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8:20
央视综合频道(CCTV-1) 播出《文脉春秋·赣州篇》 重磅推介赣州 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号
放出的视频片段
短短数小时就达到249万次观看
#江西古城墙上有块500年前的小猫砖#
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达3114万
登上热搜
赣州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疯狂点赞
着实“小火”了一把
快跟随章小布一起看看 央媒镜头下 崇山峻岭中的千年宋城 ↓↓↓ 群山之中两条江的相遇,是这座城市名字最初的缘起。有山阻隔,就有水打开通路。“郁孤台下清江水”,历史如江水东流而去。这里的诗词传颂千年,宋韵风雅千年。在这里,章江和贡江相聚,汇成了赣江,也成为了这座古城的名字。
这里,是江西赣州。
苏东坡笔下的八境台
在苏东坡的人生中,他与赣州结缘始于八境台。八境台坐落于赣州古城东北隅。苏东坡曾为此楼台题写了《虔州八境图》八首 。
八境台北面,紧挨着一处向外凸出的奇特建筑。清代,为加强防御能力,赣州城兴建了八境台炮城。炮城分为上下两层,有藏兵洞18个,上面布有射击孔、瞭望孔用于作战。 八境台炮城建在此处,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镇守三江口,因为章江、贡江,还有赣江的船只在八境台都可以一览无余。 三面环水的天然屏障,使赣州成为了一座难以攻克的“铁城”。章江曲线型河床形成的河套地带,地势开阔,有利于城市发展。
铭文城砖刻下千年史书
一批珍贵的铭文砖结束了外出的旅程,回到了家乡,这些砖大都来自赣州的古城墙,身上的铭文让它们成为历史的记录者。这些数以万计带有铭文的城砖,如同一部千年史书,串联起赣州人抵御自然灾害、守护家园的历史。
500年前,一位制砖师傅把砖坯送到晾场,他养的猫咪想要亲近他,跳上砖坯,留下了清晰的爪痕。于是,这块砖就记录下了500年前制砖师傅和他的小猫咪的生活。 赣州古城墙扩建于唐末五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存的古城墙主要修建于北宋时期,城墙平均高7米,长大约3600米,4座城门,3座炮城,垛墙、马面等都保存完好,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宋代砖城墙。 赣州一千多年的建城史中,有80多次修城史,城墙砖上的纪年记录着这座城市经历了什么,其中有水患,也有战乱。
福寿沟造就的“海绵城市”
赣州地处多雨地区,又三面环水,一遇暴雨,不但城内的雨水无法排出,紧挨着的江水还会倒灌入城。但宋代以后,赣州虽屡遭暴雨侵袭,却很少发生内涝。
这得益于宋代时修建完善的福寿沟排水防洪工程,距今已经一千年左右。
因为地下暗渠的形状像篆书的“福”字和“寿”字,因此被称为“福寿沟”。福寿沟地面上的工程有明沟和水塘,下大雨时,雨水通过明沟流入水塘。 总长度约12.6千米的福寿沟,沿着古街的走向分布,并且利用地形的高低落差,使进入沟渠的水流可以迅速排出城外。 为阻止洪水期江水倒灌,福寿沟设计了单向开启的水窗。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的高度时,城里的水可以通过水窗排到江里。当洪水来到时,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江水的压力就会顶住水窗,江水则无法倒灌进排水渠,避免古城被洪水冲击。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赣州人已经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城市的排水系统,福寿沟经过历代的维修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城墙与福寿沟,如同赣州城的坚韧骨骼与流动血脉,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赣州人才守住这座千年宋城。今天的赣州古城,街巷格局仍承袭着宋代街道的走势。
客家人的“大本营”
在赣州,每个客家人孩童时期都会拥有这么一顶帽子——铃帽。铃帽不仅有精美的刺绣,还要配上手工錾刻的“八仙”银饰,寓意客家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历史上,为躲避北方战乱,大批中原人向南迁徙。他们沿着河流一路南下,到达赣江最南端的赣州。水路已到尽头,赣州也足够遥远,便停留下来。 清朝初年,客家人花费27年时间建造了这座壮观的燕翼围。 燕翼围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超过14米高的墙体十分坚固,整座围屋只留下一个进出口。上百户本族人同住在一座围屋之中,共用一个天井。 围屋共136间房,至少四分之一被用来储存粮食,以保证被围困时,人们可以在围屋里生活一年以上。围屋是民居,也是军事堡垒。 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十多米高的炮楼,各层均布有炮孔、枪眼和包有铁皮的围门。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客家人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始终坚持聚族而居。 今天在赣州,约95%的人口是客家人。赣州敞开怀抱,容纳了远道而来的他们。客家人在赣州落地生根,南北文化在此相逢、沟通、交融。
来源 | 央视新闻 赣州发布 章贡区融媒体中心
今天18:20
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号
放出的视频片段
短短数小时就达到249万次观看
#江西古城墙上有块500年前的小猫砖#
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达3114万
登上热搜
赣州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疯狂点赞
着实“小火”了一把
群山之中两条江的相遇,是这座城市名字最初的缘起。有山阻隔,就有水打开通路。“郁孤台下清江水”,历史如江水东流而去。这里的诗词传颂千年,宋韵风雅千年。在这里,章江和贡江相聚,汇成了赣江,也成为了这座古城的名字。
苏东坡笔下的八境台
在苏东坡的人生中,他与赣州结缘始于八境台。八境台坐落于赣州古城东北隅。苏东坡曾为此楼台题写了《虔州八境图》八首 。
一批珍贵的铭文砖结束了外出的旅程,回到了家乡,这些砖大都来自赣州的古城墙,身上的铭文让它们成为历史的记录者。这些数以万计带有铭文的城砖,如同一部千年史书,串联起赣州人抵御自然灾害、守护家园的历史。
福寿沟造就的“海绵城市”
赣州地处多雨地区,又三面环水,一遇暴雨,不但城内的雨水无法排出,紧挨着的江水还会倒灌入城。但宋代以后,赣州虽屡遭暴雨侵袭,却很少发生内涝。
这得益于宋代时修建完善的福寿沟排水防洪工程,距今已经一千年左右。
客家人的“大本营”
编辑 | 李伯芝 责编 | 阳健 审核 | 李慧 审签丨潘雪原 监制丨罗旭炜
“五个章贡”更多资讯,请点击以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