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 莫高窟第148窟南壁
敦煌这座古老的沙漠绿洲,承载着丝绸之路的辉煌记忆。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其壁画不仅是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更是千年历史的见证者。在这个炎热的季节,让我们跟随敦煌壁画的脚步,探索那些藏于石壁之上的夏日故事,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清凉与热烈。
扬场 莫高窟第61窟南壁
壁画中描绘的夏日景象,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耕牧绿洲五谷丰登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敦煌所处的内陆高原地理位置及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等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但是,唐宋时期的敦煌就已经是麦浪滚滚、五谷丰登,粮食生产不但能够完全自给,还是整个河西地区乃至新疆地区拓边军粮的供应基地。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敦煌的主要农作物以小麦为主,也种植大米、粟米、糜子、豆类以及麻棉等作物。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唐朝的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夏季芒种节气是一年中农活最为繁忙的时节,一方面夏熟作物到了成熟期,急需收割归仓;另一方面夏播作物迎来最佳播种时期,需要不夺农时,才能不负一年之辛劳。
山间耕牧 莫高窟第321窟南壁
在敦煌艺术中有许多关于耕牧情况的记叙与描绘。如在莫高窟第321窟壁画中有一幅“山间耕牧图”:画面上山川辽阔、溪水潺潺。山下有人正在收割,山间三头健硕的耕牛正在劳作间隙饮水休憩,呈现出一派喜悦的农忙景象。还有一幅是在榆林窟第20窟壁画中的“割麦扬场图”:在画面的下部,两位农夫手持镰刀挥汗如雨,画面上部一农夫手持木锨正在扬场,一农妇与之配合手执笤帚掠草收场。画面中人物情态喜悦、配合默契,人人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还是唐朝白居易的《观刈麦》,诗中接着写道:“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说家中的男人们都在田间劳作,家中女眷备好丰富饭食,和孩子们提着水壶汤盏一起出门给劳作的亲人送吃喝。
诗歌给我们描绘出在农忙时节一家人齐心协力,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场景。有趣的是,这样的场景在敦煌的一幅壁画中被活灵活现地直观刻画出来。在莫高窟第23窟壁画中有一幅“田间小憩图”:画面中一家三口正在田间就餐,三人中间放置一个大盆。画面左边的母亲一手托碗,一手放在胸口,似乎正在“絮絮叨叨”说话,坐在中间的孩子双手捧碗,仔细聆听,右边的父亲左手端碗,右手执筷。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宋朝王安石诗句“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以及唐朝孟浩然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推开窗子面对的就是打谷场与菜园子,拿起酒杯说的还是桑麻的长势与收成等温馨的农耕画面。
美酒飘香歌舞相伴
唐宋时期的敦煌,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镇,醇香美酒是必不可少的存在,酿酒业历史悠久。《魏书·胡叟传》记载:“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则泪下,若孺子之号。春秋当祭之前,则先求旨酒美膳……时敦煌汜潜,家善酿酒,每节,送一壶与叟……论者以潜为君子矣。”这里意思是说胡叟年少就父母双亡,每次在与别人谈及自己的双亲时,都会像小孩子般痛哭许久,难以平复。当时敦煌的汜潜,家中很擅长酿酒,于是每逢年节,都会命人送给胡叟一壶自家酿制的美酒。时人都认为汜潜是孝顺父母之人,是真正的君子。
立夏时节开始大量酿酒,是敦煌人一种久远的传承,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中有较为充分的表现。在榆林窟第3窟中,有一幅著名的“酿酒图”,这是目前可以见到的国内最早使用蒸馏法酿酒的技术图画:画面中酒锅上有一套方形套叠的蒸馏设备。由于设备的更新,古代敦煌的酿酒业相对较为发达,酒的品种也是应有尽有,如葡萄酒、青稞酒、粟酒等。花样众多的美酒自然需要很多专门从事酿酒的专业户,他们被分为官酒户、寺院酒户、私人酒户等。由于受成本与技术的制约,私人酒户多采用传统的卧酒法,将煮熟后的麦子、粟米等通过自然发酵从而产生原浆酒。自然,这种酒的酒精比起使用蒸馏法所酿出的酒精浓度要低一些,但仍被当时的人们所普遍接受。
