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文明办“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要求,武清区文明办经过基层推荐、初审等环节,确定2025年第一季度“天津好人榜”武清区候选人建议名单,现予以公示。凡对公示人选持有异议者,请在2025年1月2日前向武清区文明办反映(实名反映)。
电 话:82966863
工作邮箱:wqqwmb@tj.gov.cn
助人为乐:李万强
助人为乐:李汉东
见义勇为:张小河、张国会
见义勇为:贾冠鹏
敬业奉献:刘志新
敬业奉献:张耿生
敬业奉献:果兆静
敬业奉献:段伶伶
孝老爱亲:李玉芬
孝老爱亲:朱 宝
孝老爱亲:屈建新
助人为乐:李万强
李万强,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武清区东蒲洼街道亨通花园东区北里社区居民。社区独居老人马书春智力有些残疾,生活十分艰难,常年居住在地下室。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万强每天白天给老人送饭菜,晚上查看他的情况,定期为他理发,帮他做好个人卫生。李万强十几年如一日奉献爱心,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心系邻里 帮助独居老人
马书春是社区里的一位独居老人,常年居住在地下室,他智力有些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李万强自从搬到这里,就一直关注着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
十几年来,李万强坚持每天白天为老人送饭菜,晚上查看老人的情况,定期为老人理发,帮助他做好个人卫生。有一年冬天,李万强发现马书春的房间冒出黑烟,急忙拨打了火警电话并组织邻居灭火救人。他毫不犹豫地带人冲进浓烟,与大家一起将马书春抬出来。经历了这场火灾,马书春基本无法走路,有几次,李万强发现老人躺在门口冻得瑟瑟发抖,便赶紧叫来老伴拿着棉被将老人抬进屋内。2023年的一个清晨,李万强像往常一样为马书春送饭,发现他在床上离世。李万强忍着悲痛协助老人亲属将后事处理妥当。
心系社区 参与基层治理
“居民的事就是我的事,谁家有困难,咱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是李万强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6年东蒲洼街道撤村建居,李万强一家人搬进楼房。得知社区“小巷管家”志愿团队成立,李万强便主动报名参加,带头在小区里开展志愿活动。疫情期间,李万强主动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承担现场消毒任务,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疏导居民的焦虑情绪。日常生活中,他经常帮助邻居调解矛盾纠纷,是大家心目中德高望重的老大哥、老大伯。
“第一火气不要大,第二咱要讲理,换作是你,楼上这么干合不合适,楼下上来就骂人你心里舒服不……”在一个单元楼里,原本因噪声问题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两位邻居,在李万强的耐心调解下放下芥蒂,商量出解决两家噪音干扰的办法。在李万强所在的楼门里,邻里街坊经常向他倾诉烦恼,很多大事小情,都在李万强的热心帮忙下得到解决。
多年来,李万强一直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扶危助困、卫生清整、清雪除冰、政策法规宣传……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以实际行动为社区志愿服务注入暖流,为营造安全舒适、优美整洁、生活方便的社区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助人为乐:李汉东
李汉东,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武清区东蒲洼街道蒲瑞和园社区居民。近年来李汉东多次参与地方文史资料整理和历史人物故事撰写工作,经常到机关、学校讲党课、讲历史。得知社区计划开展“社区邻里聊吧”邻里空间打造项目,李汉东自告奋勇积极参与其中,担任“老李说事”蓝马甲志愿服务队队长,为居民讲述武清的革命斗争史、武清的发展变化、大运河的传说,用身边事、身边人作为案例教育引导群众,激发社区居民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他曾获得首届书香之家、天津市“百姓学习之星”、天津市“五美”宣讲优秀志愿宣讲员、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笔耕不辍 多年坚持文化传播
