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第349期
今年11月最火的新闻,莫过于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
舆论公认,特朗普的强势回归,会给全球地缘政治及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对普通人而言,经济形势与个人工作、生活关联更密切,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最近,各路机构、专家也在网上出了不少分析文章,预测特朗普回归对于中国经济以及各行各业的影响,向读者提出应对建议。
尽管这些文章多数降低了阅读门槛,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但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是难以绕开的。读者想理解文章真义,也需要具备基础的经济学知识。
说起经济学,它既深奥又通俗,哪里都有它的身影:小到个人日常消费、财富管理,中到企业生产,大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等各种场景。
现代人学习了解经济学知识,很有实用价值。
一般人读晦涩的经济学教材或论著有门槛,读浅显的网络文章易理解,但知识点零碎,难以搭出认知框架。
普罗大众更适合简单明了的经济学普及读物。
有一本小书,被誉为是“从9岁到90岁,从外行到专家均可无障碍阅读”的经济启蒙书,它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作家彼得·希夫、安德鲁·希夫兄弟合著的《小岛经济学》。
这本书以一个小岛为模型逐渐叙述开来,幽默风趣地展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从前,有三个人A、B、C住在一座岛上。岛上生活艰苦,食物只有海鱼。
所幸小岛周围的鱼数量可观,但这些鱼只有一个品种,每条都很大,足够一个人吃一天。
小岛没有先进的捕鱼技术,他们只能跳进海里徒手捕鱼,每人每天只能抓到一条鱼,只够自己充饥一天。
捕鱼成了小岛经济的全部,他们每天的活动就是睡觉、捕鱼、吃鱼、睡觉。
此时,在这座生活极其简单的岛屿上——
没有存款!
没有借贷!
没有投资!
所有的产出都消费了,没有储蓄,没有多余的鱼可以借出。
三人也想提升生活水平,比如抽空做衣服、建房子,但前提得每人每天抓到不止一条鱼,不然就会挨饿。
有一天,A突然想到,他可以制作渔网来提高捕鱼效率,这样就有空干别的事了。
第二天,B、C看到A没去捕鱼,而是在沙滩上用棕榈树皮搓绳子织网。A通过自我牺牲(挨饿一天)和冒险(有可能渔网没用),织成了渔网,创造了资本。
第三天,A用渔网捕获两条鱼,生产力提高了一倍。
这张渔网成了岛上第一件资本设备,接着会带来储蓄(假设鱼不会腐烂变质),多出的鱼可以存起来。
作者认为,工具改变了一切,使经济的出现成为可能。
比如在远古时,长矛帮助我们捕获猎物,铲子帮助我们种植庄稼,这些工具提高了人类的劳动效率。我们生产的东西越多,可以消费的东西就越多,生活就能变得越美好。
努力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是经济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
工具、资本以及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作者因此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
亲眼见证渔网的功效后,B、C央求A空闲时将渔网借给他们,因为A隔天不抓鱼也有存鱼吃。
A想到他们或许会弄坏渔网,也可能借了就不归还,拒绝了。
B、C提出新的方案,自己做渔网,向A借多余的鱼充饥。为了打动A,他们决定在数字上做文章,于是金融思维诞生了。
B、C愿意借一条鱼,归还两条,让A获得百分之百的利润。
这时候,A(以及社会)处理鱼(储蓄)的方式有五种:
1、继续存鱼;
2、消费存鱼;
3、借出存鱼;
4、用存鱼投资;
5、将上述4种方式结合起来。
A的决策取决于他对于风险和回报的偏好。但无论如何,他的抉择都会惠及小岛的经济,而且也不会给B、C增加负担。
A后来帮助B、C织成了渔网,大家都能捕到更多鱼了,每天也可以比原来多吃些鱼。
作者认为,只有增加商品生产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而不是给人们发更多的钱,那样只会使人们花费更多的钱去买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
中岛帝国,远方的生命线
经过数代人长时期的发展,小岛成为了美索尼亚国(暗指美国),岛民生活富裕,经济活动越发复杂,也有了鱼邦储备券(钞票),鱼邦储备银行里储存着与储备券挂钩的官鱼(黄金储备)。
原本储备券能一比一兑换官鱼,但因为严重的通“鱼”膨胀,储备券一路贬值,官鱼被加工缩水至原来的1/10。
虽然表面依然是一比一兑换,但储备券实际价值只有原来的1/10了。
美索尼亚国政府束手无策,直到和东方海域一个名叫“中岛帝国”(暗指中国)的岛屿取得联系后,才有了转机。
原来中岛帝国的捕鱼技术依然落后,所与人都要下海徒手捕鱼,渔获上交国家,由国家进行分配,普通岛民每天只能吃到半条鱼。那里也没有储蓄、银行、信贷,更没有企业。
帝国的国王了解到美索尼亚国经济发展过程和成就后,决心让帝国也变得繁荣起来。
国王研究后,认为获得鱼邦储备券是关键,因为这种钞票在全部海域流通,可以购买各座岛屿的货物,可以帮助帝国融入岛际贸易。
于是,中岛帝国向美索尼亚国表示,希望用捕获的鱼换取鱼邦储备券。
美索尼亚国火速与中岛帝国签约,并“承诺”钞票保值坚挺,随时能到鱼邦储备银行兑换到鲜鱼。
