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非遗表演
“书中有‘浦’ 翰墨迎新”书法作品展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陆婷婷忙碌而充实。
浦口区文化馆馆长、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馆长、浦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
陆婷婷的身份几经变化,却始终扎根在南京浦口区群众文化事业的沃土上。
人物访谈
从事群文服务工作,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爱与爱的传递。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的是真诚的笑容、由衷的感谢和满满的信任。
我沉醉于这份事业,愿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为更多的人带来文化滋养,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力量。
——陆婷婷
Chapter 01
立足浦口文化资源
打造文艺精品
陆婷婷从小热爱文艺,上大学时,她选择了群众文化艺术管理这一专业,在学习中掌握了摄影、书法、绘画等多项技能,这为日后成为一名群文工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浦口区文化馆后,陆婷婷从书法美术摄影部工作人员,一步步成长为文化馆馆长,她立足当地文化不断打造文艺精品。
2018年,文化馆决定围绕浦口红色文化,推出原创曲艺作品。“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好,让浦口红色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鲜活地展现出来。”陆婷婷回忆,在创作前期,她与团队做了大量调研,最终将目光聚焦在1949年4月20日至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发起解放江浦、浦镇、浦口的“三浦战役”上。
“这场战役对南京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对我们浦口意义十分重大的一场战役。”陆婷婷介绍,作品最终定名《激战“三浦”》,主创团队邀请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原主席吕少明参与编创,以快板书的形式展现这段故事,演出得到一致好评。
2020年,《激战“三浦”》获得第十四届江苏省群众文艺政府奖“五星工程奖”及“网络最佳人气作品”。
荣誉进一步激发了群文人的创作热情,陆婷婷带领馆内主创人员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个作品的打造中。
“可不可以用南京本地的艺术形式展现浦口故事?”她选择以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王荷波带领浦镇机厂工人支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这一事件为切入口,以南京白局的艺术形式打造曲艺作品。
“南京白局有着独特的韵律、唱腔和表演风格,在创作过程中,我用自己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经过反复打磨,陆婷婷打造的戏曲节目《较量》出炉。
2022年,《较量》获得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
文化是一个地方最深远、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最能打动群众的地方。在陆婷婷看来,王荷波敬业奉献、清廉自律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直至今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浦口人。“这也是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hapter 02
把握文化发展趋势
策划研学项目
此前,陆婷婷还担任过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副馆长和馆长。该馆是享誉海内外的“金陵四老”——当代书画艺术大师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纪念馆群落。
为了解如何运营好纪念馆,陆婷婷曾赴江苏省美术馆“取经”。她在交流中发现,当下不少美术馆相较于以往单纯重视举办特色展览,更青睐在公共教育领域持续发力。
“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工作的发力点。我们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相关的研学项目。”回馆之后,她雷厉风行地组织馆内骨干人员开会讨论,最终决定着手打造“雨山研学” 项目。
如何吸引青少年走进纪念馆,了解传统文化?陆婷婷认为要从体验上入手。她组织成立“金陵四老”书艺宣教志愿服务队,不仅在馆内开展月饼DIY、手绘团扇、瓦当拓片等一系列活动,还前往社区、学校等地进行宣教,丰富周边青少年文化生活。
“雨山研学”现场
“每一次在策划活动时,我和团队一起反复讨论‘抠细节’;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时刻关注现场情况,及时处理突发问题;在活动结束后,我带领团队进行复盘,尽可能让下一次活动更加完美。”陆婷婷说。
陆婷婷在工作中
在陆婷婷的带领下,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的“雨山研学”项目,获2020年共青团南京市委运用文化产品引导青少年创新案例评选优秀奖、2018-2020年度南京市博物馆优秀青少年教育示范项目提名奖。
“‘雨山研学’品牌实现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公共教育职能‘零的突破’,带动浦口区的书法氛围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活动了解了‘金陵四老’的艺术人生之路,并爱上书法。” 在陆婷婷看来,纪念馆提供了一种更直观和生动的学习方式,为社会群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助力了全民学习体系的构建。
Chapter 03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做好公共服务
如今,陆婷婷担任浦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如何推动浦口区公共文化服务再上一层楼?陆婷婷的奋斗方向非常明晰。
“要‘沉下去’,实地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要‘办实事’,把服务对象的所需、所想,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好、办理好。”
她带队走访浦口区5个街道10个村(社区),与120位市民群众、9位文化大咖、12家星级团队进行交流。
走访过程中,有不少群众提出:“我们想看戏,想看黄梅戏”。听到这一需求后,陆婷婷立刻行动起来。凭着她在行业内积累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迅速联系了专业的黄梅戏剧团,结合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戏曲专场演出,通过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将优秀传统文化精准投送到田间地头。
“我们没有优质的文艺团队。”在走访过程中,不少群众向陆婷婷反映这一问题。
“这让我意识到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不平衡。”她首创实施“文化浸润乡村”结对共建行动,优选10支文艺团队与10个薄弱村(社区)签约结对共建,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行政村倾斜、向农民推送。
“文化浸润乡村”结对共建行动现场
“既要‘种文化’又要‘送文化’,针对浦口区市民群众对更高层次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我们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让文化力量‘看得见’。”陆婷婷表示,这些举措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让文化惠民更有“温度”。
2025年是陆婷婷在群文战线上奋斗的第23个年头,她笑称自己已经是一名“群文老兵”。如今她的身边也出现了一批批投身文化事业的年轻面孔,她将与这些“新鲜血液”一道,在基层文化的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幸福,书写着精彩篇章。
内容来源:南京文化人才
编辑:陈岑 杨启月
校对:杨静仪
责编: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