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 年味正浓
不少诈骗分子绞尽脑汁“冲业绩”
蠢蠢欲动的花式骗术层出不穷
为了让大家过一个安心、祥和的新年
这份春节反诈攻略请您立即查收
第一步:虚假贷款诱饵
诈骗分子通过制作看似正规的贷款 APP,以“低门槛”“高额度”“放款快”等诱人信息发布广告,吸引有贷款需求的人下载并申请贷款。
第二步:找借口设障碍
利用大多数人对征信问题的不了解,编造“征信不好需要刷流水”或“账号被冻结”等理由,让受害者产生如果不按要求做就无法成功贷款的心理压力,进而听从诈骗分子的指挥。
第三步:诱导操作骗财
诈骗分子引导受害者进行“刷流水”,缴纳“解冻费”等相关操作,又以各种理由告知受害者继续转账否则无法提现,完成诈骗。
【典型案例】Y先生玩手机时,他点击网页下载了一款“约炮”软件,进入该APP后,便有“接待员”给他发送了一些同城美女的照片,并称想要“约炮”就需要先支付会员费。Y先生支付该笔会员费后,“接待员”便给他推送了一个名为“约爱小蜜”的好友名片。
他添加“约爱小蜜”后,对方将他拉入一个群聊,并让他在APP选择“大小单”做任务,并向指定账户转账进行“刷单”获得返利。刚开始他完成了刷单,都获得了返利,但后来刷大单提现时,系统显示未按流程操作申请兑换失败,于是他继续充钱刷单,直到接到警方的预警,对方才发现自己上当被骗。受害人共计损失237972元。
第一步:诱导下载诈骗APP,发送招嫖短信,以免费“约炮”为诱饵,诱导受害人下载诈骗APP。
第二步:诱导刷单,以“完成任务即可免费约炮”为名,进行刷单诈骗。以小额返利取信受害人,诱使受害者加大金钱投入。
第三步:不断要求转账,受害人充值几笔钱后,骗子开始给受害人派发较大金额的订单,甚至还有“打包”要求,必须完成多笔订单后才能拿到佣金,或者以“操作失误”为由,要求受害人缴纳另一笔款项用于激活返款。接下来,各种汇款借口层出不穷,雪球也会越滚越大。
寒假已至,没有了学校的约束,不少中小学生在家都会玩玩网络游戏、刷刷社交平台来放松心情。形形色色的玩家和博主当中,有骗子正伪装身份悄然接近。缺乏经验、警惕性不高的未成年人,正是骗子们首选的诈骗目标。
【典型案例】吴某(11岁)使用母亲手机登录某QQ群,看到有人免费发放游戏皮肤,便添加对方为QQ好友,微信扫描二维码领取皮肤。对方告诉吴某其账号存在非法领取行为,需联系后台工作人员处理,否则要赔付10万元,被判刑1年。吴某非常害怕,添加了对方另一个QQ账号,按照对方语音提示扫描二维码支付6500元,事后吴某母亲发现异常并报警。
一是免费皮肤“大陷阱”。诈骗分子谎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游戏皮肤,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开启“屏幕共享”进行转账操作。
二是威胁恐吓“下圈套”。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游戏社区等渠道发布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加入QQ群,随后假冒警察、律师等身份进行诈骗,恐吓学生必须对案件进行保密,不能告诉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否则就过来把一家人都抓走。孩子出于害怕,只好乖乖听话,给对方转账“自证清白”。
三是冒充熟人“广借钱”。很多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安全意识较低,导致QQ或者微信号被盗,有的甚至直接授权别人登录。诈骗团伙利用这个时机开始用未成年人的名义到处借钱,或者发送诈骗信息实施诈骗。
四是虚假购物“线下付”。诈骗分子利用微信、QQ、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送大量的虚假广告,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文案包装,在低价的诱惑下,很多未成年人就会通过线下商议完价格后直接付款,导致被骗。
五是网络追星“诱惑大”。诈骗分子引诱未成年人加入虚假的明星粉丝群,以获取明星签名或礼物为诱饵,以打榜、刷礼物、募捐等名义实施诈骗,引导未成年人转账或刷单。
远离电诈
牢记“三不一多”原则
“八个凡是”
教你一眼识破骗局
遭遇电诈 如何正确应对?
一旦发现异常或感觉到不对劲,立刻停止给对方转账! 若有人声称能帮你追回被诈骗资金,不要相信!以免二次受骗!
七大反诈利器
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