接下来,每天都有一艘中岛帝国的货船运来鲜鱼,换走一堆钞票。
中岛帝国花钞票买了大量美索尼亚国生产的渔网,以便国内提高捕鱼效率,又买了别的商品,还余下一些钞票。
因为帝国没有银行系统,就把贸易顺差都存进了鱼邦储备银行,这样还能赚取利息。
这些交易大大促进了美索尼亚国的发展。一方面,国外需求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岛帝国存入银行的鱼也使可用的贷款大幅增加。
尽管岛上居民消费比储蓄多,银行依然有足够的鱼可以拿出来以很低的利率提供贷款。
有了大量的真鱼,官鱼骨头上的肉多了,美索尼亚国的通鱼膨胀基本消失了。因为官鱼变得比以前大,物价停止了上涨,岛民的生活水平也再度提高。
中岛帝国也是日新月异。
帝国进行了改革,大力推广使用渔网,居民可以保留多余渔获,由此刺激了捕鱼事业发展。
多劳多得的激励制度帮助帝国存下很多积蓄,扩大了生产。然后产品多数又卖给了美索尼亚人,目的是赚取更多鱼邦储备券。
书中用两个岛国的贸易关系暗喻了中美贸易关系。
多数人觉得这是互利互惠的双边关系,美国得到廉价商品和贷款,中国得到制造业的机会。但是,作者并不认同,他认为是美国剥削了中国。
作者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并批评美国领导人和中国的冲突不断升级,提醒既然关系不能永远持续,越早断痛苦越小。
地产崩盘,小岛人的悲歌
原本小岛人都住在朴素的棚屋里,由于经济繁荣,人们开始渴望更新、更大、更美观的棚屋。
以前,岛民需要储蓄多年,然后一次性拿出大量鱼购买棚屋。
后来,银行开始向信誉较好的人提供棚屋贷款。其余没有储蓄或信誉较差的人们愤愤不平。
有参议员意识到这是拉拢人心、吸引选票的好机会,大力推动政府帮助所有人得到棚屋贷款。
随后,半官方机构棚利美和棚地美成立,为棚屋贷款做担保,同时收购银行不愿持有的贷款。
银行贷款的利率和房贷标准急剧降低,银行可以毫无风险地赚钱,岛民们也不必辛苦半生才能买下棚屋,参议员则后半生都坐稳了位子。
岛上的棚屋建造、销售和装修业务也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产能,却没有换来更多的真鱼,也没有提高任何人偿还棚屋贷款的能力。
表面上,这些贷款政策让参与各方共同受益,但实际上整个系统制造了更大的风险。
刺激政策向棚屋贷款倾斜,其他没有政府担保的贷款受到影响,扰乱了信贷市场。
参议院鼓励放贷并不是因为那是使用储蓄的最佳方式,而是因为帮助岛民获得棚屋可以转化为政治资本。
棚屋价格不断上涨,岛民开始认为,买房是重要的投资,比储蓄更划算,更能为以后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参议院还宣布棚屋买卖产生的大部分利润享受免税优惠,棚屋贷款的利息可以从每年的鱼税中扣除,进一步刺激了棚屋行业的如火如荼。
后来棚屋价格飙升,贷款总额达到了参议院为“两棚”设置的上限,参议院又出面调高了贷款上限,还进一步降低了首付款和信用标准。
由于“两棚”向投资者提供的回报率大于银行利率,加上参议院为“两棚”的偿付能力做担保,连中岛帝国都将贸易顺差的一部分投到了“两棚”中。
棚屋价格飞速飙升,达到了夸张的地步,有人警告棚屋市场即将崩溃,却被视作天方夜谭。
大概很多人想到了,“两棚”对应的就是真实世界里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房地产泡沫膨胀和破灭是已经鸣唱过的悲歌。
作者指出,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能看出,2016年的房价已经高得离谱,然而主流经济学家却没能预见灾难的来临,反而想出一堆莫名其妙的理论来论证房价上涨合理。
政治家需要虚假的繁荣维系选民的支持,企业想让消费者花钱买他们负担不起的产品和服务,媒体通过描绘太平盛世赢得高收视率,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经纪人想继续赚取费用和利息。
这些利益集团雇佣了大批人粉饰这个最大最丑陋的骗局,而人们真的接受了他们的解释。
作者通过虚拟小岛上发生的一个个寓言故事,生动地体现了从最基础的交换行为到复杂的全球贸易,从个体的决策到国家的政策制定等各个层面的经济现象,解读了一个个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
书中提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而不是消费;
2.改善恶化的经济状况,需要储蓄而不是消费;
3.经济不景气时,需要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
作者倡导自由主义,全书通篇都在批判与奥派相对的支持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主张的经济模式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
另外,小岛模型还是相对简单,无法准确一一对应真实世界里复杂的经济活动。
书中的观点论述需要我们辩证地对待,仅作参考。
现实中的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也最烧脑的一门学问,想学深学透不容易。
通过入门读物快速掌握经济学常识,初步构建经济学认知框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观察理解经济现象,深入阅读各类分析经济的文章,安排好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规划。
从这点来说,《小岛经济学》是值得一听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