多年来,李汉东始终坚持自我学习,一直活跃在文学创作的舞台上,还积极参与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和京津冀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正是因为有着丰厚的积累,在开展面向居民和青少年的理论宣讲中,李汉东能够融会贯通,将大运河文化、天津历史和武清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社区负责人说,每次我们邀请李大爷来讲座,大家总是踊跃参加,活动几乎场场爆满,他讲的历史故事,老百姓爱听,孩子们也觉得这些知识都是课本里没有的。
李汉东不但为社区的居民讲座,还经常深入学校、机关、图书馆开展文化讲座,并免费发放自己出版的图书,光是这一项他每年都要自掏几万元。除此之外,他还被武清区多所学校聘请为校外宣讲员和关工委主任,定期为中小学生义务讲解文化知识。
弘扬文明 彰显共产党员本色
退休后,李汉东回到了家乡东蒲洼撤村建居后新建成的小区,发现以前的农民一下子变成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闲下来无所事事,有的打牌,有的聚集在楼门口,东家长西家短,甚至有的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和谐稳定,也给居委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看到这种情况后,他觉得要想使这种状况彻底改变,必须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于是他找到居委会,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李汉东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改造了原有的活动室,建起了社区独有的“邻里聊吧”,专门开辟了一个“老李聊吧”栏目,并担任“老李说事”蓝马甲志愿服务队队长。他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从大运河历史讲到因河而兴的武清发展变化,从历代武清廉吏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武清的革命斗争史讲到现在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使广大居民能够潜移默化在故事当中受到教育,更激发起社区居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每次开展专场讲述,居民都会聚集起来,整个活动室被围得水泄不通。
积极主动 热心组织邻里文化生活
李汉东热心公益,团结邻里,是社区文体活动的中坚骨干。在和街坊邻居的交往中,他发现社区内有喜欢唱戏的、有热爱书法的、有喜欢打乒乓球的,但是多数人因为互相不熟悉,找不到爱好相同的朋友。了解具体情况后,李汉东主动找到社区居委会,协助社区举办文艺汇演、乒乓球友谊赛、书法交流等活动,并担任活动主持人,号召身边的文体爱好者们积极参加,使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通过活动我认识了很多唱歌的朋友,大家一起组团,一起唱歌,愉悦身心,我们得感谢老李跟社区的精心组织。”“和球友们你推我挡打上几个回合,大家互相加油打气,感到非常兴奋,还有很多小朋友大展身手,多亏了老李帮我们找到了生活情趣,多亏了社区有这样的热心人。”居民们激动地说。
桑榆虽晚,为霞满天。李汉东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践行入党时的诺言。“社区管理能够到现在这种地步,老李功不可没!”居民的称赞让李汉东倍感骄傲,也更有动力。他说,作为社区大家庭的一员,他将继续用自己的行动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发一分光。
见义勇为:张小河、张国会
张小河
张国会
张小河,男,汉族,1986年7月生,群众,武清区徐官屯街道景瑞花园社区居民。张国会,女,汉族,1967年12月生,群众,武清区徐官屯街道景瑞花园社区居民。2024年1月22日,景瑞花园小区22号楼一地下室内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危急时刻,听到求救声的张小河、张国会第一时间到达火场,冷静处置,利用灭火器等消防器械顺利将火扑灭,随后认真检查了火源附近的情况,避免死灰复燃。他们二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
火情突发,冷静应对
2024年1月22日中午,下了夜班的张小河正在家中休息,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呼救:“快来人啊!着火了。”他迅速起床,穿上衣服,冲向楼下。与此同时,走在路上的张国会也听到了呼救声。两人一路寻找,发现呼救声来自22号楼,于是迅速前往该楼寻找火源。当他们赶到22号楼楼下时,发现两位神色焦急的老人正在大声呼喊,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烟味,预示着火势正在蔓延。张小河和张国会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毫不犹豫地冲向了起火的地下室。
