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 夕阳无限好

学术   2024-11-27 17:00   北京  

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银色浪潮来袭,社会、家庭、个人应对老龄化的进度条都到哪儿了?

养老机器人会变成我们的AI家人
人工智能时代,科技赋能的养老什么样
“以前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以后就是左边智能手机,右边养老机器人!”10月11日,第十届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从昌平区骑着自行车来逛老博会的70岁退休教师张老师爽朗地笑着对记者说。
这届老博会开设了养老服务、养老科技、养老金融、康养旅居、适老化建设、康复辅具和老年用品等特色展区,展出多款适老产品和养老服务项目,还有十几家科技企业集中亮相,展示了行业领先的养老机器人、智能监测、智能穿戴、信息化平台等科技产品。
“没想到老博会居然逛出了科技展的感觉。” 55岁的王女士从河南安阳专程来北京参加“老博会”。她告诉记者,90岁的母亲已经行动困难,自己今年刚退休,来看看有什么智能产品能提升母亲的晚年生活质量,“也为自己的老年生活预热一下”。
刚走几步,王女士就被一台智慧康养水疗机吸引了,“家有老人的都知道,洗澡是件多困难的事”。这台水疗机主要面向行动不便的老龄群体,移动式座椅方便家人帮助老人洗浴。参展商介绍说:“我们还能按照用户需求定制,比如加装一键报警呼救系统等。”
王女士还惊喜地看到了自己此行的主要目标:养老机器人。由清华自动化系研发的移动双臂护理机器人,可以通过力觉、视觉、触觉等多源生理信息,识别失能老人的精准意图和护理舒适度感知。研发团队现场示范,这款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辅助失能老人翻身、倒水、喂食等,也可以进行日常扫地、拖地、整理归纳等,已经在相关合作医养机构投入应用和试验,未来将投向市场。
“我们老年人就是信中医。” 一款具有中医问诊、运动康复和照顾护理等功能的智慧中医AI检测机器人在开展第一天就吸引上百人来体验。“测得真挺准的!”68岁的张女士站定不到30秒,就看到了自己的智能检测报告。报告中不仅有健康指数、红外检测图像等检测详情,还有食谱、情绪调节和文娱活动等健康建议。 
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支持网包括家庭、社会、政府等不同主体。而科技则为这张支持网提供了一个新的支持维度。2023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2年版)》,遴选了79项产品和服务,指引企业科学精准开发适老电子产品。
互联网大厂纷纷将目光投向养老领域,研发的机器人不仅具备基础的看护功能,还通过AI技术实现智能互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陪伴服务。腾讯推出的机器人“小五”不仅能在各种复杂地形自由行走,还能完成诸如拿快递、抱扶、推轮椅等大动作帮护。
这些智能养老产品都不仅是概念产品,几千元到几万元的价格让“双十一”抢个养老机器人回家成为可能。
而更加普惠的智慧养老社区也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城乡社区中有了“试验田”。
“小度小度,灯光再调亮一点。”智能屏、语音控制灯带、跌倒监测设备……天津武清区杨村街道被新科技打造成了新型智慧养老社区。有人担心的监控侵犯老年人隐私问题也被贴心解决了。火柴人摄像头将人体影像转化为火柴人形象,既保护隐私,又能通过步伐状态及时预判老年人是否有中风、跌倒风险。一旦监测到跌倒动作,系统会第一时间向社区平台报警,并发送信息通知家属。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比重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先富起来的一些农村已经在探索智慧养老服务。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不仅有绿水青山美民宿,还为村民打造了5G智慧养老驾驶舱。在老年人家里安装了人体红外、毫米波防跌倒、烟感报警、智慧摄像头、智能手环等智能传感设备。当传感设备监测到异常数据,驾驶舱将会通过分级告警机制通知老人的家属和村内的网格员,村干部能够及时安排人员上门查看老人的健康状况,同时结合5G+AR技术实现紧急救援。
村卫生院的医生还通过5G智慧养老驾驶舱做好乡村健康数据的持续跟踪,对已患重大疾病、慢性病和疑难疾病的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实时关注老人的体温、血氧饱和等健康情况。村里的独居老人吴阿姨说:“有了这些高科技,我安心多了,在外工作的孩子们也能放心一点。” 这一切来自中国科技发展的赋能,更是乡村振兴带动的共同富裕对老年人美好生活的保障。

