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黔金丝猴,省内外专家这样说……

政务   2024-09-08 00:06   贵州  

9月7日,黔金丝猴保护工作座谈会暨铜仁市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江口召开。来自国内动物学研究的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分析研究黔金丝猴保护现状,商讨黔金丝猴保护的工作规划,为黔金丝猴的保护汲取先进经验、聚集专家智慧、凝聚各方力量,推动黔金丝猴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共话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访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院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 张亚平


很荣幸和大家相聚在风景壮丽的铜仁、神奇秀美的梵净山,共商黔金丝猴保护事业的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黔金丝猴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梵净山生态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它独特的生态学和生物学价值在贵州乃至全国、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年来,铜仁不断加强梵净山保护管理,随着黔金丝猴栖息地环境日益优化和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正稳步增长,展现出了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此次会议深入研讨黔金丝猴保护,谋划保护发展方案,将为黔金丝猴保护提供智力保障,为全国旗舰动物保护提供新思路。希望铜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保护好黔金丝猴,提升黔金丝猴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梵净山生态价值,为梵净山保护管理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科学施策 持续加强黔金丝猴保护工作
——访江西农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 魏辅文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同时也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在中国南部地区的生物地理谱系和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相较于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而言,对于黔金丝猴的综合性研究还开展得较少,目前仅有对该种的食物组成、遗传多样性、谱系起源、栖息地利用和选择、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基础研究。


为更好地开展对这一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的有效保护,我建议尽快采用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如基因组、宏基因组、无损伤性采样等各类技术,实施黔金丝猴种群历史动态变化、濒危机制、社会结构、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适应机制等综合性研究。在获取科学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对黔金丝猴的保护,达到对梵净山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借此次会议契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力量和团队参与到黔金丝猴的保护科学研究和保护事业中来,完善保护措施,拓宽保护空间,更好地推动黔金丝猴的保护以及梵净山国家公园建设工作。


强化物种保护和科学研究
全力守护黔金丝猴的家园
——访安徽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理事长 李进华



黔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种,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极危(CR)保护等级。目前,黔金丝猴仅分布于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世界独生子”,极其稀有和珍贵。

近年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黔金丝猴的本底数量调查、栖息地保护、行为习性和人工繁育等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基本摸清了黔金丝猴种群数量、社群结构和生态适应,使黔金丝猴这一珍稀物种得以保存并逐渐复壮。

下一步,我建议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造性运用高科技手段,注重本土人才队伍培养,深化开放合作与信息交流,加强科学研究与物种保护,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的关系。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也将与保护区开展务实合作,双向奔赴,携手共赢,共同为保护我国这一特有珍稀物种作出新贡献!

从物种起源探寻黔金丝猴保护之路
——访云南大学教授 吴宏



黔金丝猴在物种起源历史上极为独特,其基因组组成是从两个副本物种分选遗传突变。然而,这一过程未必能完全剔除坏的遗传突变,一些对适合度未造成最直接或致命影响的遗传病可能会被终身携带,而这些突变对其适应性的影响目前仍是未知。同时,黔金丝猴作为杂交起源的物种,虽有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提升了进化潜能,但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及缅甸金丝猴相比,黔金丝猴的繁殖性状表现出整个生活史相对较慢的特点,这很可能与它的杂交起源密切相关。

从杂交起源的背景出发,关联黔金丝猴的保护,尤其是遗传学保护研究,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黔金丝猴的保护需要多维度的探索和努力。从物种起源的角度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黔金丝猴的特性,为其保护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策略,守护这一珍稀物种的未来。

推动黔金丝猴保护与科普观赏
——访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王晓卫



我们目前主要负责川金丝猴的保护工作,从猴群管理、栖息地管理、游客管理、环境容纳量以及功能模块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川金丝猴科普观赏标准,为所在地林业局和动物管理站提供决策依据,努力让游客能够看到川金丝猴群体。同时,推动科普工作,提升公众对川金丝猴的认识。

黔金丝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社会大众除了能看到圈养的黔金丝猴外,野生黔金丝猴鲜为人知。建议与贵州的相关科研机构或中国灵长类学会合作,制定贵州黔金丝猴生态科普或观赏标准,让社会大众有机会看到野生黔金丝猴。圈养的和野生的金丝猴有很大不同,只有让大众了解到黔金丝猴的社会文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精妙神奇之处,才能真正感受到它们的可爱与宝贵,进而更好地保护黔金丝猴。

聚焦黔金丝猴声音研究
探索智慧化监测新路径
——访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范鹏来



灵长类动物的声音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灵长类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若社会结构复杂,为维持社会稳定,其声音信号也会相应复杂。其二,栖息环境也至关重要,若面临较大压力,如捕食者类型众多,其所需的声音信号也会增多。

对于黔金丝猴而言,目前关于其声音方面的研究极为缺乏。开展黔金丝猴声音通讯研究极具必要性。一方面,黔金丝猴的生长环境独特,值得深入探究其声音特点与适应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声音信号,结合被动声学监测和人工智能方式,有望实现智慧化监测,从而掌握黔金丝猴的活动地点、喜好区域以及种群动态特征。

黔金丝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保护工作意义重大,对黔金丝猴声音研究的关注能够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珍贵的灵长类动物,守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美丽。

全力保护“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
——访贵州省林科院院长、研究员 冉景丞



黔金丝猴是贵州、是铜仁独有的珍稀物种。在全世界的金丝猴家族中,黔金丝猴的分布地最为狭窄,这使其充满了神奇色彩,其习性也极为神秘。

多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工作,对黔金丝猴的资源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黔金丝猴在特定区域内的活动较为稳定,基本没有大幅扩大范围,种群数量也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适度增加了一些。对于一个物种而言,在分布地如此狭窄且面临各种风险的情况下,能够保存下来实属难能可贵。然而,黔金丝猴仍有许多未知之处等待探索。比如,能否像大熊猫一样建立人工种群呢?通过对人工种群的研究,可以反推野生种群的保护方法。同时,此次会议也为我们下一步的黔金丝猴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生态廊道 扩宽黔金丝猴活动范围
——访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周江



黔金丝猴的濒危等级、珍稀等级以及在生物演化历史上的意义,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毫无疑问,黔金丝猴的保护是未来各方高度关注并大力投入的工作。只有加强对黔金丝猴的保护,才能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以及广泛分布于此、已存在至少4亿年的贵州省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特有种保护好。

黔金丝猴的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须尽快恢复其低海拔栖息地,为其生存拓展空间,加快建设生态廊道,使日益增长或得以恢复的黔金丝猴种群能够走出原栖息地,去寻觅新的适宜家园,为黔金丝猴的生存与繁衍创造更好的条件,确保这一珍稀物种得以延续。


(铜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莉莎 向倩 谢宗沛 唐宇尘)

编       辑:唐仁超

二       审:申逸恺

值班编委:黄   烨

总 值  班:郝从健



微铜仁
传递好声音 讲述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