临危不惧,英勇灭火
起火点位于景瑞花园小区22号楼的一间地下室内,屋内放有绢花、泡沫等易燃物品,火情蔓延十分迅速,屋主二人尝试扑灭火源,但是火势发展较快,二人扑灭未果,情急之下跑到自家单元门口大声呼救。张小河和张国会到达现场后,发现火势十分猛烈,如果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他们迅速在附近找到了消防设备箱,拿出灭火器,凭借平日学到的消防安全知识,熟练地操作着灭火器,对准火源进行喷射。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火势得到了初步的控制。然而,由于地下室内存放的易燃物品较多,火势仍然时有反复。张小河和张国会冷静地分析形势,决定采取更加有效的灭火措施。他们让老人提来一桶水,然后利用灭火器和水桶的双重作用彻底将火扑灭。
事后关心,传递正能量
火灾扑灭后,张小河和张国会并没有立即离开现场,他们耐心安慰受到惊吓的老人,与其他人一起检查了火源附近的情况,确保没有留下遗漏的火源或隐患。
在灭火过程中,张小河和张国会始终保持着冷静和镇定。他们互相配合,默契十足,成功地将火势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他们的英勇行为不仅避免了更大的火灾事故发生,也为小区居民树立了榜样。事后,张小河和张国会的英勇行为得到了小区居民的高度赞扬。两人表示,只是做了普通市民应该做的事情,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传递出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关注消防安全,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见义勇为:贾冠鹏
贾冠鹏,男,汉族,1992年11月生,群众,武清区大黄堡镇后蒲棒村村民。2023年5月23日,贾冠鹏在路过大东路大黄堡镇路段时发现有人掉进了坑塘,落水者因长时间的挣扎和恐惧,体力已经严重透支,意识也开始模糊。贾冠鹏立即跳入水中,游到落水者身后一把搂住他的脖子,用尽全身力气向岸边游去。在贾冠鹏的坚持下,落水者被成功救上了岸,并及时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生死时速,争分夺秒
2023年5月23日早上,天气微凉,从大东路看去,大黄堡湿地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贾冠鹏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上班,然而,当他经过青上路(原燕王湖)的桥头时,一阵微弱的呼救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他抬头向四周望去,只见路上的车辆和行人井然有序,没有丝毫异常。但是贾冠鹏刚低下头没一会儿,那微弱的呼救声再次响起,似乎就在前面桥头旁的坑塘内。贾冠鹏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急忙扔下自行车,朝着呼救声传来的方向奔去。当他赶到坑塘边时,只见一名落水者正在水中无助地扑腾,阵阵微弱的呼救不断传来。
奋不顾身,英勇救援
时间紧迫,来不及多想,贾冠鹏一边向前奔跑,一边朝着坑塘内的落水人员喊“你别慌!你别慌!我这就下去救你!你别动!”为了尽快接近落水者,贾冠鹏飞速脱下身上的衣服后便连趟带游地接近落水者。落水者因长时间的挣扎和恐惧,体力已经严重透支,意识也开始模糊。贾冠鹏游到落水人员身后,一把搂住他的脖子,用尽全身力气向岸边游去。在贾冠鹏的坚持下,落水者终于被成功救上了岸。
直到贾冠鹏把他救上岸,落水人员仍然惊魂未定,口中还不断在喊着:“救我,快救我。”贾冠鹏顾不上收拾散落在地的衣物,一直耐心地安慰他道:“没事了,没事了,别怕!你得救了!”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路边的好心人越聚越多,他们纷纷伸出援手,有的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和110报警电话,有的帮忙安抚落水者的情绪,医护人员和警察也先后赶到了现场。看到落水者被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贾冠鹏默默地退出了人群,独自离开了。
警察在周围走访询问事情经过时始终没有找到那位英勇的救人者,许多目击者都表示:“救人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把落水者救上岸后,看对方没什么事,就自己默默离开了。”经过警察的多方寻找和询问,终于找到了贾冠鹏。面对警察同志的称赞,贾冠鹏却表现得十分谦逊,他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人没事就好!”