守望相助的银发使者

幸福老人村的“小老人”为“老老人”采摘有机蔬菜
适老为老,养老服务持续“上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积极应对老龄化,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各式各样的养老服务模式,各地很多养老服务不断“上新”。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数据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568.0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4%,因此在提升适老为老服务水平方面较其他城市有更多改革创新。
在上海市松江区堰泾村,有一个幸福田园养老综合体,白墙黛瓦的院落、江南水乡的风貌,住在这里的都是本乡本土的老年人。负责人蒋秋艳介绍说,这是一个半开放式的、农村嵌入式的养老机构,帮助当地老人实现乡村“原居养老”的心愿。
蒋秋艳也是土生土长的堰泾村人,长大后,她目睹了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和两名合伙人租下闲置的农村宅基地进行适老化改造。设有49张固定床位的“叶榭社区堰泾长者照护之家”正式对外营业,也就是如今的幸福老人村。 
奶奶咖啡、田园小火锅、田间茶坊、乡村咖啡屋、博物馆、口袋公园、微型采摘园、慢时光蜗牛生活馆……曾经难以想象的新业态也出现在幸福村,老人服务老人,村里的老人在“忙碌”中养老,反而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一种“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探索。这一模式以服务时间作为交换媒介,将年轻人或者低龄健康老年志愿者为高龄、失能、失智和特殊群体老人提供帮助的时间进行累积储存,直接计入个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下的专属账户。当志愿者步入晚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时,可凭借累积的“时间资产”,向“时间银行”机构申请兑换相应的照护服务。
在南京,年满18周岁的人群均可通过注册申请和线上学习考核成为“时间银行”志愿者,在官方APP上接单,为空巢独居老年人和存有“时间资产”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
在“万物皆可下单”的今天,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也能线上下单了。浙江玉环市妇联聚焦日益增长的农村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创新推出公益家政养老服务新模式,组织发动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组成“巾帼嫂”队伍,为农村独居、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综合服务驿站,一位巾帼嫂就近就便结对十名老人的形式,通过“巾帼优e家”数字化平台进行派单,为留守老人提供每期为期1年的标准化照料和陪伴服务,形成“群众报单—驿站派单—巾帼嫂领单”的工作链条。截至今年10月底,驻点共计派单320人次,已开展服务1952人。