榆林窟第3窟 酿酒图 西夏
在敦煌壁画中酒肆画面的绘制时间跨度是从盛唐到五代。饮酒之风盛行,经营酒肆的利润又高,这促使敦煌出现了酒肆林立的现象。敦煌文献中记载的“南园”“北园”“东园”等都是当时名气很大的酒肆。这些酒肆多设在较为宽敞的园圃中,花树围绕、绿草茵茵。人们在开怀宴饮之时,还有曼妙的歌舞表演助兴。值得玩味的是,唐宋时期敦煌人更喜欢露天酒肆,主要有亭子酒肆和帐篷酒肆两种。
所谓亭子酒肆就是唐宋时期的“长亭更短亭”,达官贵人或者富贵人家在迎送客人时,多挑食携酒,在城外设宴。亭子酒肆的档次规格相对较高,往往是设在装修奢华的一间庑殿顶、带有鸱吻的亭子内。亭外宾客以歌舞敬酒,亭内围坐的酒客群中还有乐队演奏。
帐篷酒肆 莫高窟第12窟东壁
帐篷酒肆用简易的布幕帐篷搭建,是更大众化也更接地气的宴饮场所。百姓们来到这里随意喝上几杯酒,这被称作“打碗”;这里也零卖一些散酒,因此帐篷酒肆也被称作“散酒店”。宋朝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这里的帐饮就是在帐篷酒肆中宴饮。在莫高窟第12窟壁画中有一幅“帐篷酒肆图”:画面中围坐在条形长桌两边正尽兴畅饮的客人为七人,还有两个热情忙碌的服务人员。整个画面是一幅酒酣耳热、兴致高昂的欢饮图。
寄情山水悠然度夏
唐朝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家喻户晓。从古至今,人们对山水的热爱从不衰减。在敦煌壁画中,描绘唐宋时期人们在夏季喜山泉之清凉、慕深山之清幽的情怀更是比比皆是。他们除了盼望“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也会在夏季穿薄如蝉翼丝绸服饰……创造“夏有凉风”的方式还有很多。
喜山泉之清凉
在莫高窟第419窟壁画中有一幅“桔槔打水图”,桔槔就是杠杆。画面中央三人正在通过桔槔汲水,右首的一人使劲拉绳将水桶送往井下,随着桶里水量的增加,横杆带着石块的一端会高高扬起,待水汲满后,利用桔槔原理和石块自身的重力,就可以将水接上来了。
莫高窟第146窟壁画中有一幅妙趣横生的“洗头图”:画面中一位身着华美短裤、孔武有力的男子正在洗头纳凉。他像今天的杂技演员一样,把身体折叠,头已经开始没入装饰华美椭圆形的大水盆里,光着的双腿雄健饱满,圆睁的虎目写满了惬意与欣喜。
山中饮水的鹿 莫高窟第285窟西壁
唐朝王维在《鸟鸣涧》中描写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画面总是让人浮想联翩。而莫高窟第285窟的“山中饮水的鹿”则描绘了在色彩斑斓的山中,树木林立,岩石荦确,清泉长流。在一潭清水边驻足饮水的美丽小鹿,仿佛在低头饮水时看到了涟漪上山影以及自己的倩影,它羞赧而满足。宁静与温馨充溢在夏日的林间。
觅凉意之习习
苏轼在《渔家傲·赠曹光州》中写道:“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意思是说为人父母,能逐渐地帮助儿女们各自婚嫁,完成他们的人生大事,就会感觉千钧重担一下子就卸掉了,从头到脚,轻松自在。有趣的是,与他同时代的敦煌人在夏季剃个头发,似乎就能感受到那种“千钧重担从头减”的轻松与自在,这一点在莫高窟第55窟一幅名为“剃发图”的壁画就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上只有两个人物:剃发者是一位俊朗的年轻人,被剃发者是一位清癯老者。一位严肃专注,一位闭目享受,恬淡流畅的场面栩栩如生。
莫高窟第159窟西壁(中唐) 玻璃盘图
在敦煌壁画中也有鲜花类的食品,在莫高窟第159窟一幅名为“玻璃盘图”的壁画就表现了唐宋时期人们在夏季多使用鲜花入馔来避暑消夏的习俗。画面上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水果盘,它被一只戴着褐色手镯灵动曼妙的纤纤玉手托在掌心。玻璃盘用褐色勾勒一圈盘沿,十分醒目。盘身有天蓝色圆点纹样,盘中盛放众多食品,最上端同样是一朵褐色勾勒的六瓣鲜花,令人垂涎,纯净透明中沁入丝丝凉意。
敦煌壁画中的夏日,是一幅幅充满活力与色彩的画面。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矿物颜料,将夏日的金黄麦浪、碧绿稻田、清凉的山涧溪流,以及田间劳作的农夫、嬉戏的孩童,甚至是朝圣者的虔诚身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者面前,展示了大自然的丰饶之美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关 注 我 们
· DUNHUANG INSPIRATION ·
- 敦煌文创 -
设计服务丝路 创意品质生活
商 务 合 作
如果您有意向获得更多信息,或商务合作请联系
IP授权业务合作
TEL:15097219790
产品商务合作
TEL:18993736268
媒体推广合作
TEL:18193723559
Add:甘肃省敦煌市阳关中路1144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