贾冠鹏表示,自小父母就常教育他要与人为善,为他做足了榜样。父母常年来与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不管是谁家有困难,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他说,他要将老一辈的文明家风好好传承下去。
贾冠鹏以平凡之躯行英雄之事,他的英勇行为不仅挽救了落水者的生命,更是为广大群众树立起了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
敬业奉献:刘志新
刘志新,男,汉族,1986年10月生,群众,武清区园林绿化中心高级工程师,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在西藏工作期间,刘志新克服高原缺氧、生活不便、语言不通等重重困难,高标准完成18个重点项目的前期手续,切实保障当地百姓民生。援藏工作圆满结束后,刘志新回到工作岗位,积极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全面建立城市大树保护管理台账,为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克服高原反应,快速融入工作
2022年8月的西藏,草地碧绿,格桑盛开,刘志新跨越万里来到这片雪域高原,成为一名光荣的援藏干部。邓柯乡是江达县最偏远的乡镇,也是最落后的乡镇,平均海拔3800米。高寒缺氧,山高路险,高原反应让刘志新身体极度不适,血压升高、彻夜难眠、浑身无力,甚至脸颊麻木……即便如此,他还是克服了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等重重困难,坚持“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降标准”,立足本职工作发挥经验优势,高标准完成邓柯乡自来水厂、沙嘎村示范点项目等18个重点项目的手续办理。尤其是在推进青稞村幸福苑项目时,他积极深入群众,反复对接县发改、住建等职能部门,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项目立项、招标等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建设,切实保障当地百姓民生。
逆行投身抗疫,冲锋在前显担当
202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侵扰了这片净土,对刚刚适应高原严酷环境的刘志新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面对疫情的挑战,他毅然主动请缨,加入了邓柯乡防疫志愿者的行列,从一名“援藏人”迅速转变为“抗疫者”。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邓柯乡色日村,每一步行走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但刘志新没有被恶劣的自然条件吓倒,无论是协助进行核酸检测、物资配送,还是宣传防疫知识、安抚村民情绪,他都冲在最前线,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由于色日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每次运送核酸试剂都需要经历长达8小时的车程,这意味着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刘志新还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回到宿舍时,往往已是凌晨时分,身心俱疲的他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在他的心中,只有对职责的坚守。正是这份坚持与付出,让他荣获了江达县“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称号。
投身民心工程,返岗不改为民本色
援藏工作圆满结束后,刘志新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更加坚定的信念,重新回到了他热爱的园林绿化工作岗位上。他迅速适应新环境,把援藏期间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的精神带入到日常工作中。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要求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在团队中树立起了榜样,带动了整个团队共同进步。为守护好城市的绿色财富,刘志新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用增绿补绿扩大生态空间,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极大地增进了民生福祉。他深知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遗产,更是城市文化的见证者,因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加大古树名木巡查巡护力度,开展本底调查工作,全面建立了城市大树保护管理台账,为城市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奉献雪域高原”,是刘志新工作生涯中最动人的篇章,“践行担当作为”,是刘志新在援藏工作中的真实写照。“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所有援藏干部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敬业奉献:张耿生
张耿生,男,汉族,1980年9月生,中共党员,武清区市场监管局驻大碱厂镇韩家庄村第一书记。他立足本职工作,在消费维权、服务企业以及扎根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曾获天津市市场监管委优秀共产党员、武清区“向上向善”好青年、武清区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2023年获区委、区政府嘉奖1次,带领区消协荣获中消协“2022—2023年度消费维权先进集体”称号。
用情服务,疑难化解有温度
2024年8月中旬,一亲子游泳馆投诉量激增,投诉人反映游泳馆三天两头关门,不能正常营业,要求退款。作为武清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12315投诉举报中心主任,张耿生第一时间联合专班成员到游泳馆现场了解情况,得知是因为水池漏水,出租方要求维修,游泳馆与出租方在维修责任和赔偿金额上产生纠纷导致不能营业。张耿生第一时间组织专班召开现场会,通报消费者投诉情况,组织游泳馆和出租方双方参会,帮助协商处理方案。经过近半个月的多方协调,最终游泳馆迁址,消费者一部分退费一部分继续履行合同约定,使这一群体性投诉得以圆满解决。
这只是张耿生处理过的一个很普通的投诉,他说:“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用心用情去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对得起身上这身制服”。牵头“区疑难工单处置专班”一年多以来,张耿生共受理工单205个、消费咨询345人次、消费者投诉286起,结案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6万余元,实现了群众诉求有处说、事情有人接、问题有法解。
主动作为,助力发展有热度
“谢谢您,这个难题困扰了我们好久,今天终于在您的帮助下解决了!太谢谢您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希望你的企业越办越好!”
