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农村老家,从耗时半天,到短短18分钟……这是富阳人的“归乡路”!

时事   2024-10-05 10:44   浙江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报道

“我们的生活”




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我们的生活”,从吃、穿、住、行、游、购、娱七个方面讲述生活的变迁,以此折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高。




历经75年发展
富阳城乡交通出行发生巨大变化
今天
让我们跟着“80后”大韦的视角
聊聊归乡之路的故事
回味富阳人出行方式的变迁
↓↓↓

秋分过后,江滨南大道旁的望仙绿道里,一片郁郁葱葱,但几株银杏却悄悄给自己涂上了几抹淡黄色,算是对秋日的回应。


大韦骑着摩托车,穿过富春江第一大桥,而后左转经渡船埠街,进入江滨南大道,沿途,建设村、八一村、外沙村依次而过,再往前,便是江丰村了。路上人车不多,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路边绿道的美丽景致,让大韦感觉十分喜欢,而一路上的乡村风貌,却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江滨南大道和望仙绿道江丰村附近路段
(记者 姜炜 摄)

多年前,每逢春节,大韦总会和父母一道,在这条路上一路颠簸,赶去江丰村的外婆家拜年。自从外婆、小外公等老人陆续去世后,走亲访友的频率逐渐减少。打大韦小时候起,母亲就喜欢和他絮叨自己幼年时的生活点滴,这种絮叨,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加,变得愈发频繁起来。从母亲口中得知,这条江滨南大道东延段,早年间被村民们称作“塘沿上”,是沿线村民往来富阳城区的必经之路

01



▪ 5岁时,乘自行车到东门渡坐渡船跨江,再沿“塘沿上”至江丰村


1990年,大韦5岁了,正月初二,父母照例又要带他去江丰村拜年。年货是母亲提前精心置办好的,不用说,一定是荔枝干、桂圆干等果品礼包。那是母亲在恩波桥头附近的商店买的,一只印着红绿色花纹的薄薄白色塑料袋,在装满果干后火烧封口,便是很好的拜年礼物。外公还在的时候,母亲还会带上两条雄狮牌大前门牌香烟,这总会引来村里老人们的羡慕:“有个在城里工作的女儿就是好啊,能吃到‘荔枝包’‘桂圆包’,还能抽到好烟。”

△恩波桥头(叶盛高 摄于1994年)

△春江路中段(叶盛高 摄于1994年)

当年去外婆家拜年,无异于出一趟远门,一家三口必须骑着自行车,穿过市心路(今达夫路)、春江路,从东门渡坐渡船跨过富春江,在中沙渡口下船后,沿着“塘沿上”一路骑到江丰村。

所谓的“塘沿上”,其实就是一条沿江防洪堤上的狭窄沙石土路,路面宽度不足3米。这条防洪堤,是早年间由沿线村民一担担挑土夯筑而成。

东门渡码头(叶盛高 摄于1979年

△1983年的东门渡渡票

(来源:富阳档案)


这天早上6点,父母就拉着大韦来到楼下,将一众随身用品、拜年礼品等打包,绑在自行车上,由于之前大韦总抱怨那条破土路颠得屁股疼,父亲便设法弄来了一张竹制的、两侧带长脚的儿童座椅,固定在那辆凤凰牌“二八大杠”上,这让大韦十分欢喜,一路盘算着和表兄妹们见面后的各种游戏。

渡轮,是此次“长途旅行”中大韦比较喜欢的交通项目,毕竟这样的机会一年只有一次,大韦很享受铁轮船上,隔着舷窗吹进来的江风,里面总带着淡淡的鱼虾腥味和一丝甜味,也喜欢渡口上下船时,人流车辆碾压铁板带来的“咣当咣当”声。

富阳轮船码头(叶盛高 摄于1979年)

父亲和母亲骑着自行车,一前一后在塘沿上赶路,大韦坐在竹椅上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一会儿朝北看看江对岸,望着远方半山腰上的白房子,一路向后渐行渐远:“爸爸,那是什么地方?”

父亲也不低头看他,一边用力蹬着自行车,一边答道:“那是兵器部疗养院。”大韦听后不明就里,很快便也不在乎了,因为一路碎石和土坑带来的连续颠簸震得他实在难受,于是央求道:“我要尿尿。”母亲看了看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说:“走了快两小时了,歇歇吧。”父亲“嗯”了一声,慢悠悠停了下来。大韦赶忙跳下车,跑到土坡旁解裤子。

这可真是个好天气,暖阳打在南坡上,野花在微风中舞蹈,大韦抬头眯眼看了看蓝天,随后打开了“闸门”,正尿着,他看见土坡上晒满了许多土黄色、方形的草纸,不禁淘气起来。冷不丁后脑勺挨了母亲一巴掌:“小东西,那是人家辛辛苦苦手工做的纸,你怎么可以搞破坏?”大韦吃痛,吐舌做了个鬼脸,便逃回到竹椅上。

到达外婆家时,已近晌,一路花费的时间和往常一样准确,不多,也不少。此时厨房土灶上,外婆已煮好了一大锅土鸡蛋,这是专门给大韦准备的礼物。彼时农村条件并不好,没有那么多丰盛的零食,土鸡蛋,是外婆平日里攒下来的,也是她能拿出手的最好吃食。大韦高兴地拿起两个,朝着石头门槛上敲开蛋壳,大快朵颐。

东门渡江南码头(叶盛高 摄于1988年)

