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文摘   2024-10-16 10:14   陕西  

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简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是延安大学1958年恢复重建时最早设立的3个系(中文系、数学系、理化系)之一。1960年,原理化系分开,改为物理系和化学系,1999年改建为物理与电子信息系,2002年扩建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目前,学院拥有以下科研平台与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实验技术人员12人,管理人员(含辅导员)1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5人,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5人;有学科带头人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获得者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学院设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物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学科教学(物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近年来,我院曾三次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优工作最佳单位”、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陕西省“先进实验室”和“全国先进班集体”等称号。完成国家、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和教学参考书40余部,获省、厅级科研、教学奖20余项,获授权专利80余项。

     多年来,学院秉承“格物究理,博学笃行”的院训,以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构建“自由开放之思想、厚重严谨之学术、公义诚信之教养、宽容大度之胸襟”的学院文化,为学校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贡献物电人的智慧和力量!

热烈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在革命圣地成就梦想!

二、招生专业

     物电学院拥有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点,电子信息、学科教学(物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三、招生专业介绍

1

物理学(学术学位)

1.1学科简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源泉。随着人类实践的扩展与深入,物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入。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是按物质的存在形式或运动规律而划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及不同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着联系,各分支学科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物理学涉及的研究方向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及计算物理等。

     延安大学物理学科,起源于1958年恢复重建时设立最早的理化系,1960年改为物理系。2018年物理学科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物理实验中心被确定为陕西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物理学获批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2020年物理学获批陕西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硕士点现招生二级学科为: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无线电物理,筹建二级学科一个(光学)。五年来,共招生研究生56名,授予学位人数18人,研究生就业率100%。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科研论文78篇,其中被SCI/EI收录54篇。

     学科组拥有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基本合理的专业教师34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占比 64.7%。教师队伍中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5人,其中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1人、陕西省区域青年千人2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3人。2位教师入选全球ESI前1%科学家;学科组5年来主持了包括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项目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资助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4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8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

1.2 主要研究方向

(1) 凝聚态物理:

     该方向主要面向凝聚态物质的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聚焦新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物性表征及解析,开展固体缺陷、热辐射传输与热光转换、电磁吸收与屏蔽、新型功能材料(金属/陶瓷)结构与性能(力学、电磁、光电特性、生物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固体缺陷工程与结构优化设计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微结构以及多组分的协同作用对电磁材料行为的影响规律、热辐射传输转换及热电/光电能量转换系统与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问题。在内耗与固体缺陷、超轻泡沫金属和高效吸能合金材料设计研发、弛豫谱表征功能材料中可动氧(锂)缺陷浓度与动性的影响因素方面形成了区域优势和特色。

(2) 无线电物理:

     该方向面向电磁人才的培养,聚焦复杂地、海环境目标电磁干扰、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目标识别问题,采用时域和频域手段,开展瞬态和稳态电磁场高效算法、复杂环境电磁干扰和兼容、目标与环境电磁特性分析、目标探测与识别四个领域的研究,研发适用于粗糙背景环境下电磁干扰、电磁散射与逆散射、高分辨率电磁成像等高效快速计算方案。对实际地面和海面与运动目标的电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复杂环境雷达成像与智能信息获取、GNSS信号散射建模及应用的高效方法,分析遥感大数据与雷达图像的智能解译。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效计算方案-信号散射建模-电磁成像的研究体系,在时域高效计算方案、解析-近似方案、电磁成像等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 原子与分子物理:

     该方向面向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研究,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超强超快激光与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原子与分子光谱、纳米材料及器件设计以及超原子分子光电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揭示微观原子与分子的结构及其物性、材料中原子与分子光谱、原子与分子动力学等基本物理原理及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坚持理论研究、计算模拟与实验研究三者的有机结合,目前已经在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纳米材料中原子与分子光谱及其应用研究等建立了显著的研究优势,研究成果为新型磁、光、电纳米材料及新型器件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1.3 初试及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1.4 物理学硕士生导师

导师个人网址:

https://yjsc.yau.edu.cn/info/1026/8020.htm


2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学位)