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张耿生积极对接沟通各职能部门,多次深入唯品会、嘉瑞宝、万全堂、大禹节水等企业开展问情服务,了解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定期为企业开展消费维权指导。他全程靠前谋划,多方沟通协调,联合武清区发改委举办天津市“信易贷”推广活动,为辖区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搭建平台,使银企对接实现数字化。他搭建企业用工平台,解决找工作难、用工难问题,解决就业岗位300余个,开展了两次“全国市场主体活跃度抽样调查”企业调查问卷填报工作,平稳有序地组织走访企业415户,调查成功率85.5%,调查完成率100%,为有效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提供详实数据支持。
精准帮扶,发展乡村有力度
行走在韩家庄村的田间地头,张耿生的脑海中一直在思索着,怎样才能让这个村庄、这片土地飞腾振兴起来。2024年10月初驻村到任两个月的时间,张耿生就走访了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困难群众40多户次。他以村为家、与民为亲,真真正正地和村民打成一片。“村里来了新干部,我们这些老兵又有了干劲,村里也有了新盼头!”一名老退伍战士眼含热泪,握着张耿生的双手由衷地说。为弘扬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张耿生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公安局,镇武装部、退役军人服务站、民政办等部门和相关企业,开展抗美援朝老兵家属及退役军人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为提高村民消费维权意识,他组织开展“放心消费教育、反诈宣传暨家电惠民补贴政策”宣讲活动,提升村民的消费意识、维权能力和防骗意识,加强村支部与村民之间的联系,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影响力。如今,许多村民已经成功申请到补贴并购买了心仪的家电产品。“买东西先找张书记”,这是村民对张耿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消费维权现场,在服务企业的路上,在村民中间,作为一名党员,张耿生干一行爱一行,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始终冲锋在前、奋勇拼搏、无私奉献,为落实区委“3+1+1”工作思路,打造“京津明珠、幸福武清”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敬业奉献:果兆静
果兆静,女,汉族,1979年6月生,群众,武清区曹子里镇前街村村民。果兆静的祖辈世代以制作绒花为生,她从小和爷爷奶奶学习绒花手工技艺,凭着对绒花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她掌握了绒花制作工艺,并形成了自己的制作风格。近年来,她坚持传承传统工艺,创建静花缘绒花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室,积极参加公益宣讲、讲座600余场,并在多所学校开设公益课堂。她曾入选武清区“土专家”“田秀才”培养名单。
用坚定的信念练就一身技艺
果兆静的祖辈世代以绒花制作为生,小小年纪她就开始与五颜六色的绒条打起了交道。不同于祖辈早年间挑担送花,果兆静的父亲果增领已经开始接受京津两地绒鸟厂的订单了。纯手工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即便是全家上阵,也无法应对极大的工作量,于是小兆静便时常帮着家里人打下手。每当坐在爷爷奶奶身旁做花,她便会沉浸于老人家讲述的老年间绒花的历史与故事,听得入神之际,手中的活计也不由得停了下来。
面对色彩鲜艳、漂亮精致的绒花饰品,哪个小女孩能不动心呢?然而在8岁那年,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她脊柱错位,肢体落下了残疾。凭着对绒花的热爱和不懈努力,她没有因为残疾感到自卑,而是更加开朗热情,并在长辈们口口相传中,慢慢掌握了绒条、烫平、掐丝三种绒花款式的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绒花制作风格。2023年,静花缘绒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武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她也在家里创建了绒花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室,使绒花技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用历史的责任创新发展绒花作品
如今,果兆静仍然沿袭着古老的绒花制作技艺,透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绒花作品,我们可以一窥古代人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百态,并在绒花技艺的时代传承中,守护年节文化的精神内核,坚定文化自信。一到过年,中国人习惯用红色装点新春,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除了贴福字、吊钱儿等装饰,天津人还有自己独特的一抹红——“红绒花”。每年春节前,果兆静都会和村里的老人一起制作“红绒花”,为节日增添浓浓喜气。