 “奶奶咖啡”是幸福老人村里一处温馨的聚会场所
为最好的中国老人,我们该做些什么
最近,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胡湛在朋友圈转发了我国老龄领域的首个老龄事务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A)的招生简章,自2021年老龄研究院成立后,他就一直很忙碌。“今年有多项中央重要文件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并强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智慧健康养老、老龄科研、适老化产品研发制造等领域培养引进和储备专业人才。”
“中国老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老人”, 胡湛说:“西方老年人有个典型特征,就是吸引人关注他,这样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助。而中国老人常常对家人说:我不能耽误你的工作和学习,只要你们(儿孙)是好的,我就是好的。中国老年人是家庭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老人是这样的。”对于中国老人而言,家庭在老龄化过程中不仅充当了“守门人”,更提供了“润滑剂”。
中国式养老呈现“9073”的格局,也就是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依托社区支持养老,还有3%的老人由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依然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选择。
从今天的中国家庭来看,年轻人在城市买房的首付、年幼子女的照看大多由老年人完成,代际之间的互惠让家庭资源更加整合和优化,这样的家庭观念、养老观念,是让我们的老龄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多次提出,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应重新思考家庭的治理价值。”胡湛说。
老龄社会是一个不同年龄的人共处的社会,不是只有老年人的社会。比如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种子可能在童年或者青年时期就埋下了,而老年人的养老金的可持续,需要的是当代劳动力的创造,甚至未来老龄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的教育和人才做好准备。因此,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老年友好型社会强调的是一个全面、包容和支持老年人的社会环境。这包括提供安全、便利的居住条件,便捷的出行设施,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及丰富的社会参与和文化生活机会。这样的社会能够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仅是送给最好的中国老人,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大礼包。
释放“银发力量”,如何老有所为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出了一个集体奖——“银发知播”,致敬“借助互联网传授知识的退休教师”。
老龄化社会‌遇上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老年用户群体不断扩大,但差异性很大,有些老年人还在跨越数字鸿沟,有些老年人已经站在互联网潮头,成为互联网的深度用户,甚至互联网内容的创作者。
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组成的“银发知播”共13人,其中包括汪品先院士、吴於人等7位老年知识创作者,平均年龄77岁,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传播科学和人文知识,感动了无数网友。
74岁的吴於人在抖音拥有500多万粉丝。退休前,她在同济大学讲授大学物理课程。退休后,开设抖音账号@不刷题的吴姥姥,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被粉丝亲切地称为“科学姥姥”。
还有其他领域的“银发主播”也如一股新流,引来了流量,甚至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可能是这些活得精彩又快乐的老年人让他们仿佛看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影子,触发了内心与长辈的情感连接。
“老有所为”的舞台不止于互联网。中国离退休科技人员有500多万人,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占70%左右,这些老年人对党和国家有深厚的感情,能把他们调动起来将是我们的财富。
全国老龄委自2003年起倡导并组织全国大中城市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以各种形式向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智力援助行动,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义地讲,一切以“老有所为”为主题的老年人活动都可以纳入银龄行动。
记者从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委获悉,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参加“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累计服务700余万人次,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前不久刚刚获得“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的路生梅正是其中之一。
路生梅和其他“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参加志愿服务情况,表达继续发挥专长、回报社会的决心。收到总书记回信,路生梅非常欣喜,表示虽然年逾八旬,但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
当我们讨论养老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华茂所著的《你好,我的白发人生》一书,很大一部分读者并不是老年人。她说:“对养老的关注绝不只是老年人自己的事儿。我一直认为中青年人才是我讲授的老年心理学的最大受益者。”
变老就是日薄西山、垂垂迟暮?彭华茂说她在读到《虞美人·听雨》时非常有感触,因为这首词非常典型地描述了人一生当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这首词里,有少年时候的意气风发,有中年时候的徘徊与低落,也有老年时候的恬淡与豁然。让人觉得人生的每个历程都有喜有悲,但都是有价值的。 
彭华茂说:“我们大多数人对老年期这一生命时期大大低估了,既低估了它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也低估了老年人作为更加成熟的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了解老年人和老年期,可以让我们站在人生之路的中途预知未来,也就少了些许慌张,并有时间为未来做准备。关注、认识多面立体的老年人,接纳变老,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人生,让自我得以整合与完满。心理学认为自我整合是老年阶段的核心任务,其实这同样也是生命每一阶段都会面临的课题。”
那么,我们讨论养老的时候在讨论什么?是国家的事,大家的事,同时也是处于人生各个阶段的我们的事。每一次对于养老的讨论就是一次全民的生命教育。
我们应该如何提前规划“成功老去”的路径?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成功老化”,这一概念最初提出时是指老年人具有内在幸福感并满意自己目前和过去的生活, 能抵抗传统老化带来的衰退。后来又将老年期的成长进步、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维度加入进去,形成了广泛接受的成功老化三因素:1.避免疾病,没有患病的高危因素;2.保持身体和认知的高功能水平;3.生活积极,拥有良好的社会参与度。

这些“成功老化”的标准可能就是“变老”这堂人生必修课的参考答案吧。我们除了保持身心各方面良好状态外,更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老年生活,不仅维持身心健康,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参与社会发展,而社会亦有责任协助提供个人老年生活所需的各项保障及生命质量提升机会。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

刚刚,民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关于养老,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樊代明:整合医学,开启老年慢病防治新篇章

科学防治慢病 助力老龄健康,2024 中国老年慢病大会圆满召开


111来源

文章来源:中国妇女

编      辑:谢   亮

校      对:杨   勇

审      核:王金龙


热文推荐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再走吧

学会之声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工作平台,发布通知公告,推广学术科研成果,展示老龄建设成就,搭建交流沟通平台。
 最新文章