可以满足各专业学生教学实践所用。


2022年春季以来,学院对标学校所提出的“十个一流”建设目标,努力打造传媒全产业链教育,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成功申报了电影学、网络与新媒体、录音艺术等3个新专业,筹备开设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化妆造型、三语影视经纪人等方向;努力打造和培育《影视摄影基础》《播音创作基础》《纪录片创作》《影视画面创作》《无人机航拍技术》《平面摄影》为省一流课程,摄影、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为省一流专业,戏剧与影视学为省一流学科;同时,学院还设有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和粤语文化传播工作坊。作为国内首家非遗影像传播研究和省内首家粤语文化传播机构,在促进学院教、学、研、产同步发展和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平台的同时,着力发掘、纪录和传播湾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为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贡献传媒力量。








升学情况一览表











广播电视编导




新媒体节目编导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较高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摄制、后期制作等领域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同时立足于广电传媒学科发展和新媒体产业前沿,要求学生掌握融媒节目创作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能满足广播、电视、电影、新媒体等行业的市场需求。

就业前景: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新闻节目编导文艺节目编导、纪录片编导、专题节目编导、影视剧导演、短视频编导制作、电视节目编辑制作、电视音乐编辑等。就业目标主要是省市广播电视台、区县融媒体中心;政府及行业、企业;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网络视频平台;自主创业开设融媒体节目制作公司、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媒体服务公司等,就业前景广阔。

全媒体记者方向

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全媒体记者方向,是传媒学院顺应当下新闻与传播新发展,为省市县区各级融媒体培养复合型、融通型人才而设立的新的专业方向。该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新闻理论修养和全媒体采编播管全面型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影视等内容生产与传播于一体的各级各类融媒体,以及影视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视音频内容策划、采编制作、主持和传播运营等各工种上的工作,成为真正的具有较高新闻与传播素养和包括掌握新闻与影视节目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

本专业方向毕业生可进各级广播电视台、各级融媒体中心报社、出版机构、网络与新媒体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及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新闻或宣传项目策划、全媒体内容生产及节目营销、管理与传播等各项工作。







播音主持与艺术

(普通话播音和粤语播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开设有普通话播音与粤语播音两个方向,适应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的改革与发展需求,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深厚的科学人文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德艺并举、具有国际视野、熟悉粤港澳区域文化、适应媒体深度融合与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播音主持与口语传播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文化传媒公司文化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宣传企划部门、艺术培训机构、网络媒体等单位从事播音主持、配音解说、新闻采访报道、新媒体直播、新媒体运营、艺术和语言培训等有声语言传播工作。







戏剧影视文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戏曲、影视剧本创作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基础。学生能够完成从策划戏剧影视项目到戏剧影视作品的剧本创作、摄制和营销等各环节工作,实现戏剧影视作品的生产和运作。同时,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发现”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在相关领域从事剧本创作、文艺编导、理论研究等工作。

就业前景:

话剧团、广播电视台、文化馆、网络媒体、影视公司、报刊、出版社等单位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编辑、文艺编导和策划工作,以及有正确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审美取向、国际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应用型接班人。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域从事剧本创作,理论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戏剧影视导演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文化艺术事业,具备丰厚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理论实用型功底,具有先进的戏剧影视导演理念,熟练掌握导演创作方法,在创意、叙事、造型、声音等方面有较高的综合运用技能和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能适应新时代戏剧影视产业多元化发展要求的戏剧影视导演人才。

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影制片厂、影视公司、视频网站、新媒体公司、剧团剧院等单位以及相关专业院校,从事戏剧、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短视频、网络新媒体节目导演、制作和运营管理工作,同时也能胜任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影视创作、文化宣传等各类岗位。







摄影




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化、系统化学习和实训,打下扎实的艺术理论、摄影理论功底,能够熟练掌握图片及视频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熟练掌握图片及视频后期编辑制作技巧;能够独立或带领团队从事图片拍摄和影视节目摄制。

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摄影师、摄像师等相关岗位,既能在各级各类媒体、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从事与图片和视频摄制相关工作,也能在影视公司、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媒体单位从事与摄影摄像相关的创作、运营和管理工作;本专业尤其适合掌握摄影摄像技术专长的毕业生成立工作室、节目公司,实现自主创业型事业发展。