除了沿袭祖上传下来的老工艺,果兆静也尝试着把绒花设计成胸针、耳坠、簪子、摆件,让传统的民间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次,一则有关于孝靖皇后凤冠的科普宣传吸引了她的注意,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如此惊艳的冠冕,于是便前往博物馆一睹真容,“我看了那个十二龙九凤冠以后就特别喜欢,就想回家自己也做一个!”果兆静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由于凤冠所使用的原材料翠羽已被禁止流通,于是在反复研究后,果兆静采用绒花掐丝工艺,复原翠羽本身的光泽和鲜丽色彩。为了制作绒花版十二龙九凤冠,果兆静先是用一年时间观摩实物、图片,然后花费3个月的时间设计制作完成。绒花版十二龙九凤冠的诞生,让果兆静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也找到了发展的新路。2023年,果兆静先后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展示等活动,她制作的绒花产品受到众多参观者和媒体的关注。
用饱满的热情扎根乡村助力振兴
果兆静是时光里的文化匠人,也是基层的文化向导。为了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非遗绒花的魅力,果兆静将非遗绒花与美丽庭院进行“有机结合”,利用自家庭院创建静花缘绒花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室,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和艺术氛围的庭院空间。果兆静经常邀请村里的小朋友来工作室了解绒花文化的历史,学习绒花手工技艺,体验植物染色、汉服妆造和网络直播。帮助村里的青少年在学习了解非遗知识、解锁非遗技艺、体验非遗文化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形象思维和创造力。
平时除了创作绒花作品和直播交流文化知识之外,果兆静积极参加市、区、镇举办的各类宣传活动,为大家讲解绒花技艺的历史溯源和现代绒花的发展趋势,教授制作绒花的基本技艺,带领大家深入探索非遗绒花的奥秘,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地域特色宣传出去。多年来,她组织绒花体验小课堂10余次,参加公益宣讲活动200余场、公益讲座400余场,吸引数万名群众了解绒花手工技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她还先后到多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公益课堂,培育“小小传承人”。从曾经的“一朵假花”到如今的“一种文化”,果兆静正通过创作观念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传播理念的创新,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出传统绒花手工技艺在当今社会的无限可能,为文化“两创”和乡村文化振兴开辟新路径。
“传承非遗,发展非遗,这是我们这一代传承人的责任。”未来,果兆静希望将自己的工作室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阵地,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天津的绒花,为传承和发扬这门非遗技艺不懈努力!
敬业奉献:段伶伶
段伶伶,女,汉族,199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武清区陈咀镇渔坝口一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20年,段伶伶通过天津市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考试,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专职党务工作者。她致力于农村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基层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难、所求所需的问题。在她的带领下,渔坝口一村(以下简称“渔一村”)曾获得武清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武清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她曾获得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天津市“五美”优秀志愿宣讲员、武清区三八红旗手、武清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优秀代表等荣誉。
创积分、激活力,强化基层治理
农村基层治理,离不开村里网格员的参与。为了充分调动网格员参与基层服务的积极性,自2021年9月起,段伶伶以“党建+网格+志愿”为理念,创新探索出“小积分大治理”的网格员积分制管理模式,从党员、村民代表和群众中选聘出三级网格员42名,组建网格志愿服务队,按照“户数人口规模适度,近亲熟邻服务管理方便”的原则,对三级网格员进行了责任户划分,使村民自治的抓手进一步下沉,初步形成“网格发力、百姓呼应、互联互通”的布局。同时,“渔村夜谈”等入户活动也随之开展,网格员通过晚间串门唠家常的方式排查邻里矛盾、信访隐患,将“事后处理”变为“前置预防”,有效缓解了村民之间的关系,切实提升了治理效能。围绕农村中心工作,她还研究制定出“五零”工作法,即宣传发动零死角、调解纠纷零矛盾、关爱帮扶零缺位、文明实践零缝隙、服务群众零距离,并以此工作法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标准,助力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其乐融融的活动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让邻里之情升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创平台、强阵地,用乡村阅读涵育文明乡风
