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着一张外国脸,却坚称是中国人,向国内捐款超4亿,扬言:我没中国血统,但有中国心

情感   2024-10-02 00:12   山东  

在印尼的商业帝国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身兼多职,名下企业遍布全球,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豪。


然而,他的身世却如同电影般曲折离奇,令人叹为观止。他,就是熊德龙,一个异国孤儿到客家骄子的非凡蜕变,一段跨越国界与血缘的家国情怀。


熊德龙,这个名字在印尼乃至全球商界都响当当。作为熊氏集团总裁、国际日报总裁,以及印尼中华总商会主席,他的商业帝国横跨多个领域,影响力深远。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商界巨擘竟是一位异国孤儿,他的成功与荣耀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客家情缘。


七十多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可怜的弃婴在印尼的某个角落无助地啼哭。


幸运的是,一对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夫妇熊如淡和黄凤娇,用他们温暖的怀抱接纳了这个小生命,为他取名熊德龙。


从此,这个异国孤儿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也因此与客家文化、与中国紧紧相连。


在熊德龙的记忆中,童年总是充满温馨与欢乐。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养父母总是竭尽所能给予他最好的关爱。


母亲常常把他搂在怀里,唱着悠扬的客家山歌,那歌声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灵;父亲则教他背诵《增广贤文》,用那些古朴的智慧和道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正直善良的品格。


在养父母的悉心教导下,熊德龙从小就懂得了感恩与回报,也坚定了自己是中国人、是客家人的身份认同。


随着时间的流逝,熊德龙逐渐长大成人。16岁那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在海绵厂里,他勤奋努力,用心观察,很快就掌握了生产流程。


两年后,他凭借自己的积蓄和父母的“投资”,勇敢地开办了自己的小加工作坊。就这样,不足20岁的熊德龙靠着办海绵厂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此后,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不懈的努力,在印尼工商界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位举足轻重的商界领袖。

然而,对于熊德龙来说,成功并不意味着满足。他始终铭记着养父母的教诲,铭记着自己是客家人的后代。


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回报这片养育他的土地。1978年,他费尽周折回到了广东梅州,第一次踏上了这片他从未踏足过的“故乡”。


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的祖母,感受到了家族的温暖和根源的力量。那一刻,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归宿。


回到印尼后,熊德龙立刻把年迈的父母接回了梅州老家,让他们落叶归根。同时,他也开始大力援助家乡的发展。


他投资建厂、修路架桥、捐资助学、支援医疗……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投在了家乡的建设上。


在他的努力下,梅州的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


除了对家乡的援助外,熊德龙还特别注重文化输出。他发现国外媒体经常抹黑中国,报道失实。


作为一位爱国华人,他深感愤慨。于是,他斥巨资收购了《国际日报》,用这份报纸为中国发声,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在他的经营下,《国际日报》不仅成为了印尼乃至全球华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还促进了中印尼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


在熊德龙看来,自己虽然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但却有着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中国,爱着自己的客家文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客家文化,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熊德龙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家国情怀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客家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七彩祝福
重要提示:点击下方【关注】按钮,然后点进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