影视摄影与制作




培养目标:

通过四年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电影及电视艺术创作基础知识与理论修养,了解影视摄影艺术、技术与制作流程,具备文化艺术素养、开阔国际文化视野、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能够从事摄影及影视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创作、制作、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就业前景:

本专业面向传媒与文化艺术领域、各级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网络与新媒体公司、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领域,培养具有影视摄影制作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且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录音艺术




培养目标:

录音艺术专业是我校最新开设的传媒特色专业之一,旨在培养音频艺术师、录音师、混音师、音效师、音乐录制与制作技术等精专技能人才。作为充分发挥数字时代优势、适应信息化产业需求的战略新兴专业,近年来备受考生青睐,成为热门的创意传媒学科。

就业前景:

本专业承担着音频传播、音乐承载等重要任务,在数字化时代,它更是与电影、游戏等领域密不可分。我校立足大湾区,辐射南中国,培养顺应媒介变迁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录音艺术人才,毕业生未来在影像、音乐声音创作录制与华南地区有声非遗保护传播等诸多领域都将大有可为。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在内的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将引发更广泛的音频内容需求。智能音响、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方面的新兴应用等领域手段的逐步借力,也将为录音艺术专业人才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电影学

(影视制品管理与明星经纪)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系统掌握电影制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搜集、分析资料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从业素质,能在电影制片与市场相关领域进行影像内容策划、创作、制作、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就业前景:

能在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影视公司、新媒体传播公司、文化馆、电影院以及大中型企事业的文宣部门等相关单位从事影视剧的创作、制作、运作宣传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和信息科学基本理论,拥有联网创意思维能力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新媒体内容生产与集成、网络数据挖掘与分析、新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新媒体运营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能够在媒体机构、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和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

该专业毕业生可考虑在各类门户网站、传媒商业网站、党政部门网站、企事业网站等从事信息采集、撰写、编辑等工作;能从事与新媒体相关的网站策划、网络推广以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广播电视台、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以及各类节目的策划、编导、节目制作等工作;还可以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行业从事商业开发、活动创意、媒体策划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稿写作、视频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工作和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工作。







表演




戏剧影视表演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扎实演技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表演人才。学院聘请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师资团队,为学生培养较高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素养和专业的表演技巧,帮助学生探索和打造表演风格,发掘自身的艺术潜力。表演专业戏剧影视表演方向在戏剧舞台表演、影视镜头表演的基础上开展网络新媒体表演教学,打造不同平台、不同传播媒介、不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表演教学方法,培养符合新型演出环境的表演人才。学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与岭南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和艺术创作氛围,为表演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就业和创作机会。

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各剧院、影视剧组、新媒体公司、文艺表演团体、文化传播公司及各单位宣传部门从事表演、策划、组织等工作。

音乐舞台表演

培养目标:

音乐舞台表演方向是依托于表演专业体系而开设的综合性、实用性舞台表演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艺术职业道德和人文艺术素养,且在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表演的“艺术生态链”中,具备以音乐、音乐剧及影视表演为主要专业技能的舞台综合表演的现代复合型演艺人才。

就业前景:

可在歌舞剧院、国家企事业艺术文化系统、文艺团体、艺术文化传媒公司等从事音乐舞台表演、戏剧影视表演、舞台组织策划、编排演出等工作,在艺术院校及艺术培训机构从事音乐舞台表演教学等







师资力量




张静民教授

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戏剧影视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政府广播影视奖/新闻奖专家评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在《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电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电视节目创作与编导》《创意工业时代的媒介品牌塑造》等专著多部;任总策划、总编导、总撰稿参与摄制《华侨与辛亥革命》《中山影杰》《长岗坡纪事》《大雾岭上的日与夜》等电视纪录片作品多部,荣获广州纪录片节和中国电视纪录片评比等多种奖项;主讲《出镜记者与现场报道》《节目策划与编导》《纪录片创作》《新媒体节目编导》等研究生、本科生专业骨干课程。