怎样才能把农家书屋“充电站”和“宣传阵地”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村里人愿意到农家书屋读书?这一直是段伶伶琢磨的问题。2021年她倡议组建了“渔村读书会”,将志愿服务和宣传宣讲相结合,以“党建引领+阅读推广+志愿服务”为理念,带领大学生志愿者连续3年开展60余次“农家书屋暑期小课堂”志愿服务活动,解决了暑期“学生无去处、家长看护难”的问题。同时,她组建“田间小喇叭”宣讲团,充分运用“屋檐下的宣讲”“板凳会”等宣讲形式,把农户家中的炕头和田间地头也变成了学习的阵地。2021年以来,渔一村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举办踩高跷、旗袍秀、扭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效提升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知民心、察民意,为群众办实事
“这张卡片真实用啊,平时用到的电话都在上面,随用随打!”村民王大娘说。这是渔一村为村民们发放的“便民服务连心卡”,上面不仅有村“两委”职责分工及联系方式,还有煤改电、自来水、看病就医等村民日常生活需要用到的联系电话,使群众真正感受到“一卡在手,应有尽有”的便捷服务。怎样让村里变得更美,让村民更有幸福感?这是段伶伶一直记在心上的事。她连续3年策划“点亮村庄”行动,对胡同里巷采用“地毯式”排查,对村内大街小巷的路灯进行维修更换。在她积极推动协调下,村内先后完成污水管网铺设工程、主干道路2公里硬化工程、雨水排水管道工程和高标准农田修建工程。村内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众也一直是她关注的重点,除了定期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外,她还主动联系武清区红十字会,邀请蓝天救援队到村为他们及家人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急救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
她常说:“做村民工作,首先要用心,将心比心总不会有错;其次要用情,乡里乡亲要讲情面;最后要用力,做事情有力度,不打折扣、不偏不倚,村民才会信服。”段伶伶时刻不忘初心,勇挑重担,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用担当诠释初心、书写作为,以实干履行职责,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孝老爱亲:李玉芬
李玉芬,女,汉族,1961年12月生,群众,武清区大黄堡镇蒋庄子村村民。丈夫邢振江的二叔公早年离异,孩子也不在身边,因为身体不好,需要有人照料,邢振江便主动承担起照顾二叔公的任务。从结婚那天起,李玉芬没有回避,而是选择与丈夫一起挑起赡养老人的担子,给予二叔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孝心”,她的善举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
新婚侄媳扛重担 真情厚谊释孝心
1985年,24岁的李玉芬嫁给了爱人邢振江,当时公公婆婆早已去世,家里还有时年51岁的二叔公邢士连。由于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新婚的小两口只能和长辈住在一处平房里,但她没有丝毫抱怨,从进门的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要当一个好妻子、好儿媳。
为了让丈夫专心工作,李玉芬没有外出工作,而是在家照顾二叔公,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结婚后,二叔公一直都是李玉芬在照顾,从来没让老人吃苦受累。为了让二叔公吃得更好,她经常换着花样儿做饭,每天准时把饭端到二叔公面前。平日里她经常给二叔公换洗被褥床单、收拾家务,逢年过节给他买新衣新鞋新袜。照顾之余,李玉芬也会陪着二叔公看电视,和他聊天,分享身边发生的趣闻趣事。农忙时节,二叔公见她辛苦想帮忙做饭,她总是笑着拒绝。李玉芬从生活点滴中关爱着老人,从琐碎的小事儿中牵挂着老人。她的行为赢得村民们连连称赞。
病床之前有孝媳 悉心照料暖人心
2009年10月,二叔公出现胃部大量出血的危急症状,李玉芬第一时间带着二叔公到医院里进行治疗。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富裕,但她仍然选择支付了二叔公所有的医疗费用。
二叔公先后住了三次院,生活不能自理。住院期间,李玉芬几乎没有合眼,从喂药喂饭、洗衣擦身到接屎接尿,她对待老人细致入微且没有丝毫怨言。她的付出让医护人员和同病房的病友深受感动,大家都误以为李玉芬是二叔公的亲闺女。二叔公逢人便讲:“你看我这病了,我这侄媳妇从来没嫌弃过我,比亲闺女还贴心呢!这真是我的福气啊!”出院后,李玉芬依然尽心尽力照顾二叔公,每天给老人洗衣、做饭、买药、翻身。老人食欲不振的时候,她就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做他爱吃的,同时还准备水果、酸奶等健康食品,确保老人的营养均衡。
孝老爱亲好家风 传统美德代代传
面对三辈亲人,李玉芬常常是忙完这个忙那个,经常汗流浃背,脚不沾地,多年来却从未说过一声苦和累。因为在李玉芬的心里,孝顺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和延续。时光荏苒,如今李玉芬自己也上了年纪,在同龄人开始享受生活,追求个人兴趣和旅游放松的时候,她却仍旧选择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照顾二叔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二叔公已是90岁高龄,虽然行动不便,但在她的悉心照顾下,看起来依然红光满面。
