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南昌,因水而名,因水而兴。
▲ 九龙湖
一直以来,南昌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大力推进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坚决做好“水文章”。如今,赣江沿岸已构建独具南昌特色的城市滨江景观体系,老百姓乐享亲水空间,“一江两岸”新风貌助力“网红南昌”不断“长红”。
绿色行动:南昌治水新蓝图
2023年年底乌沙河泵闸枢纽工程的完工,标志着南昌水利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这一工程不仅具有防洪、排涝的功能,还有助于改善城市水环境。南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乌沙河泵闸枢纽工程是我市实施的重点水利建设工程之一,具有多重综合功能。”
南昌的水质正在不断提升。桃花龙河、蓑衣荚水域的水质越来越好;玉带河的水底变得清澈,水质得到提高;幸福渠也焕发了新的活力,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通过一系列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南昌市全面完成了幸福渠幸福二支河、龙潭水渠、玉带河北支、乌沙河等10条黑臭水体的整治,以及6处劣V类水质断面的整治,有效提升了青山湖区、红谷滩区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前湖、乌沙河、青山闸排水口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南昌深知,做好“水文章”的关键在于让水流动起来。近年来,南昌市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已有河湖进行适当的疏浚拓宽和横向连通,开展引水活化工作,通过从赣江、赣抚平原引活水补充城区内湖,提高城区河湖水体的流动性。同时,加强中心城区上游与下游的水系连通,形成了循环通畅、四通八达的健康河湖水系。
协同治理:共筑清水新防线
在进贤县张公镇周塘熊家,河渠绕村而流,翠色绵延。村支书舒国泉见证了河渠的变化:“以前,河道淤泥堆积,河岸垃圾成堆。随着河湖长制的实施,如今的河渠河面干净、河岸整洁。村民出门都方便多了。”
▲ 鱼尾洲湿地公园
从江河湖库到堰塘沟渠,巡护每天都在进行,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担责见效。南昌市始终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整治,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全覆盖、江河湖库全纳入、区域流域相结合”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共落实河(湖)长1695人,重点河流湖泊编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做到因河施策、系统管理。
为使河湖管理和保护工作做得更好,南昌设置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等作为河(湖)长制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河湖管护责任体系。
南昌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从立法层面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并颁布《南昌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围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等方面作出细化规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努力为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提供法律保障。
“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涉及法律法规及部门众多,急需在立法予以明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说,有了地方性法规的支持,全市各地各部门能够通力协作,有助于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理顺水资源管理与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平和效率。
科技赋能:智慧治水新格局
“过去徒步巡河,浪费很多时间精力。现在采用无人机代替徒步巡河,在提升巡河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在南昌县冈上镇,工作人员手持无人机操控手柄,巡着自己管辖的流域。
▲ 八大山人园景
南昌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服务,在全省创新推行无人机巡河,弥补了传统人工巡河“有些地方过不去”“有些地方看不到”“有些地方看不清”的短板,全面准确发现影响河湖健康问题。2023年,南昌通过无人机巡查共发现各类影响河湖健康问题432处,除2处废弃沉船因水位影响待清除外,其余问题均已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99.54%,取得了良好效果,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画卷:江河安澜新景象
穿城而过的赣江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城人民。近年来,受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影响,赣抚尾闾地区水情水文发生重大变化,“母亲河”呈现枯水期水位降低、持续时间延长的趋势,导致洲滩出露、航道缩窄、过航能力降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制约日益严重。
尽快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历经多年前期准备,2021年12月28日,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主体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一个月后,老官洲、裘家洲生态修复工程也相继动工,这是南昌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重大举措,也是补齐民生水利短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 象湖豫章台
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包括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其中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分为赣江南昌水利枢纽和洲头防护工程两大部分,分别由主、北、中、南四座拦河闸坝组成,并对扬子洲和焦矶头进行生态防护,计划2026年12月竣工。
实施赣抚尾闾工程将大幅提高南昌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区域水环境,提升通航运输能力,促进水运经济发展与岸线综合开发,有助于充分彰显南昌水文化底蕴,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得益于日趋向好的水环境,2021年以来,“水中大熊猫”江豚频频出现在赣江南昌市扬子洲镇渔业村段。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它的数量直观反映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重现的江豚,正是赣江流域生态环境转好的体现,折射出南昌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实践。
如今之赣江,江面开阔,烟波浩渺,临江远眺,开阔的江面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犹如海面一般,这让不少外地网友看到后惊叹“南昌成了滨海城市”“原来南昌真的有‘海’”。如今之南昌,白鹭浅唱,水系畅达、连通城乡,600万英雄城儿女在赣江畔,书写着“以水兴城”的壮丽篇章,织就着“人水和谐”的幸福生活。
此条为广告信息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有违规请联系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