正月里亲友们难得一聚,加上来回路途实在不便,大韦一家总要在外婆家住上两三日,直到初四初五才回程。这样的节奏一直反复,直到1991年的正月,大韦在随父母返程时,发现建设村附近的江岸边一派忙碌景象,土路开始变得泥泞坑洼,还有许多悬空路段,不远处江面上,还打着几根桩子。父亲口中念叨着:“这是要造大桥了。”

路口出现了交通拥堵,在一处悬空路段,施工队用几块铁板架设起了临时通道,几个工人高声喊叫着,让大伙儿排好队,安全有序通过。大韦坐在自行车上,看着父亲母亲小心翼翼地将自行车推上窄窄的铁板,再一看脚下,如同万丈深渊,大韦吓得赶忙紧紧抓住车身,闭起了双眼。

△1991年11月,富春江第一大桥合龙(徐长德 摄)

02



▪ 初中时,富春江第一大桥已通车,但一路转乘农村中巴依旧颠簸


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大韦正坐在一辆中巴车上,他迷迷糊糊地嘟囔道:“妈妈,车子震得我胃难受。”

1998年,大韦念初中了,正月里,他照例随父母去外婆家拜年。只是他们不再骑自行车,因为富春江第一大桥早在1992年就通了车。过富春江也不需要再乘渡轮,而是在城区坐公交车,过大桥后右转,到江南岸的汽车南站,接着换乘前往渔山乡和里山镇的农村中巴,前往江丰村。走的,仍是那条被俗称为“塘沿上”的老路,而这条路已经换成了两车道的水泥路。随着交通条件的提升,母亲回江丰村看望外婆和其他亲友的频率也增加了。

上世纪90年代,富阳公交候车亭

(来源:富阳档案)


那些年,路旁的建设村和八一村已建起一众大大小小的造纸厂房和作坊,由于路上交通流量增加和货车频繁碾压,很快就让水泥路出现了不少坑洞、裂缝和凹陷路段,路边稀稀拉拉的绿化树上,也总是沾满扬尘。

农村中巴总有很多乘客,有时候实在没了座位,大韦就只能在正副驾驶座中间凸起的箱盖上将就一下。车辆发动机的噪音特别响亮,加上车身随着轮胎频繁颠簸带来的金属“吱嘎”声,让大韦觉得发动机似乎随时会从薄薄的车厢铁板下蹿出来

比起之前,此时去外婆家的交通确实改观了不少,单趟下来,约莫两个小时也就够了。但大韦却对拜年和走亲访友这件事情提不起兴致,主要是觉得随身携带着大包小包,来回转车麻烦,中巴车乘得人实在难受,并且返程时,总要在陈家埠渡口附近的公路边,顶着日头和扬尘,等上许久才能搭上一班车。每次回到家,全身腰酸背疼,一头扎倒在床上就不愿再起来。


1992年新建富阳客运站(俗称“新车站”)

03



▪ 如今,美丽公路沿途皆风景,骑摩托车到江丰村只需短短18分钟


很快,大韦大学毕业了,工作两年后,家里买了私家车,去外婆家的路,此时升级成了柏油路,虽然依旧狭窄蜿蜒,但路况却有了很大改观。尤为重要的是,现在,大韦可以自己开车,送父母去拜年了,这让大韦感觉十分自豪、畅快。随后不久,富春江第一大桥上的收费站拆除,大伙儿的出行更加便捷,从家里启程,一路聊着天,只需半小时,车子便稳稳停在了外婆家门口。

△2009年,富春江第一大桥收费站拆除
(来源:富阳日报资料图)

外婆已经不在了,大韦看着空荡荡的院落一角,那里还堆放着外婆生前捡拾来还未用完的柴火,不禁失落起来。他想,如果外婆还在就好了,如今交通发达了、生活条件好了,她想吃些什么、穿些什么、用些什么,自己只需踩下油门,就能随时送来

秋风习习而过,轻轻扑打在脸上。大韦回过神来,看着江岸边,望仙绿道上的银杏树叶沙沙作响,中间夹着几位村民的欢呼:“哈,又钓上一条大鱼。”转头望去,曾经的“塘沿上”,如今已更名为江滨南大道,双向六车道(含两条非机动车道)的宽阔柏油马路,是那么平坦、洁净,沿江的绿道、主题公园和村落民居,是如此恬静、美丽。大韦打开手机查看时间,骑摩托车从家里到江丰村,只需要短短18分钟

△江滨南大道八一村路段


如今,村里曾经的壮年,已成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曾经的孩童,也变成了爸爸、妈妈。现在,交通已不再是亲人间的隔阂,公路让乡村发展有了更好的前程,让万千村民有了更好的生活,并且这样的美好,一定会持续下去。大韦对此坚信不疑。

江滨南大道外沙村路段

数十载转瞬过,人变老路变新
欢迎在评论区
聊聊你的归乡路变化


系列报道:

 2瓶烧酒,5碗沃豆腐就是幸福!那个年代,富阳人去春江饭店叫“敲哑盘”

 以前的富阳人这样穿衣!你经历了哪些年代,时髦都赶上了么?

 筒子楼、福利房、商品房……穿越75年,看富阳住房变迁!

 从“30后”到“90后”,富阳人的旅游,变化大了!



记者 姜 炜
部分图片由叶盛高、徐长德拍摄,或来源于富阳档案
编辑 胡红吉
审核 王永杰
终审 徐时松
点亮“在看”+点赞


富阳日报
了解富阳,抢鲜一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