刘光磊教授

传媒学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教授,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高访学者。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广东省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广播电视台记者、编辑,广东《新快报》总编辑助理、新媒体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网络与新体、影视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网络传播导论》《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研究》等著作4部,出版教材《网络广告学》1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新闻界》《新闻爱好者》《电影文学》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孙玮教授

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少数民族电影专业、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智能媒介专业博士后毕业。长期致力于影视大数据、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承担主持各项课题十余项,在核心期刊、报刊上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一篇为中科院JCR分区1区,两篇为中科院JCR分区2区的SCI/SSCI录用文章,CSSCI共4篇,权威2篇。所属团队拥有千亿量级各领域全网数据,3亿社交媒体账号数据、25亿论坛博客数据、32亿新闻数据、572万电子报刊数据、7000万条App数据、近5亿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数据、20万+指数平台用户、10万+舆情平台用户、30万+微信公号用户。


刘广宇教授

传媒学院特聘教授,特别引进专家级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文艺与传媒专业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人文纪录影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曾有十余年省级电视机构从业经验。研究专长:影视文化与传播研究、纪录片创作与理论研究、非透影像研究和乡村文化与传播研究等,并在上述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绩。主持《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列车上的春节--K352/1次列车春运记录》等15项课题,发表了《倾听节日的声音--中国节日影像志口述实践与价值探索》等6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电影放映研究》等4部论著,参与了《传灯》等多部影视作品,获得多个荣誉奖项。


董从斌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及其创作。

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即用即学:以用为核心的影视艺术创作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获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倡导“用以致学”理念;出版专著《短视频艺术传播》(国家社科资助项目),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4部,其中《数字影视摄影简明教程》获得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优秀教材三等奖;目前担任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院校评估评估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高校影视协会会员,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


李雪冬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原宁夏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教授、摄影专业学科带头人,现任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摄影专业教授。公开发表摄影作品3000余幅,有400余幅作品在国际国内各种大型比赛、展览上获奖或入选;出版个人摄影专著《天地人》,发表摄影专业及人文科学学术论文21篇;获得“宁夏首届十佳新闻摄影记者”、“2023年全球华人十杰”等称号,“第二届中国摄影教育德艺双馨奖”和“第三届中国摄影教育突出贡献奖”。


邱兴联教授

传媒学院高级记者(正高),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教师。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报道曾多次获《湖南日报》新闻报道一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并获全国十家经济大报“神州杯”头条新闻大赛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曾获广东广播电视新闻论文一等奖。历任地方电台播音员、记者、副台长、总编室主任等。


邢永川副教授

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广西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专任教师,参与广西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创建和全国一流专业建设与审评全程。先后3次被评为广西大学优秀班主任。曾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非遗传播、民俗学)、海外华人传媒、播音与主持艺术理论。


谭若风副教授

传媒学院主任编辑(副高),传媒学院粤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方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广播电视协会评委库成员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学会评委。广州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任FM1027金曲音乐广播频率副总监、总编室副主任等职务。任职期间,参与主持和策划过多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广播节目和电台品牌活动,曾获得“广东流行音乐三十周年庆典评选活动“颁发的“传媒成就奖”。工作期间积极致力于广府粤语文化整理与推广工作,曾担任粤剧融媒体音频节目《广府新戏派》的节目监制;参撰融媒体粤语系列教材《粤语正音入门》,参与中小学课外参考读物《晨读晚诵》的粤语朗诵,参撰湾区有段古系列丛书《湾区建筑好好睇》。


梁伟志副教授

传媒学院主任记者(副高)。曾任清远广播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节目研发中心主任、副台长、清远广电集团副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入职以来所主创的《苗岭鸿雁》《清明驻村》《水族端午》《分山》《永远的微笑》《歌堂》等电视作品先后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曾被授予”广东省优秀外宣工作者”和”广东省首届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




文案 | 传媒学院

图片 | 传媒学院

编辑 | 黎婉仪 罗芷琦

初审 | 黎婉仪 邓伟骏 梁翠方

复审 | 李   萱 朱垚昊 赖荣钰

终审 | 叶璐璐 梁琛媚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招生办
关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招办,获取最新招生政策,给你呈现更加精彩的华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