李玉芬孝老爱亲的行为也深深感染着她的两个孩子。在李玉芬的培养教育下,孩子们勤学奋进,知情达理,平时工作之余都会帮着妈妈照顾爷爷。敬老爱老的家风在李玉芬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并一直传承接力着。
虽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李玉芬却以坚强的勇气,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以不懈的付出、朴实的行动弘扬孝老爱亲的文明风尚,激励带动着更多的身边人践行孝道、传承美德。
孝老爱亲:朱宝
朱宝,女,汉族,1981年12月生,群众,武清区税务局法制科副科长。生活中,朱宝是一位贴心的女儿、儿媳,孝敬父母公婆,友爱兄弟姐妹。虽然单位工作比较忙,但朱宝没有疏忽对父母的陪伴和问候,总是操心着双方父母的日常所需、身体状况。朱宝父亲确诊肺癌晚期后,她坚持为父亲做按摩、擦洗身体、换洗衣服,尽量减轻父亲的病痛。父亲去世后,朱宝主动把母亲接到家中照料,安抚老人的情绪。公婆住在山西,生活节俭,她和丈夫经常去看望老人,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在平凡的生活中她用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敬老尽孝,勇挑重担尽亲责
关于赡养老人,朱宝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父母提出的要求她尽量满足,父母想买的东西,她利用休息时间去买,父母想去哪里,她二话不说陪着父母一起去。她说,她就是父母的小跑腿、小跟班。逢年过节,她都会带着孩子陪在老人身边,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一家三口外出游玩时,她也会带着父母同去,让父母一起感受自然风光,放松心情。父母年近古稀,身体逐渐出现一些疾病,只要父母感到身体不适,朱宝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他们身边,跑上跑下地陪着做各种检查。
2022年6月,父亲检查出肺癌晚期,医生告知只有半年寿命。她不愿意放弃一丝生的希望,和弟弟寻访名医,查找资料,希望能延长父亲的生命,但结果都是失望而归。父亲化疗后身体虚弱,她想方设法改善父亲的饮食,买来蛋白粉、灵芝等保健食品为父亲提高免疫力。因癌细胞扩散到脑部,压迫神经,父亲的四肢不能动弹,她坚持为父亲做按摩、换洗衣服、擦洗身体,尽量减轻父亲的病痛。但病魔最终还是带走了父亲的生命,她强忍悲痛为父亲办理丧事,安抚母亲的情绪。父亲去世对母亲的打击很大,母亲原本健康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朱宝将母亲接回自己家中照料,陪她看中医,为她熬中药,带她住院检查,任何事情,朱宝都亲力亲为,直到母亲身体状况好转。
孝心融家,悉心照料爱无声
人们都说,婆媳关系不好相处,就像锅和勺子,没有不叮叮当当响的,但是朱宝觉得,只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真心实意孝敬公婆,就没有处不好的婆媳关系。她总说,公婆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养大三个孩子,供他们读书上学,吃了很多苦,现在他们老了,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用行动来报答他们。朱宝关心公婆的衣食住行,在兄弟姐妹中起带头作用,不攀比,尽心尽力。公婆生活节俭,不舍得买新衣服,她每个季节都买好衣服寄回山西。婆婆的脚因长期劳作骨骼变形,买不到舒适的鞋子,她跑遍了家附近的鞋店,买到软皮软底的鞋子寄回去,婆婆穿了连说舒服。公婆居住的房子装修简单,她主动为公婆安装热水器,更换马桶和洗衣机,安装排风扇,尽量让公婆住得舒适、方便。随着公婆岁数越来越大,身体出现一些疾病,腿脚也不太利索,三个子女都不在身边,她和老公商量着将公婆接来天津照顾,但是故土难离,两位老人不愿离开家乡,于是她和老公决定,每年多回几次山西看望公婆,让老人开心。
家和事兴,和谐相处传佳话
朱宝与老公都出生在多子女家庭,两个家庭加在一起有近二十口人。朱宝说,兄弟姐妹之间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割舍不断。她认真对待每一位兄弟姐妹,谁家有事都尽心尽力提供帮助。弟媳生病住院,她细心照顾两个侄女。老公的侄女要考研,她立即找来资料帮着分析筛选学校和专业。老公的姐姐患病来北京医治,她妥善安排行程和住宿。在她的努力下,一大家人和和睦睦,没有因为住得相隔千里而关系疏远。
多年来,朱宝用自己的爱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家,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处理得协调有序。在税务行业工作15年,朱宝经历了全面营改增、国税金三系统上线、国地税机构改革、社会保险费划转等重大改革任务,获得天津市税务系统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责划转和非税收入项目征管职责划转改革专项工作嘉奖,多次获得优秀公务员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屈建新
评选标准
编辑:文明武清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wenmingwuqing
新浪微博:文明武清
投稿、身边好人推荐邮箱:wqwmw@tjwq.gov.cn
点击“在看”,点亮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