2.1 学科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自原2003年获批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点,并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本学科梯队建设上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有博士学位者19人,现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已经形成目标特性分析与识别、GNSS应用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机器学习与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等四个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本学科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和地方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省、厅等各类奖项20余项,专利4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余部,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拥有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延安市重点实验室1个、延安市工程技术中心1个,与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具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已建成杨天若和焦李成两个院士工作站。学科一直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师德师风优良,育人体系健全,培养了一大批扎根陕北、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优秀学科人才,倍受社会各界赞誉。

2.2 主要研究方向

(1) 通信与信息系统

     本研究方向主要涵盖复杂环境下电波传播、散射、反演与识别的快速算法以及北斗精确定位、地物感测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具体内容包括地面、海面与目标一体化电磁建模和特性分析高效算法的研究,在复杂海洋环境中油膜、运动舰船尾迹、地下埋藏目标等的检测、识别与分类,雷达成像技术,以及时域分析算法在实际地海背景下目标电磁特性一体化建模、分析和识别的应用。同时,还侧重于GNSS感测系统和感知信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开发,感测数据处理与通信技术研究。通过这些领域的融合,致力于提升电波传播与目标识别、精确定位与感测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协同创新能力与应用效果,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2) 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研究方向立足陕北区域和能源生产,侧重将现代智能信息处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信息处理系统设计中。结合机器学习和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在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智能信息材料设计、通信和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显著区域优势。同时,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模拟计算机视觉,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复杂工业场景感知、理解与决策判断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并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智能感知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2.3 初试及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2.4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生导师

导师个人网址:

https://yjsc.yau.edu.cn/info/1026/8020.htm

3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3.1 专业领域简介

     延安大学电子信息专业主要依托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相关学科,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以及2010年获批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学科现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18人,已经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等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和网络与信息安全7个研究领域。拥有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延安市信息处理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华为网院、ICT产教融合中心、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与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及多家企业具有广泛的交流和长期合作。近年来,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省部级和地方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省、厅等各类奖项30余项,专利6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0余部,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完成横向科研项目20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为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主要研究方向

(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致力于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信息感知与处理两个领域。其中,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立足于具体应用实用电子系统设计和通用中规模电路集成技术,重点研究传感器及其感测系统的设计;把感测调理电路与集成电路技术相结合研究中规模集成电路。信息感知与处理主要针对复杂环境目标电波传播、电磁散射特性分析及目标识别、成像等相关问题,开展复杂背景与目标复合散射特性分析、电磁时域计算方法、目标探测、复杂地(海)环境目标特征识别与电磁成像、环境电磁学等方面相关问题研究。

(2) 控制工程

     针对工业领域优化工业生产过程,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发挥智能控制优势等实际需求,围绕智能控制理论研究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网络化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等研究方向,开展机械、化工、物料装卸运输、机械手和生产自动线等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及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能源装备、农业设施以及集成电路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复杂控制系统的建模、预测、优化决策、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关键技术,重点进行农业设施自动化和能源装备工业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研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电子元器件设计、新型传感器设计以及智能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研究。培养学生具备掌握控制理论与应用能力、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能力、分析网络结构与优化能力。

(3) 人工智能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能源行业、农业、医疗等方面开展智慧油田、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信息材料设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计算机视觉理解、图像分析与应用、多模态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在计算机视觉理解、工业人工智能、多模态信息融合、网络模型压缩、遥感图像处理等应用需求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从事图形图像、语言信息智能处理的研发能力。

3.3 初试及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3.4 电子信息硕士生导师

导师个人网址:

https://yjsc.yau.edu.cn/info/1026/8020.htm

4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

4.1 专业领域简介

延安大学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于2014年开始招生,本专业通过物理学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论文的撰写,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物理学教育理论修养的同时,增强物理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逐步提高物理学教育的科研水平,使之成为中学物理教育的骨干,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物理教师和管理工作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教育学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本专业方向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近年来主持全国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参与并完成地厅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和教改课题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和教学成果奖4项。现有专职导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校外导师7人,均为陕西省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实践教学研究经验。本专业方向主要的研究特色包括基础教育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物理教师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等。同时,延安市多所省级重点和示范中学为本专业方向的合作单位,能够为本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提供充足的实习场所和实践机会。

4.2 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物理)不区分方向。实行双导师指导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其中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等培养环节由导师组集体指导;课程学习采用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模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教育实践活动,有10余个职责明确、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4.3 初试及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4.4 学科教学(物理)硕士生导师

导师个人网址:

https://yjsc.yau.edu.cn/info/1026/8020.htm

四、奖助政策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

(1) 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奖励20000元。

(2) 学校设有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学年6000元,有固定工资收入者除外。

(3) 学校设有学业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8000元,二等学业奖学金5000元,三等学业奖学金3000元,新生可申请学业奖学金。

(4) 学校设有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受聘者每月津贴一般不低于500元,最高不超1300元。被我校考核认定为“创新人才生源选拔计划”的学生,在读期间均可申请享受助研岗位津贴。

(5) 学校设有“秀英科创基金”奖学金,一等奖14000元,二等奖6000元,三等奖3000元。

(6) 学校设有研究生创新基金和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经费。

(7) 学校设有困难学生入学“绿色通道”。

五、近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物电学院2022年顺利毕业31位硕士研究生,其中物理学专业8个,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10个,学科教学(物理)和课程与教学论共13个。考博1人,高等教育单位1人,国有企业8人,中等、初等教育单位7人,其他事业单位5人,其他企业5人。

     物电学院2023年顺利毕业43位硕士研究生,其中物理学专业9个,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3个,学科教学(物理)11个。考博1人,高等教育单位1人,国有企业9人,中等、初等教育单位7人,其他事业单位6人,其他企业11人,机关2人。

     物电学院2024年顺利毕业52位硕士研究生,其中物理学专业7个,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7个,学科教学(物理)18个(含4个硕士计划)。考博7人,高等教育单位10人,中等、初等教育单位9人,其他事业单位9人,国有企业5人,其他企业11人,机关1人。

六、近3年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和竞赛获奖情况

     2021年度物电学院研究生发表CSCD和SCI收录论文共16篇。获“格致杯”物理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202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类)三等奖1项,陕西省第十三届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非英语专业组)三等奖1项。

     2022年度物电学院研究生发表CSCD、EI和SCI收录论文共1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一区Top 3篇,二区2篇);EI收录1篇;CSCD收录3篇。获陕西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论文)、三等奖1项(专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项;获“格致杯”物理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校级各类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2023年度物电学院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17篇,其中SCI一区4篇,二区2篇,三区4篇,权威A和权威B期刊各1篇,EI收录论文2篇,CSCD-E收录论文3篇;获“田家炳杯”、“格致杯”、“华夏杯”、“北斗杯”和“互联网+”省级学科竞赛奖励2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优秀教学设计奖1项,实验创新奖1项;获校级各类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获批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1项。

2023年度获奖证书展示:

田家炳杯:优秀教学设计奖1项

格致杯: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华夏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实验创新奖1项

北斗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互联网+:省级铜奖2项

七、校园文化

(1) 学术论坛

     为活跃学术气氛,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培养广大研究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开拓学术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学院每年举办学术论坛,并设置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及丰厚的物质奖励。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了师生互动和优秀研究成果交流,激发了研究生创新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

(2) 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是广泛而深入交流的平台,众多的学术见解在此交融碰撞。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能够了解本领域及相近领域的学术前沿和行业动态,了解同行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的程度、意义与价值等内容,有助于研究生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不致于闭门造车,拓宽自身的研究视野。不同学者带来的不同研究成果与见解,能够丰富研究生的知识体系,使他们的知识来源更加多元化,从而能够极大地激发研究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升华观念,丰富自己的理论与技术。

(3) 学术报告

     为进一步增强学术氛围、促进学院各学科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更上新的台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学院定期邀请校外专家线上/线下为师生做学术报告。

八、咨询方式

联系电话:15891015988(赵老师)

邮箱:yzhao@yau.edu.cn

通讯地址:陕西省延安市新区公学北路1号延安大学新校区

邮政编码:716000

网址:https://yjsc.yau.edu.cn/(延安大学研究生院)

https://wdxy.yau.edu.cn/(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END

来源|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排版|朱   瑞

初审|赵   晔

复审|王   蕊

核稿 | 肖金学

<PAST · 往期回顾 >



延安大学物电学院
格物究理 博学笃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